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接近“道”的两种东西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千世界就是由“道”衍生的。谁能抓住这个无形的“道”,谁就拥有了一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接近“道”的品质。第一个是“水”,第二个是“钱”。金木水火土中的“水”就代表“财”。因为这两个东西的品质最接近,并且最符合“道”。
《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至高的善德善举就如同水的品性,默默滋养世间万物而不争强斗胜。
所谓“大道无形”,水是这样,它遇器成形。无论被放在哪里,都能融入对方,滋润对方;它哪儿低洼就往哪儿去;哪里的草木最干渴,它就流向哪里。它可以利润万物却能做到无我。
钱也是这样,它从一个地方流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口袋奔向另一个口袋,从不执着于拥有它的主人。谁最值得拥有它,谁最真正需要它,它就流向谁。它时刻都在那里,总是被最懂它、最需要的人看见。
水往低处流,钱也往洼处走。什么是洼处呢?就是最需要、最紧迫、最能滋生万物的地方。而且,只有当它被利用的时刻,它才能成为它自己;一旦它停止下来,它就不再是它。
“道”生万物,钱也可以生万物。钱能变出人间的一切,比如幸福、快乐、满足、名声、地位、权力,当然也可以有算计、痛苦、争斗、厮杀、牢狱、毁灭,等等。
人生的绝大多数问题,表面上看是缺钱导致的。实际上,一个人缺多少钱,就缺多少“道”,因为两者是同在的。
“钱”和“道”就像太极的两个阴阳鱼。钱在明处,“道”在暗处。有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无形的东西决定有形的东西,求钱必先明“道”。
然而,人们总是把很多痛苦直接归结于没钱,这两个字真的是背了太多的“锅”。没钱是一种结果,它往往是由对“道”的认知不足导致的。人们往往只盯着有形的钱本身,而不去琢磨钱背后那个无形的“道”。
“道”是规律,是原理,是趋势,是包容,是开放,是价值,是大爱……人一旦放弃对这些东西的追求而只谈钱,无异于缘木求鱼。毕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因此,绝大多数人的真正问题在于,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从不想长远的学习和提升,然后陷入一种越急于赚钱却越赚不到钱的恶性循环中。
钱的背后是产品和服务,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钱自然就来了。产品和服务的背后是“人心”,无论社会怎么变,人心不变。人心的背后就是“道”,“得道”后就很容易“赚钱”。
商圣范蠡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师从计然(计然是老子的弟子),完全抓住了规律和人性,弃政从商,很快成为富豪,然后散尽家财去做慈善,再去另外一个地方白手起家,很快又富甲一方……前后三次散尽家财救济贫困,被后世供奉。
他为什么那么厉害?不仅在于他老师的老师是老子,更在于他参透了“大道”。
每个人这一辈子赚的钱都有一个临界点,一个人的“低劣本性”被金钱暴露的那个财富值,就是你财富的极限。
由于钱的反噬力非常大,一个人如果没有很高的德行、贡献、智慧,很难扛得住这种反噬力。
就像开真枪时都有一股很强的后坐力一样,如果那个人站得不够稳固,就会被推倒在地。
看看我们周围吧,很多人赚到一定数量的钱的时候,就飘了,开始作威作福,奢侈无度,无视规则和伦理,破坏公序良俗。
钱就是水,人就是舟。水可载舟,也可覆舟。
请记住下面几句话:
1.没钱的时候,先把勤奋舍出去,机会就来了,这叫天道酬勤。
2.当机会来了,再把诚信舍出去,钱就来了,这叫诚信为本。
3.当有钱了,再把慷慨舍出去,人就来了,这叫财散人聚。
4.当有人了,再把爱舍出去,事业就来了,这叫厚德载物。
5.当事业来了,再把智慧舍出去,幸福就来了,这叫德行天下。
其实,人们所谓的太需要钱,仅仅只是需要某种东西的一个借口,是我们内心残缺的一种表现,比如迫切需要被认可,无法填满欲望的窟窿,极度的自卑,等等。
圣人往往是内心圆满的人,因为圆满所以没有所求,正所谓“无欲则刚”。
钱只是一个可以帮我们渡河的工具和手段,但是圣人一个念头即可过河,或者说他们早就在彼岸。
人们总以为幸福是“有”什么,却很少人意识到“没有”什么也是一种幸福,比如没有病痛,没有担忧,没有惊恐,没有不安……
圣人不是清高,而是因为他们已经“得道”了。他们本身就是“道”,就是钱,所以就不需要钱了。
圣人本身就像流水一样地生活,无处不在,像钱一样地被众生需要,被众生供奉。
圣人只需要值钱,而不需要赚钱。值钱远比赚钱更重要,因为值钱是“钱求人”,而赚钱是“人求钱”。
这个社会,似乎一切都变成了可以衡量的钱。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合理的。只有把钱当作价值尺度,才能将一切价值量化、标准化。
这能将社会最有效的资源流通到最合适的地方去。这也是未来的商业文明,让最合适的人去做最合适的事。我们只需要完成我们最擅长的环节,集中我们所有的精力、思想和努力将这个环节做到极致,其他环节自然有人来配合。
我们根本不用担心人们会因为追求金钱而丧失道德。当人人都在讲规则的时候,道德自然就会兴起。相反,当人人都在标榜道德的时候,说明这个社会已经没有道德可言。
《道德经》里说:大道废,有仁义。意思是,如果一个社会的规则都被破坏了,就会处处崇尚道德品行。一个人越缺少什么,就越炫耀什么。同样的,一个社会越缺少什么,就越标榜什么。
所以,好的公司根本不会和员工谈情怀,只跟员工谈钱;好的男生也不需要和女生大谈感情,只会默默为女生付出。
那些张口就是道德和情怀的人,往往都在用这个标准挟持别人,然后悄悄实现自己的利益。
没错,谈钱的确庸俗,但生活就需要直面各种庸俗。所谓“浪漫”,就是把各种庸俗变为美好的过程。
靠钱维持的关系,如果能一直维持下去,最后往往会产生感情;而一开始就靠感情维持的关系,往往很容易因利益闹掰,到最后只剩互相记恨。
钱可以让人觉悟。
赚钱是一种修行,谈钱是一种大爱。但钱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道”才是。
钱是一座桥,赚钱就是过桥。
过了桥去哪里?去拥抱“大道”!
“得道”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人们总是把很多问题直接归结于没钱,其实没钱是一种结果,它往往是由于智慧、贡献、德行不足导致的。
人们的问题在于,只想要很多钱,但不去思考得到这些钱需要的智慧、品行、贡献,这就陷入一种越急于赚钱却越赚不到钱的恶性循环。
厚德载物,一个人有多大的品行,就配拥有多大的财富。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中国社会公平的地方在于,当你的财富和贡献不匹配的时候,社会有100种方法收割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