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子
不作长歌人,便流革命血

“我必死矣,死不足惜,只惜我多年奔走,不能目睹革命成功,不能手刃卖国贼蒋介石,死有余恨!你若出狱,可以在雨花台乱骨中找到我的骸骨,我的右掌骨,那年在郑州火车上砸碎了。你若找到掌骨碎了的就是我,请你在我的墓前立一碑记,以便家人寻找。”

1934年7月的一天,国民党反动派关押爱国志士仁人的暗无天日的牢房里,闷热难当,一位面目俊秀、神情严峻的青年,冷静地对身边的难友说下了上述这段话。连日来的严刑拷打,使得青年的身心都饱受摧残,但在临刑前的最后一次审讯中,青年仍然倔强地正告主审他的南京宪兵司令部警务处长韩文焕:“你要用我的头,作为你升官发财的垫脚石,直说好了,何必费此卑鄙无聊之心机,侮辱我党,侮辱柳某人格,你们想把我当作软骨头,做卖国贼蒋介石的走狗,瞎了你的眼睛。”

国民党反动派无计可施,只能凶相毕露。据难友潘幸生回忆,1934年7月12日凌晨,天空飘着雨,青年被凶神恶煞般的国民党宪兵们带出牢房,目的地显然是明确了,青年浑身的热血突然沸腾了,似乎要用最后的誓言激励那些前途未卜的难友们,难友们听到了一长串激动人心的呼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新军阀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万岁!” 被眼前的场景惊得不知所措的宪兵们,用惊恐的目光看着领头的,领头的也没想到奄奄一息的人还能折腾出这么大的动静,连声叫骂让手下赶紧把青年押上车。青年不幸被杀害于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32岁。这位青年,就是本书的传主之一——柳志杰。

柳志杰

由于年轻时就投身革命,且严格保守党的秘密,柳志杰的去向长期不为家人所知。柳志杰牺牲后,妻子张杏花一直没有改嫁,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苦苦支撑,但三个年幼的孩子终究在那动荡不安、缺医少药的年代先后夭折。柳志杰就义多年后,虎口逃生的潘幸生遵照烈士的遗嘱,多方努力找到了烈士的遗骨埋葬入土,但由于只知道烈士的化名柳之叶,墓碑上只能镌刻“潜山柳之叶之墓”几个字,并在下方刻上了柳志杰在狱中口述而成的《狱中诗》(亦有同志回忆并称其为《就义诗》),诗云:“父兮空生我,母兮空鞠我。辜负罔极恩,此身一无所。愿将寸草心,化作光明火。长照可怜人,渡此汹涛舸。” 这无疑是烈士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与人生追求的生动直描。

在大转折、大动荡的时代,即便一个普通人想落叶归根、入土为安也殊为困难,遑论仓促搭造的茔冢。柳志杰的墓碑不幸毁于战火,所幸烈士的光辉形象亘古长存。惊闻烈士噩耗,儿时好友张秉乾先生悲痛之余写下悼亡诗一首,热情讴歌和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英雄总不把生贪,捧出忠肠万众看。飞上九宵心尚热,闻惊五族胆齐寒。先生救国名犹在,同志哀群泪不干。回首雨花台上望,长留浩气撼天关。”

无独有偶,著名抗日将领吉鸿昌也曾留下《就义诗》一首:“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柳志杰和吉鸿昌,两位昔日的战友,一位是黄埔军校走出的优秀毕业生,一位是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柳志杰还曾为吉鸿昌的秘书,虽然年龄经历、理想抱负都不尽相同,但誓死反蒋抗日的满腔热忱和为中华复兴而不懈努力的斗争实践,使得他们又有了共同的归宿,以诗言志的情怀皆跃然纸上,令人无限景仰,倍受感动。

1951年春,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通过查找烈士档案和柳志杰生前好友提供的资料,认定柳志杰为革命烈士,皖北人民公署为柳志杰颁发了烈士证明,并派专人把证明送到了张杏花手中。拿到烈士证明的那一刻,张杏花百感交集,泣不成声,她把烈士证明锁在一个精致的小木箱里,终生珍藏。

1982年,79岁高龄的张杏花老人安详地离开人世,在清理老人的遗物时,柳志杰的烈士证明被送到胞侄柳蔚昌处保管。柳蔚昌再三叮嘱儿子柳殖提:“这是组织上对我家祖上四爹的认定,是四奶奶的命根子,以后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能把烈士证遗失掉!”柳殖提也一直牢记父亲的嘱托,悉心保管烈士证。他见烈士证明年岁长了有些破损,便用浆糊小心翼翼地粘贴在白纸上;为了防止受潮、霉变和虫蛀,还每年都要让烈士证明“晒晒”太阳。有些爱好收藏的人听说了,曾表示愿出一定的价格收购,都被柳殖提严词拒绝。

张杏花珍藏的柳志杰革命牺牲烈士光荣纪念证明

另一位生活在南京的柳氏后人程晓晴先生,2008年在接受当地一家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柳志杰是他的表伯伯,他的父亲程又明受表哥柳志杰影响,也接受了很多进步思想,并跟着表哥一同考取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军校)长沙分校。后来,柳志杰加入中国共产党,程又明虽然参加的是国民党,但也掩护帮助了很多中共的地下工作者。柳志杰入狱后,程又明一度想过营救,但可惜没有成功。程家住在丹凤街时,有一份进步报纸的办公地点就用的他们家的房子。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关于柳志杰烈士的材料,都是经程又明之手整理出来的。程又明于20世纪80年代去世之后,程晓晴先生每年清明都会去祭扫表伯柳志杰,而且在他子女很小的时候,就带着他们一起祭扫。在他看来,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前辈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做出了怎样的牺牲,烈士的精神必须要一代代传下去”

早在1929年10月,27岁的柳志杰在几年来奔走反蒋抗日的鞍马劳顿中,痛感军阀混战给人民和国家所带来的深重灾难,也更深刻懂得国民党政府的片面抗日政策不会成功。痛定思痛的他决心不在歧路上作无谓的徘徊,立志为革命事业流血牺牲到最后一刻。他悲愤地写道:“斩刀先斩铁,杀人先杀贼。生灵负何辜,野火任烧灭。不见天日明,但看云雾黑。此生究属谁,为虐长助桀。我心固匪石,天良犹未歇。不作长歌人,便流革命血。歧路相徘徊,愿从此分决。” 大丈夫一言九鼎,柳志杰烈士说到做到,他用自己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的铿锵诺言! IpnkOQGagYKVx0KRfzGNY5gD4gMHh2UMSUn7A2qxDXuK+Sw4EHJ+0u0xCZFcv1Z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