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如果从1979年考入大学历史系算起,至今我已经在中国史领域读写40多年了。不想不记得,一想感到不可思议,40多年竟然无波无浪走过了。岁月无痕,青春不再,坐看天边云卷云舒。

读书时,我就梦想在历史学领域坚持做下去,不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阶段。直至后来在研究所工作,我的想法都是如此。尽管并不清楚知道做下去的结果是什么样子。

当然,我说的坚持也不需要什么外在条件,其实只是一个微妙的心理活动,就是对当下的外部诱惑能不能有一个冷静的观察,以及能不能进行合乎自身利益的判断。

我们读大学时,中国正从十几年的荒诞中走出,重回建设轨道。那时最流行的口号,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每天基本上三点一线,宿舍——食堂——教室,俯而读仰而思,恨不得一天当作十天用,补上前面该读书时却耽搁了的书。实事求是说,大学七年读书生活最单纯,读书的乐趣也最大,量多且广。

进入研究所,还是读书。那时的老先生一再告诫我们年青一代好好读书,不要轻易下笔,不要将来后悔少作。甚者,许多老先生一再叮嘱:耐心读书,50岁之前不要写;读完应该的书,再写不迟,感觉也不一样。大致而言,我确实是按照这些教诲做的,因而同龄中,我应该属于出道很晚的。

我那时感觉读书就是生活的全部,读书就是生活的本质,并不觉得读书一定要做什么事。只是读久了,没有傻,反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不知不觉与过去很不一样了,因而稍后就觉得可以也应该将这些不一样写出来与同好共享。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对历史学的认识,了无新意,还是太史公那几句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过去二三十年,我就中国史个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一些专题研究。久而久之,又觉得仅仅进行一些点的研究,还不足以就全局性的问题提出看法,因而我又尝试性做些比较宏大的题目,企图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解读中国历史。这本小书,就是这个企图的一个小小的结果。

我原本无意现在就将这样尚不成熟的认识奉献出来。之所以现在拿出来,主要是因为玉闪兄和他的团队。几年前,我在玉闪的平台讲过一些话题,大约他也觉得我有这样的构想,因而去年疫情突起、百无聊赖时,玉闪兄竟然与B站达成一个协议,约我在一个不太长的篇幅里大概讲述一些对中国史的新想法。于是就有了这本《极简中国史》。

这本书是根据我在平台即席所讲内容整理出来的,原稿比现在长一倍有余。玉闪、韦伟、韩磊诸小友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整理,没有他们的工作,我现在绝对不敢将之拿出来献丑。对各位的工作,我表示衷心感激。

书中的一些看法仅仅是我的一点读书心得,衷心期待读者诸君批评指正。我当然也希望将来有机会重讲此题,或许可以更从容展开,弥补极简的不足。

马勇
2021年9月20日星期一 kVtJcFNfEQnZwmHRQgsBKq4Lo0y9Psx0z7i/eiOE5GWQHStUTCW1NcyobSxwrRu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