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认知突围

人类大脑进化论

人类大脑进化论

读懂人类大脑的进化论,就能对我们的日常行为习惯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可以更好地精进自身。

几十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物。直到3.6亿年前,爬行动物进化出了本能脑。本能脑的最大特征就是应激反应,它使生物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本能的反应,帮助自己生存。比如,遇到天敌就立刻准备投入战斗,或者做好逃跑姿势,遇到猎物就立刻准备去捕食。

本能脑是没有任何情感或者羞耻心的,只要有利于自己生存繁衍的,只要能满足自己需求的,只要能让自己感觉很爽的,就会立刻去做。

到了大概2亿年前,哺乳动物进化出了情绪脑。情绪脑帮助生物有了情绪和情感,为什么要进化出情绪和情感呢?这可以让它们更好地生存,比如上一代开始哺育下一代;比如它们彼此开始关爱,因此变得更团结。

情绪脑让生物学会了发怒、哀鸣、欢叫等,这让生物的行为更加丰富了。情绪可以更好地服务本能,也可以让它们生活得更好。

直到距今约250万年前,灵长类的动物出现了理智脑,人类才逐渐诞生了。理智脑是人类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它让人类从哺乳动物中脱颖而出,人类逐渐产生了语言、创造性、传承性等,从此人类在地球上占据了绝对优势。

理智脑虽然相当高级,但比起长达3.6亿年的本能脑和2亿年的情绪脑来说,它还是太稚嫩了,以至于它跟以上两者博弈的时候,总是被打败。

比如,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定,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这其实也是非常正常的,想想我们的祖先吧,他们亿万年以来一直都生活在应急、危险、物质匮乏的环境当中,需要靠抢夺、斗争和捕猎才能活下去,必须借助本能和情绪才得以生存。

然而我们必须明白的是:人类接下来要想继续更好地生存,就必须仰仗理智脑。人类必须理性、文明地对待世界。现在过了物质匮乏的阶段,相反,现在是产能过剩的时代,这时人类不再是无限制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是应该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与世界和平相处,而不是一直破坏环境,这就是中国人说的“克己修身”。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理智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什么你刷短视频总是停不下来?为什么你看到美食就走不动?为什么你总是沉迷那些低级又肤浅的快乐?那都是你的本能脑和情绪脑在发挥作用。

为什么你遇到事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生气、着急、紧张?这些不仅不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会坏事。为什么你始终无法做到自律,制订好的计划总是被自己打乱?为什么你总想躺平,总在幻想能够不劳而获?依然还是因为本能脑和情绪脑在操控着你。

当然,并不是说让我们永远回避本能脑和情绪脑,毕竟存在即合理。它们还是有价值的,如果没有本能反应,我们就容易受伤害;如果没有情绪反应,人活着就像行尸走肉。只是我们要明白什么时候才适合让它们发挥作用。

这里有个标准,那就是:要让本能脑和情绪脑成为我们的工具,而不是我们成了它们的工具。要让你操控它们,而不是被它们操控。

举个例子,你可以在某个时刻发脾气,那样可以震慑周围的人,但是你虽然表面上在发脾气,内心却要十分淡定。这样就不会做出冲动的抉择。这时情绪就成了你的工具,表面上看是情绪脑在发挥作用,其实是理智脑在发挥作用。

所谓三思而后行、一日三省、冲动是魔鬼,就是指要让我们多用理智脑,尽量避开本能脑和情绪脑。我们所说的人性的弱点,其实基本上都是本能脑和情绪脑在发挥作用。

《道德经》里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意思是:反人性的行为,往往是符合规律的;只有弱者才一直顺应人性,成为规律的牺牲品。

成长的过程,就是克服人性弱点的过程。谁能做到“反人性”,不断地精进和修身,谁才是强者。

“强者思维”和“弱者思维”的区别

人的思维分为两种,一种是“强者思维”,另一种是“弱者思维”。

所谓“强者思维”,就是发现并遵循世界的客观规律,从而不断地向上进取,这是一种自我救赎的文化。所谓“弱者思维”,就是总把自己放在被救赎的位置,总是渴望通过依赖去生存,是一种期待救世主的文化。

“强者思维”注重的是独立和创造;“弱者思维”注重的是依靠和跟随。“强者思维”专注于客观规律,强调实事求是、自力更生;“弱者思维”专注于人性的弱点,强调互相算计和猜忌。“强者思维”喜欢遵守规则和秩序,期望通过强大解决问题;“弱者思维”则喜欢特权主义,总是期望破格获取,得到恩惠和照顾。

“弱者思维”的五大特点

“弱者思维”有五个特点,分别是:

第一点:“弱者思维”对别人的要求特别高。

“弱者思维”对自己的要求特别低,但对别人的要求无限高。对别人的要求高,就会对别人产生无妄的期待,这是“弱者思维”痛苦的根源。因为当他发现别人不能满足自己的期待时,他就会陷入痛苦之中。相反,当一个人实现自我圆满的时候,就很少再对外界和他人有所期待,从此远离了很多痛苦,这也是“强者思维”快乐的根本。

第二点:“弱者思维”总是幻想被呵护。

“弱者思维”由于总是在潜意识里把自己放到弱者位置,需要被庇护,从而对周边的任何环境产生依赖,他们甚至幻想牺牲自己的所有,以换来强者的同情和爱。因此,千万不要和“弱者思维”的人谈恋爱或合作,他们只会把你当成他们的救世主,然后黏连上你。他们不仅活不出自我,还会影响你成为你自己。

第三点:“弱者思维”习惯于为难更弱的人。

弱者在现实中本来就处于弱势状态,总是被现实和别人刁难,但他们并没有想方设法地让自己强大,反而用一种转移的方式去为难那些更弱的人,以获得心理平衡。

第四点:“弱者思维”的自尊心特别强。

很多弱者都有一种保护“自尊”的机制,但凡接触到外界那些优秀的人之后,他们就会收集一切线索去证明别人的成功是侥幸的,如果自己有同样的客观条件,只会比他们更好。弱者总喜欢把各种高高在上的人拉下马,踩在脚下,去践踏他们的光环,以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种感觉甚至比自己取得成就还快活。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庸俗不是孤立的,并为自己的弱势找到理由。他们宁可证明别人的平庸,也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平庸。

第五点:“弱者思维”习惯于向别人要答案。

“弱者思维”不喜欢独立思考,总是期待能从外界获得答案或者方法,然后自己直接运用就可以了。很多人利用他们的这种特点,宣传自己这里有他们想要的答案或方法,就可以不断地收割他们。“弱者思维”恨不得能找到一把万能钥匙,让自己不用思考、躺着不动就能把所有问题给解决了。这不叫学习,这叫偷懒。

方法是认知提升到一定阶段后,靠自己悟出来的,是靠执行和实践逐渐摸索出来的。无论多么高明的老师或者成功人士,他们最多只能给你一个启示,真正的方法必须靠你自己去悟。

“强者思维”的核心

“强者思维”的核心在于独立成长。当一个人发现只有自己才能帮自己的时候,他就拥有了“强者逻辑”。这就是《周易》里说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但是拥有“强者思维”的人很少,因为要做到这需要坚持长期主义,需要拥抱孤独,直面各种问题,因此被很多人本能地抛弃了。“弱者思维”由于专注于各种方法和技巧,即学即用,容易理解和被各种加工。

“强者思维”专注于“道”;“弱者思维”专注于“术”。“强者思维”专注于“长期主义”,是价值创造;“弱者思维”专注于“短期利益”,是投机取巧。

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是“强者思维”的典型代表,坚决走独立自主的道路,自力更生,坚决不愿意被庇护,无论对方多么强大。这条路走起来看似艰难,最后却会越来越顺,总有一天实现独立富强。

上天偏爱拥有“强者思维”的人。正所谓,自助者,天助之。当一个人拥有了“强者思维”,从独立走向强大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会来帮他。相反,当一个人始终都是“弱者思维”,遇事就祈求别人和外界帮助自己,所有的人都会避开他、远离他。如果你的内在一直在成长,你终有一天会破土而出。如果你一直在外求,那么你只会被埋得更深。

“开悟”

世界就是我们内心信念的一种投射。我们用自己的眼睛、耳朵、舌头等感官系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种“实相”,同时也是一种“假相”。

古今中外所有的经典作品,都在教导我们如何挣脱这个假象。

王阳明在《传习录》里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即心外无物。

你的“起心动念”创造了你的世界。因为你的心念不同,所以生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如果你天天积极乐观,世界就是美好的,就是天堂;如果你整天怨天尤人,世界就是阴暗的,就是地狱。所以,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神魔就在一念之间。你变了,世界也就变了。

就好比放电影一样,世界就是银幕,我们的内心就是放映机。银幕上的世界看似多姿多彩,其实都只是我们内心的投射。

要想改变世界很容易,只要能改变自己的心境。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能读懂古今中外的很多经典思想。

佛曰:一切凡夫,不知人身为五蕴假合,而有见闻觉知之作用,固执此中有常一主宰之我体,一切烦恼障由此而生,便有贪嗔痴等诸惑。意思是:凡夫俗子只看到了世界,却不明白这世界是我们的器官(眼、耳、鼻、舌等)虚构出来的,我们被世界里的很多东西牵挂,比如名利、爱情等,难以割舍,无尽的烦恼就由此而生了。

《孙子兵法》里说: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意思是:你看到的虚的,往往是实的;你看到的实的,往往是虚的。

《庄子》里说:嗜欲深者,天机浅。意思是:欲望越重的人,越看不到世界的真相,我们都被欲望蒙蔽了双眼,从而陷入一个巨大的“思维牢笼”,就像盲人摸象。

《圣经》里说:他们有眼却不看,他们有耳却不闻。即便每一个人都有一双眼睛、一双耳朵,却对真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所谓,真到假处真亦假,假到真处假亦真。其实,真和假都不是最重要的,那都是“相”,重要的是你的心境有没有达到那个境界。我们只是借助“表相”去修自己的心性,借着假合的表象来求得“真我”,修成正果。这就叫“借假修真”。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行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冲破思维牢笼,以一种开放的眼光审视自己和世界。

人一旦“开悟”就认清了世界和人生的本质,这种人从此可以自己做主了,因为没有人再能给他们提供“鸡汤”了。

“开悟”的特征

为什么人一旦“开悟”,就会变得非常厉害?

因为人生最大的消耗是内耗,而人一旦“开悟”就没有内耗了。

举个例子:很多人看似又活了一年,其实只是把一天重复了365遍,这种人活了一辈子也是在原地打转,跳不出那个“怪圈”。而有的人每一天都在精进,都在迭代,他们一辈子活出了别人几辈子的体验。

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无法突破人生这个“怪圈”呢?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迷局,它就像一个被设计好的程序。程序的核心目的就是让我们活着就像走迷宫,它会用各种表象、假象、诱饵、欲望来迷惑我们,让我们很难走出这个困局。

人生看似有无数选择、机会和可能性,其实都是障眼法。这些东西就是为了迷惑我们而存在的,让我们无法做自己。

一个人“开悟”,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

这样的人的大脑里可以同时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思维,却又丝毫不影响自己做事。这是一种极其强大的兼容能力,只有格局和认知到一定阶段的人才可以做到,这也就做到了没有内耗。

而普通人是什么样的呢?他们只能容纳一种思维或观念,这种思维或观念有可能是环境、读书、经历造成的,然后一辈子都在这个观念里打转。其实只要是“单一性思维”,就是“偏见”,就是封闭性的。

唯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并存,才是健康的,就好像太极图一样,能够同时包容黑和白,并且让黑和白保持对立和统一。

举个例子:现实中的很多事,往往不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现实中的很多人,往往不是非善即恶、非敌即友的。对错、是非、黑白、善恶都可以互相转化,这样就能把世事处理得游刃有余,把人性洞察得明朗透彻。

记住一句话:检验一个人是否“开悟”,就是看他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出世的智慧”和“入世的手段”

真正“开悟”的人,可以同时具备“出世的智慧”和“入世的手段”。

什么叫“出世的智慧”?就是能够跳出凡尘俗事的能力,这是一种升维的思考。记住一句话:答案永远比问题高一个维度。要想真正把问题看透彻,必须升级一个维度再看当前的问题。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能够随时抽身而出,就是“出世的智慧”。

什么叫“入世的手段”?就是无论思维上升到什么阶段,都可以随时躬身入局,这是一种舍我其谁的魄力,更是一种当仁不让的能力。这不是飘在半空中,无法脚踏实地地做事,而是即便人生不过游戏一场,也可随时入局控局。

举个例子:很多人无法处理“赚钱”和“情怀”的关系。“赚钱”和“情怀”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一个是入世,一个是出世;一个是现实主义,一个是浪漫主义。因此很多人无法同时并存这两种思维,总认为“赚钱”和“情怀”是矛盾的。

实际上,这两种思维虽然是对立的,却完全可以统一起来。关键是有的事满足你“赚钱”的欲望,而有的事满足你“情怀”的需求。千万不要让一件事既能满足你“赚钱”的需求,也能满足你“情怀”的需求。把两个需求都押注在一件事上,这是很大的贪心,也是一种偷懒,最后这个事往往就被压垮了。

因此,真正的高手是怎么达成目标的?在确定一个目标之后,把目标拆分成两个属性的东西。这两个属性往往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然后分别去满足这两个属性的需求。

因此,做事业请记住这四个字——“情钱分离”。

所谓“情钱分离”,就是把事业的“情怀属性”和“赚钱属性”分开。你的事业未必是你喜欢的,只要能赚钱就可以了;你的情怀未必需要去赚钱,只要你喜欢就可以了。

能将一件事或一个人的两种属性分开,符合中国哲学的做法。因为事物总有阴与阳两大矛盾,就好比太极图,找出这两大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的关系,才能真正拿捏住这个事物。常人之所以不能并存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就是因为常人的格局不够,认知不够,他们一旦检索到跟自己单一思维相悖的东西,马上就开始反抗,证明别人是错的,自己的才是最合理的。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能修到把“出世的智慧”和“入世的手段”共存于心中,针对不同的属性拿出不同的态度来应对,而不执着于一个观念时,这时人就“开悟”了,如“开挂”一般!

接受两个完全矛盾的观念同时存在,还能同时单独处理好它们,才能在工作、生活、情感里游刃有余、洒脱不羁。 jVKgZVkOcYXMWKPFQn8drwcBhzv+jo+nBEuoEYirvV3pfaAgePtj74iJEkRDWVE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