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1月21日,在苏州西美巷的阮家,在众人的殷殷期盼中,一名男婴呱呱坠地。阮家太太已经有了两个女儿,这次生了个男孩,真是阖家欢乐。住在扬州的老祖父,专门赶到苏州来吃满月酒,还抱着大孙子在花园留影。正是这个孩子,之后将会对古建筑充满深厚的感情,一生竭尽全力去守护华夏历史文化的载体,使得城市文脉得以延续。他,就是后来被誉为“古城卫士”的著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专家——阮仪三。
阮仪三出生那天,恰逢农历十月十五,俗称下元节。这一天原为道教的水官诞辰,道观要做道场,民间则逐步演化为享祭祖先,祈求福禄祯祥。根据易经的卜卦,这一天出生的人,个性急进,处事本领高强,具有不惧困难与挫折的勇气与毅力。阮仪三后来的经历,倒似印证了这个说法。
小时候,身为家中长子的阮仪三,每年都会随父亲阮昕从苏州返回扬州老家,到家庙参加祭祀。阮昕大名叫阮德传,是国立中央大学首届毕业生,学的是电机专业,毕业后旋即东渡日本。阮仪三的祖父虽是清朝的秀才,但思想却不迂腐,支持儿子出国深造。阮昕回国后为国效力,从事电厂建设工作。江南一带很多电厂,如苏州电厂、扬州电厂、镇江电厂等均出自他之手。他是江苏省机电业的技术先驱。
祭祖是阮家的一件大事,旨在以祭祀的方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接续祖先的精神的动力源泉。每年冬至,参加祭祖的男性子孙后代衣冠整齐地列队进场,对着祖先的牌位,按长幼顺序依次上香跪拜。一套礼仪结束后,阮昕发现身旁的长子仍是满脸的懵懂,就耐心地给儿子讲解族谱:这个先祖是什么人,做过什么。
从父亲的讲述中,阮仪三了解到,自己出身于扬州望族。扬州阮氏自明神宗时期从淮安迁入,至今已近五百年,子孙繁衍十八代,是扬州首屈一指的名门大姓。七世祖阮玉堂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武进士,后外放带兵,屡立军功,诰授昭勇将军。八世祖阮承信虽一生未仕,家境贫寒,但能洁身自守。有一次他在渡口捡到一个包袱,“启之皆白金,而有官牒在其中”。他没有私吞的念头,就在原处坐等失主至天黑。以为找不到失物的原主正欲自尽,阮承信发现并将包袱还之,且坚决不受谢银。
九世祖阮元,是阮仪三的高祖,为清代名臣,历乾嘉道三朝,曾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是两届科举的总考官,后加太子太傅。阮元又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造诣,被尊为一代文宗。其所编刻的《经籍纂诂》《十三经注疏》和《皇清经解》至今仍是古汉语学者的案头宝籍,给后人留下了极有价值的文化财富。《清史稿》称他“身历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海内学者奉为山斗焉”。阮元学术上成绩斐然、启迪学风,从政宦迹卓著、勤政爱民,被后人誉为“一代名儒、三朝阁老、九省疆臣”。
阮元为官清正,任上曾在各地游历,留下很多文化古迹,如杭州的“阮公墩”和“诂经精舍”,昆明翠湖上的“阮公堤”,广州的“学海堂”等。不过当他从“大学士”之位退下、隐居笃学之时,竟无力置办私家宅园,在扬州只留下一些居处及墓田。到了阮仪三祖父这一代,家里也没有什么了。
“诗书传家、崇文重教,孝悌爱友、以助人为乐”,此即阮家的家风。扬州阮氏很重视家风,门上贴着的对联都很讲究,随四季而更换,皆是勉励子孙后代继续努力的内容。比如“睦族敦亲尊祖训,尊贤敬老葆宗风”这副对联,就取自太傅文达阮公家庙的楹联,意思是要“和睦家族、厚爱父母,要遵照先祖的遗训;尊重乡贤、孝敬老人,保持和传承宗族的遗风”。
嘉庆五年(1800年)十一月,阮元曾为宗祠题联:“恩传三锡,家衍千名。”“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礼器,三锡所赐的均为重臣。阮元是大学士,位极人臣,皇恩浩荡直逾三锡,所以撰写了此副对联,意即“这个家可以延续下来,优秀的传统继续千代地衍传下去”。此联也成为阮元家族自孙子辈起的辈分排行,阮仪三的名字就是按阮元所拟的字辈排行起的。
阮仪三从小耳濡目染,得到父亲的言传身教。除了去扬州宗祠拜祖,苏州的阮家也有一套祭祖仪式。每年过春节的时候,从送灶那天开始,阮昕专门腾出一间房,把身穿箭衣马褂的老祖宗们的容像一张张地挂起来。画像前面点上香烛,供陈汤团、糕、饼、水果。每天早上,小仪三随着父亲按祭规行礼。烧香叩拜后,还要烧锡箔纸元宝,这些都是姐姐妹妹、阿姨妈妈们折好的,放在一个个由家族大儿子写了先祖先妣名讳的封袋里面。
等到阮仪三上小学五六年级时,他也能写毛笔字了,父亲就让他来写这个祭祀先祖先妣的封袋。他写得很缓慢,一笔一画写得特别认真。姐姐不禁夸奖道:“大弟这字写得蛮好的嘛!”
虽说写了一上午,累得手酸,不过当小仪三听到姐姐如此说时,心里很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