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5讲
天子与诸侯国:周朝制度安排

这一集的主题是周朝的制度安排,核心问题是做天子舒服还是做皇帝舒服。夏商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到了周朝,位于政治金字塔顶尖的是“天子”,“皇帝”这个词要等到秦始皇的时候才出现。周朝的制度安排是很理想的,对后世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周朝基本上是建构了一个“二重政治架构”,一重是周天子,另一重是封国制度,我时常称之为“联国制”——各个诸侯国的联盟。西周初年大封诸侯,分封了70多个邦国,有50来个是同姓诸侯,是跟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比如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伯禽。此外,还有一些功臣,比如齐国是姜尚的封地,姜尚就是大家熟悉的姜子牙。诸侯受封以后,土地和民众都归其所有,世代传承,并且可以根据地方上的实际需要来安排内部政治架构,发展经济,周天子并不会干涉,这种政治设计充分尊重了地方文化传统。

大家可以翻阅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去看周朝的疆域,可以看到有一个核心区域。周初分封以后,又陆续有一些新的诸侯国加盟进来,那些人都是带着土地和人民来的,只是要求周天子给他一个名号。一个王朝或者其他政治体,它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满足人民不断追求幸福的要求。周朝制度安排的初衷,也是想让封地上的老百姓过上安宁和谐、无忧无虑的生活。在传统农业文明状态下,并不是每个人都想着升官发财,升官发财是非常晚近的思想形态。传统中国社会,人们大多数只是求生存,无论多么艰难,都要熬下去。统治者要做的就是给老百姓提供安宁的环境。周朝的政治架构比历朝历代都要优良,在世界政治制度史上也具有典范意义。如果我们理解周朝的制度安排感到困难,就看看美国;如果我们理解美国的制度感到困难,就看看周朝。

周天子在京城里面有一块自己的采邑,他并不需要各诸侯国给他进贡来维持生计。周天子的功能不是向诸侯国征税,他是一个不需要工资的中正的调节人。他需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正、中立,不能跟其他人发生利益勾连。只要周天子能保持这种状态,周朝就可以很平稳地运转,不发生大问题。

公元前841年发生了国人暴动,周厉王被赶出了镐京,因为他贪利。周朝正常运转的时候,周天子是不需要与民争利的,他在经济上对诸侯国没有依赖,他有自己的采邑。

血缘是周朝政治架构中的重要纽带,重要的诸侯国国君都是周天子的血亲,他们和周天子有种利益共同体的感觉。在这种制度安排当中,周天子的功能类似于一个裁判员,有点像农村中德高望重的老者。两家发生冲突了,找这个老者评理;两个诸侯国发生冲突了,就一起到首都去找天子评理。周天子听了之后说,这事你没有道理,你退回去。听周天子的,这事就摆平了。但是如果你根本不听,一定要打,这个时候周天子就会找另外几个诸侯一起来讨伐你,这叫主持正义,“率有道伐无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它的合理性在这儿。后来周朝制度崩解,恰恰是因为周天子没有遵循这个原则,三家分晋之后,周天子介入了实际事务。东周以后,周天子的地位开始逐步下降,因为他介入了诸侯国的内部纷争。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无道,天子也就失去了意义。周天子只有保持中立立场,率有道伐无道,才能树立起威信。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周天子的威望自然就会下降。

周朝的政治架构对周边的吸附力还是很强的。商朝被推翻以后,商朝的贵族被周王室强制迁徙到了宋国,也就是今天的豫东-皖北地区。周王室派管叔对商遗民进行管理监视。殷商遗民是有文化的族群,他们在宋国传承、发展、衍生,身上始终有一种贵族气。

我有一次到淮北去上课,我说这个地方还是很不得了的,出了孔子,再往南走一下是庄子故里,再往西走一下是老子故里。那个时候它是中国文明的中心,出了很多伟大的思想家,文明在这儿发生。宋国的国君是新朝的统治者,但是它里边的成员是旧朝的贵族。其他诸侯国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像封到鲁国的伯禽,是周公旦的长子。诸侯到封地以后,是不能随意回京城的。伯禽走的时候带了大量的礼器、图书典籍和乐器,因此鲁国后来在文化发展传承上非常不得了,这和它的文化积淀是有逻辑关联的。

每个诸侯国的状况并不完全一样,但是从大的视角来看,周朝仍然保持了一个统一国家的架构。这种统一国家还不能叫帝国,但也不能称周天子为“虚君”,因为虚君什么都不能管,完全是礼仪性的。现在瑞典国王、日本天皇、英国女王,都是虚君。在重大瘟疫发生之后,英国女王发表了一次声明,之后就回到城堡里去了,她并不是在处理日常事务,她没有这个功能。同样,周天子没有权力处理各诸侯国的内部事务,周朝本身也没有那么多公务,属于“小政府大国家”。周朝中央政府并没有很复杂的机构,也没有很庞杂的日常事务管理。因此如果说周朝是个统一的王朝,好像也不一定是这个意思。因为它的中央层面没有权力管理地方事务,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道德的化身,为大家提供一种向心力。周朝共同体的凝聚力就在于周天子,地方遇到纠纷的时候,就会去找周天子这个老大哥,或者说尊者、长老评评理,周天子的功能并不是“虚君”两个字就能完整概括的。

我们今天把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但是各位一定要清楚,这是后人为了方便历史叙事做的区分,当时的人不会这样讲。包括后来的西汉东汉、北宋南宋,也是这样。在800年的历史中,周朝政治制度的运转情形不可一概而论,周天子的道德调解功能并不是始终如一的。在周朝前半段,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还比较近,因为都是同姓血亲,另外当时人们的需求也不是很多,所以周天子没有遇到太多的问题。等到东周建立之后,周天子就很难再像原来那样很本分地履行自己的责权了。他原本是公平的象征,当他干预诸侯国之间,特别是诸侯国内部事务之后,他的威望就下降了,调节功能也随之下降了,因为他已经缺少了公正性。这带来一个后果,那就是周王室的衰微。

周朝真正发生体制性危机的原因是诸侯互相吞并,礼乐征伐不再自天子出,这也是最令孔子感到痛心疾首的事情。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进入东周,周天子不能再维持道德示范的榜样。另外,周朝发生体制性危机也和区域性的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有关。如果中央政府能很好地协调秩序,它仍然能维持一个大政治体的相对和谐与稳定,但是处理不好,就会导致强者发号施令,也就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无道。这个时候天子“率有道伐无道”的协调功能几乎丧失殆尽,一些强势诸侯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但是我在阅读这段历史的文献时发现,有些强势的诸侯国并没有完全摒弃道德礼法,特别是齐国。从齐桓公、管仲开始,齐国的发展一直遵循非常道德的逻辑,并且非常重视文化的传承。齐国投入了大量物力来辅助学术的发展,齐国是周朝最大的“留学生接纳国”。荀子、孟子都是稷下学宫的老师,荀子更是“三为祭酒”,三次出任稷下学宫总教习、总监督,或者说校长。鲁国,特别是孔子之后的鲁国,藏有很多周朝的文化典籍和制度性文件。鲁国觉得自己有种功能性的责任。

诸侯之间有争强,但是诸侯国也是政治实体,如果不发生兼并战争,天子和诸侯国的“二重政治架构”发展是很良性的。后来因为周天子的协调功能弱了,才出现了严重的诸侯兼并。东周晚期,秦国崛起。秦国来自周朝边缘区域,用荀子当时的分析,属于文明程度很不够的区域。于是,秦国最后用不文明战胜了文明。我们看世界史也是一样,经常是那些不太文明的、带有野蛮气息的政治体战胜了那些文明程度更高的、文质彬彬的政治体。当然,这是故事的一个方面,属于初始阶段。按照胡适的分析,文明的野蛮征服者最终依然会被被征服的文明所同化。不过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周朝是儒家盛行的时代,是传统中国文明教化最好的时代。对这个时候诸侯国之间发生的冲突、兼并战争,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过去我们总是讲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很多灾难,但是很多兼并战争把小的共同体给合并到大的共同体之中。在过去传统的历史叙事当中,并不一概排斥这些东西,这是正当的合并、结合。当然,传统史书当中也有一句话叫“春秋无义战”,意思是春秋五霸之间的争夺没有一个是具有正义性的,攻城略地、搜刮国人,把人民变为自己的财富。

我们在理解周朝制度安排和800年实际发展的时候,一方面要看到制度安排的初衷,另外一方面也要看到它的脆弱性。那时候毕竟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理想很完美,现实很骨感,落实起来更难。在周朝政治设计中,周天子的功能很完美,但是人性的贪婪是抑制不住的。在阅读周朝历史的时候,我们转换一下视角,会得到不一样的看法。 N8U5b5oN2WFjMbceUWwDxoUX7SqC1fH7KmRjoa1BodRX4E1ow3Hv+7ZYYdg6ZI3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