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会计原理

作为一门学科、一项工作,会计有其约定俗成的规矩。这些规矩可能是会计原则,可能是会计制度与准则,也可能是某种会计理念。会计的规矩不仅繁多,而且会不断变化,这是让无数会计人头痛的事。理解这些会计规矩的含义,知晓它们变化的原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将晦涩的理论表述为通俗的道理,唯有深入理解才能做到。

一、会计原则背后的奥秘

1.谨慎性原则与公允价值计量的辩证关系

(1)谨慎性原则

会计人员该如何理解谨慎性原则呢?谨慎性用好了是稳健,用坏了是保守。谨慎性原则在财务流程中易走极端,导致“防卫过当”。漫长的审批流程,级级汇报的责任体系都是谨慎性原则被滥用的体现。谨慎性原则用好了可以防范财务风险,用坏了则抓不住关键与重点。其被滥用的后果是加剧企业运作成本,降低运作效率。

(2)公允价值计量

我上大学时,会计核算要求遵循历史成本原则;而现在,会计准则要求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我始终认为这一变化是我国会计准则建设极有价值的成果之一。理论上,公允价值计量可以解决高通货膨胀下会计账实不符的问题,它可以让会计信息更真实,这也是会计准则趋向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因。另外,它等于告诉全体会计人,会计核算需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而不是僵硬地记录过去。

(3)现行做法

谨慎性原则与公允价值计量,二者不可兼得。公允价值计量是以资产现时价值替代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低于历史成本需要计提减值准备,这符合谨慎性原则。那么,若公允价值高于历史成本呢?现行做法采用的是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孰低原则。在资产最初入账时,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是一致或基本一致的。资产购置时间与入账时间有间隔,二者就可能有差异。会计准则解决了历史成本高于公允价值的问题,但没有解决历史成本低于公允价值的问题。因此,实务中会计记账的基础既非历史成本原则,又非公允价值原则,而是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孰低原则。

2.对实质重于形式的理解

怎么理解实质重于形式呢?举个例子来说,甲、乙、丙三家公司协商“做点”收入。甲有一批存货,年末时卖给乙,乙卖给丙,丙再卖给甲。转了一圈,还是这批货。如果看形式,甲、乙、丙三家公司都可确认收入;但若看实质,这三家公司又都不能确认收入,只能把流转中的差价计入其他业务收入或支出。

那么,税务又是如何理解实质重于形式的呢?

(1)长期挂账的预收账款,如无正当理由,要视作收入。

(2)销售时不开发票同样要确认为收入,要缴纳增值税。

(3)股东借公司资金长期不还的,视同分红征收个人所得税(简称个税)。

(4)企业把自产的商品用于福利、赠送的,视同销售,征收增值税。

(5)企业关联交易作价明显偏低的,税务另行核定价格征税。

3.配比原则的适用性

配比原则是当年我学会计时扎根在脑子里的概念。确定收入,就要相应确定成本,然后算出销售毛利。这条原则最初大概是针对生产制造型企业提出的,当第三产业兴起后,收入与成本的对应关系越来越模糊。何为成本,何为费用,我们很难界定它们的边界。如果成本都费用化了,收入又如何能配比成本呢?对于生产制造型企业与商业企业,配比原则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服务型企业与研发型企业,配比原则就成了鸡肋。配比原则的适用有一个前提,即费用支出能对象化。一旦此前提不成立,配比就成了空中楼阁。

4.处处体现成本效益原则

会计核算处处体现着成本效益原则。例如,为什么会有代理记账,那是因为企业不愿意承担会计人员的人工成本;为什么会有一次摊销法,那是因为精确的计量造成了人工浪费;为什么会有实地盘存制,那是因为失控带来的损耗无足轻重。成本效益原则不应只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而应该作为财务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5.先进先出法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很多会计人员都有一个疑问:后进先出法为什么会被取消呢?在企业存货不断增值的情况下,越早采购的存货,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偏差越大。采用后进先出法的结果是,利润表里的成本更贴近实际,利润更公允,但在资产负债表里存货却被低估了。后进先出对企业而言如同藏锋,利润低了,税少了,一部分价值藏于账外。

经济持续通货膨胀,映射到会计上,会造成实物资产不断增值,货币购买力不断下降。落到原材料领用计价上,后进先出法已被摒弃了。采用先进先出法,对利润与资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产成品成本被低估,销售利润被高估;

(2)原材料账面价与市场价更接近。

通俗地讲,先进先出法可让浮盈尽早落袋为安。

二、对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理解

6.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异同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有何差别呢?从相同点看,二者都是约束企业会计处理的。区别在于,会计制度是硬约束,要求企业必须遵守;会计准则是软约束,给了企业一定的自主权。会计制度是在手把手地教会计人员做账,而会计准则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从趋势来看,会计准则会替代会计制度,并逐步与国际趋同。

7.高质量的会计报告须由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来规范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曾言,高质量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是由高质量的财务会计准则来规范的,只有符合标准的财务会计报告才能被社会公认,否则它将背上“虚假”报告的阴影,其后果不堪设想。葛老此言实际是把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期望寄托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完善上。会计准则好比准绳,只有准绳刚直可依,会计核算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8.会计核算不是呆板的

会计核算最好按制度流程办,这样能减少许多沟通的烦恼以及账务操纵的空间。制度流程建设需要时间,因为从确定到固化需要一段时间。账务处理在大众的心目中是偏刚性的,原因是它被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管着,但这并不意味着会计核算就是呆板的,账务处理依旧存在人为判断的空间。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对账务做出合法合规的筹划。

会计闲谈——会计人的特质

提起会计这个词,我马上会想到三个概念:一是会计学科,二是会计职业,三是会计人。会计人是职场中容易被调侃的对象,在很多同事的眼中,会计人刻板。同事们的印象没有错,当然并非因为我们性格如此才选择了会计职业,而是这份职业需要这样的特质,漫长的职场岁月把我们锻造成了这样的人。 cpIrD2nvnv/HUs8anDns3pQemWWPCAtU4csU5VhlJGLc2981yhR0t0vm2RhLno5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