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配对方,顾名思义,就是想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思想、行动。父母为孩子不听话而生气,是最典型、最好理解的例子。对父母来说,自己的孩子应该是最容易支配的对象。相反,容易对孩子生气的人,如果也为了同样的目的,经常在工作场合对自己的上司表达愤怒,这就有点不可思议了。因为,愤怒的情绪一般是用在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身上的。
这是支配对方目的的变形。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夫妻吵架。比如说,夫妻在讨论要让孩子学习些什么的时候,开始还能心平气和地商量,然后慢慢地两个人开始对立起来,最后就发展为争吵。
“你一直只让他参加体育活动,接下来是不是要让他学习点英语了?”
“孩子这么容易生病,把身体锻炼强壮才是他当前最优先的事情啊!”
人们用争吵的方式相互对抗的时候,为了把握主导权,就要用到愤怒情绪。在主导权争夺的过程中,胜利者诞生的同时也必定诞生失败者,而失败者将品尝到强烈的挫折感。
这种情况,可以看看下面的例子。
有一天,邻居B带着点心来到A家打招呼,说因为要重新装修房子,打算重新垒砌自家的围墙。同时由于砌墙的费用是由B负担,对于砌墙过程中发出的噪音,A很快就接受了。但是在砌墙的过程中,A看到对方不是将原来围墙的中心线作为两家的界限,而是明显地侵占了自家的地盘。为此,A匆忙地、愤怒地冲到B家,对B吼道:“没听说过有这种做法的!”“马上给我停工,立即恢复原样!”
在这个例子中,A表现愤怒情绪是为了“守护自己的土地”。如果A不表现出这种旨在维护权利的愤怒,他家的领地就会被更多地侵占。所以,绝不要一概否认有目的的愤怒的价值。
这种愤怒产生于“我绝对正确”的强烈信念。比如,C看见有人在车站前的禁止吸烟区吸烟,顿时怒发冲冠。那是因为C具有建立在强烈正义感基础上的“必须让不遵守规矩的吸烟者彻底改变态度”的信念。建立在强烈正义感基础上的愤怒固然可以让社会变得更好,但是需要注意自己的信念是否可能是自以为是、正义的表达方式是否合适。
为了更好地觉察自己愤怒的对象与目的,我特别推荐大家填写下面的愤怒情绪自检工作表。我建议大家一定要亲身体验这个练习,它能让你更加明确地把握自己的愤怒是针对哪个对象、为了什么目的。这样你就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表2-1 愤怒情绪自检工作表
续表
在知晓愤怒目的的基础上,我们再探讨愤怒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概括地说,人们通过表达愤怒可以获得以下三个结果:
1 .证明自己的优势地位;
2 .让对手屈服;
3 .获得成就感。
我们来看一个上司斥责部下的例子。在拓展新销售渠道的会议上,关于如何进一步提升销售业绩,大家各抒己见。但是上司发现,部下提出的尽是花钱打广告之类不现实的想法。最初,上司只是尴尬地笑着说:“这些应该不可行吧。”心平气和地否决了这些方案。随着讨论的推进,上司逐渐焦躁起来,最终怒不可遏地说道:“从一开始我就说了,这样的方案不可行!你们应该从提高销售沟通成效、重新整合运行区域等角度,考虑一些更加现实的方案!”
这是很常见的场景,上司通过表达愤怒情绪来证明自己的优势地位。在他的愤怒情绪中,暗藏着“我的责任就是纠正你们的错误”“你们必须服从我这位上司的意志”等主张。在前面提到的为了孩子要学习什么而吵架的夫妇的例子中,他们表达愤怒情绪的意图也是为了让对方屈服,让对方服从自己的意志和要求。还有,参加政治集会的人愤怒地高喊着口号,好像自己多了不起似的,他们通过愤怒情绪的表达可以体验到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
在不同的情景下,表达愤怒可以有三种不同的收获,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某种利益,这是所有愤怒的共同点。
依据愤怒强度的不同,可以将愤怒分为气恼、恼火等轻度的愤怒,和盛怒、暴怒等程度较重的愤怒。与身体紧密关联是愤怒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我们常说“噘着嘴不高兴”“愤愤不平”“气不打一处来”“七窍冒烟”等都是愤怒的说法。这些表达非常实在地表明,正因为愤怒是与身体紧密关联的情绪,经常遭遇它、体验它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
平时,我们主要通过发泄愤怒,以保持心理平衡。并且,为了弘扬正义而表达的愤怒不仅不会直接伤害别人,还可以让世界向更好的方向改变。因此,“愤怒情绪=不好”这个方程式并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