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 姑苏风光,儿时的唯美画卷

初中三年,阮仪三除了积累知识,也很会玩,跑遍了苏州的郊区。当时出去玩都是步行,饿了就跑到农民家讨点饭:“我们没带中饭,能不能给弄点冷饭吃吃?”然后给人家几毛钱,农民也很开心。

只要听说某地有古迹,阮仪三就会去看看。阮昕吃饭时喜欢闲聊:“要说太湖周边的山,灵岩山虽不是最高,其景色却是一绝。尤其在冬季,大雪过后一片银装素裹,山道上积雪成趣,别有一番风味。‘昔爱屏作山,今爱山作屏。还曲不可数,两目徒荧荧。’这说的就是灵岩山。此山得名源自山上有块闻名天下的灵芝石,可惜在明代丢失了,有人说这块灵石还在苏州城里出现过呢。”

父亲说者无心,阮仪三听者有意,而且听了就去找。单说灵岩山,他去过近十次。说起山上的景点,真是如数家珍。他有关于古城古迹的知识,都从那时一点点积累起来。在阮仪三的心中,苏州的街道、水巷、宅园天人合一,有着江南水乡的独特气质。单说一个钮家巷,就蕴含着姑苏的古典美。小时候的他,最喜欢从巷子的这头向着连接平江路的那头跑。一棵棵挺拔的梧桐树、榆树,还有河上一座接一座玲珑的小桥,在他眼中既漂亮又有味道。再长大一些,他就能欣赏原汁原味的古城风貌了。他曾写过一篇描写苏州城墙的散文:

在1958年以前,苏州的城墙还相当完整。我小时候人们常说的一条谚语:“城头上出棺材——圆兜圆转”,用来讥讽做事白费劲,意思是从这里出发,走了半天,还回到原处。这也正说明了苏州的城墙很完整,在城墙顶上可以顺当地走一圈。我小时候很会玩,几个城门都爬过,从平门到齐门到娄门到相门,从阊门金门到盘门都走得通,就是南面一段走不通。那时城墙附近都很荒凉,盘门外、相门外河面开阔,沿河城墙下全是荒草坡,城墙高大结实,显得特别雄伟。当我们攀上城头俯看城里密密匝匝的黑瓦屋顶,几座高塔耸立拔萃,城外一片水光山色,风光真是美极了。

以前的苏州园林很普遍。据园林大家童寯的《江南园林志》所载,清末时姑苏城内有130多座园林。阮家后面就有两个园,整条巷有四个花园。阮仪三从小就对私家园林很熟悉。

抗战胜利后,父亲曾带阮仪三去过狮子林。有名人借此园开堂会,到门口凭请柬名片才得入园。当时正厅“指柏轩”正演奏着昆曲,阮仪三年纪小,听不懂,就去爬假山。出了山洞,他听到笙箫的乐声,大家都默不作声,他也屏住气走过去。只见亭子里有位先生捧着笙,一个姑娘竖着箫,呜呜咽咽地吹着。周围有四五位男士、女士,都是远远地靠着柱子、栏杆,静静地听着。在船舫、厅堂,宾客们或坐谈、或品茗,也有四处游逛赏景的游客,总共不到几十人,偌大的花园不见一丝拥挤。小孩子游园时,大人们都会一次次地告诫:不要在园林中大声喊叫,不准四处奔跑。

阮仪三后来才明白:江南园林的应时出现,以及造园时的设计布局,本来不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也不能适应许多人在园子里游玩。它是一种文化欣赏,要静心品味。苏州的私家园林,本是一种很安静、很优雅的环境,小小的艺圃就可以让人欣赏一整天。造园者们用亭台楼阁组成美好的景色,其中的构思匠心是否能被观赏者理解呢?他曾撰文:

苏州园林中的一些厅堂亭台的题名有的不是直白的,要转个弯来思考,这是所谓的曲笔。如拙政园西部有一亭上挂的匾额是“与谁同坐轩”。如你光从字面上去理解,以为是在说游园者是否结伴而来同赏美景,那就显得浅薄了。其实这里是引用了苏东坡的一句诗:“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隐喻了自己不愿与凡夫俗子同伍,清高孤傲的气质。再细细观赏这个亭轩是扇形亭,明喻了扇是招风的,亭前是一汪水池,明月可倒映入池,亭后有松树,暗喻了是松涛之风。把亭名和亭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可真令人联想翩翩。此亭西面有一建筑名为“留听阁”,来自于唐人“留得残荷听雨声”之诗句,那是欣赏秋景之处。拙政园的主厅名为“远香堂”,前面是荷花池,用的典故是周敦颐的《爱莲者说》里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也是喻意做人要清白、高洁。观赏园林就是在读诗文,园林美景是作诗的母体,而诗文又是景色的注解,正所谓景情交融。走在园中举目望去,步移景异,无处不是一首首、一篇篇耐读而又隽永的诗文。如梧竹幽居(拙政园)、月到风来(网师园)、看松读画(网师园)、雪香云蔚(拙政园)、涵碧山房(留园)、林泉耆硕(留园)、菰雨生凉(退思园)、水殿风来(狮子林),如果头脑里有点古诗旧存,便可添加许多咀嚼回味。还有园林中的廊道、门额,一些砖刻、石枋,如“网师小筑”“枕波双隐”“长留天地间”以至“曲溪”“印月”“听香”“读画”无不内涵丰富,意境高雅,这些匾额起了点景作用。

苏州园林凝聚了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的结晶,研究中国园林要懂得一些中国的古代诗文,没有点唐诗宋词底子难以了解苏州园林的精髓。苏州的园林是要细品的。如果你怀着品赏的心情走进苏州的园林,一种浓郁的诗情画意会在你心中油然而生。戏文里常常有“落难公子遇小姐,私定终身后花园”的情节,正因为在后花园里有美妙风景,触景生情,自会怦然心动,情不自禁了。景能生情,情能生文,抒发心声,情景交融,文心相通,这便是游园者与古代造园者超越时空的交流了。

苏州园林处处可见文化的痕迹,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过石桥,进门,折东曲径而入,叠石成山,林木葱翠。亭在土山之巅,循级至亭心,周望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晚霞灿然……”这是《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眼中的园林景致。他虽家贫,却依然和妻子过着独特雅致的生活。除却其名士才情,栖居的园亭楼阁也是他诗意世界的物化形态。园林在古代文人雅士的眼中,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造园大家师承自然,于山水间提炼出纯粹的美,用简单的物象——水、石、树、花——创造出一个少见的美丽世界。其间浓黛、轻绿和莹白相互交错,亭台楼榭与山石花草、流水曲径交替穿插,波折流转,赋予园林以动态之美,体现了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情趣和审美观念。苏州美丽的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宛若一幅幅写意的中国山水画,令阮仪三流连忘返,陶冶了这个苏州学子的身心。

立春登灵岩山,清明食青团子踏青,中秋石湖赏月,冬至喝冬阳酒……那些四季更迭、色彩斑斓的记忆片段,以及儿时全家人团聚吃年夜饭、放鞭炮的年味,伴随着年少时种种的人和事,至今留存在阮仪三的记忆里。它们承载着传统文化,寄托着浓厚的乡情,与美丽的江南水乡背景相互重叠,闪烁着岁月凝聚的光泽,是他心中最美的一道风景。

正是苏州、扬州这两座具有深厚文化沉淀的城市,浸润了年轻的阮仪三的心灵,使他拥有热爱故乡的情怀。 L9b9YjSTFg54/2q86F1xHPXdXIn9mTFczk2HxI7PZUmcixIgw5MZiGjrXo7kW0t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