江苏,简称“苏”,清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布政使司东西分置而建省,省名为江南江淮扬徐海通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与江南苏松常镇太等处承布政使司合称之简称而得名。
江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1993年发现的南京汤山直立南京猿人化石表明,5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此活动。江苏及相邻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约有上千处,其中南京湖熟文化、淮安青莲岗文化、高邮龙虬文化、海安青墩文化、苏州草鞋山文化、南京北阴阳营文化、常州圩墩文化等,五彩缤纷,星罗棋布。
江苏地处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北接山东,西连安徽,东南与上海、浙江接壤。江海交汇之处,得长江三角洲之地利。江苏境内平原广阔、水网密布、河渠纵横、丘陵散布,优良的地理条件使得这片土地成为华夏神州的富庶之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江苏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形成了自己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
从地理特征来看,可以把江苏文化分为苏南文化、苏中文化和苏北文化三种类型。而从历史文化特征出发,则可将江苏境内的区域文化分为五大块,即以苏、锡、常地区为中心的吴文化;以南京、镇江为中心的金陵文化;以徐州、淮安、宿迁,以及连云港、盐城西部地区为中心的徐淮文化;以扬州、泰州为中心的维扬文化;包括南通、盐城东部地区及连云港东部海岸区域的苏东海洋文化。江苏文化体现了“吴韵汉风”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及地域特征。
吴文化,是以春秋时期建都无锡梅里的吴国为基本形制,以吴方言为语言文化特征,以太湖之滨的苏、锡、常地区为中心地带的文化圈。吴文化以鲜活灵性、细腻柔和而又视野开阔、乐于创新为特征。金陵文化,也称“宁镇文化”,包括六朝文化、明文化和民国文化。以南京与镇江(唐代亦称金陵)为中心。三国时期孙吴建都京口(今镇江),随后又移都建业(今南京),自此形成金陵文化圈。金陵文化以江淮方言与吴方言的并存互融为其语言文化特征。金陵文化以古都南京为中心,其显性特征是南北交汇、兼容并蓄、开放包容。徐淮文化,也称“楚汉文化”,以项羽西楚王国和西汉王朝的巍巍雄风为地域文化特征,主要指以今徐州市、淮安市、宿迁市为中心的文化圈,以刚强雄浑为特征。维扬文化以扬州为中心,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形成了清新优雅与豪迈超俊相结合的特征。明代曾置维扬府,后改为扬州府,有“淮左名都”之称,以扬州、泰州为中心地带。苏东海洋文化,是以沿海的南通市、盐城市和连云港市为中心的文化圈,以954千米海岸线而形成其海洋文化的地域特色。
江苏音乐历史悠久、乐种多样、资源丰富。在全国,乃至世界的音乐宝库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历史长河来看,江苏音乐以1840年为界,大致可以分为传统音乐和近现代音乐,即本书中与此对应的“上篇——江苏古代音乐史”与“下篇——江苏近现代音乐史”。
从乐种层面来看,江苏音乐涵盖了中国传统的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与宗教音乐四大类别。
江苏的民间音乐极为丰富。首先,就民歌而言,存有远古“三音歌”遗韵、古乐“活化石”的三音《斫竹歌》,以及南北朝时期流行的吴歌,一脉相承。在江苏民歌中,如苏州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姑苏风光》《银纽丝》《孟姜女》《无锡景》,扬州民歌《茉莉花》《拔根芦柴花》《杨柳青》等唱遍全国,家喻户晓。
就民族器乐而言,尤以二胡、琵琶著称于世。江苏作为全国公认的“二胡之乡”,源于苏南深远厚重的历史背景。在20世纪两位江苏籍的民族音乐宗师刘天华与阿炳的努力下,使得原先主要用于戏曲滩簧伴奏与江南丝竹合奏中的民间二胡,登上大雅之堂,走进高等学府,并走向世界。江苏琵琶则以无锡派、浦东派、崇明派、汪派、平湖派为代表,以其丰富多元的传承方式,继承并发展了江南琵琶的艺术精华,并以其多元并存、交织相融的模式和开放包容的格局,共同促进了近现代以来江苏(江南)琵琶在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中得以良好的发展。江苏的器乐合奏音乐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江南丝竹、苏南十番吹打、十番锣鼓、里下河牌子曲、徐海鼓吹等,都具有十分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江苏的戏曲、说唱品种众多,影响较大的有昆曲、锡剧、扬剧、淮剧、白局、淮海戏、柳琴戏、梆子等。小剧种主要有海门山歌剧、通剧、丹剧、海州童子戏、徐州丁丁腔、洪山戏、淮红戏、高淳阳腔目连戏。曲艺说唱则以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扬州评话、扬州弹词、扬州清曲、徐州琴书、南京评话等较具代表。其中,尤以昆曲和评弹影响最大,业已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因江苏自古文人荟萃,琴棋书画之首的古琴文化在全国独占鳌头,先后形成常熟虞山琴派、扬州广陵琴派、南京金陵琴派、梅庵琴派等重要的古琴流派。其琴人、琴曲、琴谱、琴论浩瀚丰富,在中国琴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就宗教音乐而言,江苏道教音乐以无锡道教、苏州玄妙观,佛教音乐以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等较具代表性。
江苏的传统音乐中,各门类、乐种之间关系紧密,戏曲声腔与姊妹艺术曲艺、民歌、器乐之间,都有着相互影响与关联,体现出各音乐门类之间的共生互融性。如苏剧和锡剧的唱腔,就主要来自说唱滩簧;柳琴戏和淮海戏则是由民间说唱【拉魂腔】发展而来;扬剧中主要部分便取自“扬州清曲”,而其花鼓戏唱腔又从镇江、扬州花鼓发展而来;淮剧和海州童子戏都吸收了本地劳动号子【嗬大嗨】及田歌成分而形成;海门山歌则直接从海门、启东一带山歌发展而成。在同文化圈的共性影响之下,同处环太湖流域吴语地区的苏南滩簧、锡剧等诸多剧种,继承了江南吴歌的清婉,并与作为器乐品种的江南丝竹、江南古琴、琵琶、二胡音乐之间,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综上,无论是纵向反观浩瀚的音乐历史长河,还是横向观照全国的音乐文化类型,江苏音乐都以其璀璨的光芒耀眼四射,而成为中国区域音乐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