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初始期

吸引:为什么我们会想靠近某类人

如果你憎恨某个人,你憎恨的必定是他身上属于你自己的某个部分;与你自身无关的部分,不会烦扰你。

——黑塞

这是一个人际关系成长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的行业,处于不同的年龄段,具有不同的感情经历,他们的相似之处是,他们都遇到了人际关系困扰。

“热切的爱与强烈的恨是一样的,喜欢一个人的本质是认同。你喜欢一个人,必定喜欢他身上属于你自己的某个部分。”李梦 在小组讨论中讲述了自己的爱情故事并提出这个观点。

李梦刚刚结束了一段“花束般的恋爱”关系,这段感情经历和这部同名电影 故事极为相似,李梦的精神世界几乎和男友的一模一样,用李梦的话来说,对方简直就是“男版李梦”。李梦和男友喜欢同一个小众导演和同一个小众歌手,当发现对方的歌单里、影片库里有那位导演和那位歌手的作品时,他俩几乎同时脱口而出:“你是我生命里遇到的第一个喜欢这个歌手和这个导演的人!”

成也“认同”,败也“认同”,照镜子既能照出自己的美,当然也能照出自己的丑,李梦的感情崩溃于彼此对关系距离的“认同”。“两个李梦”达成共识:恋爱中的双方要有各自的空间,要彼此独立,不能靠太近。他们默契地相信,真正的灵魂伴侣无须形式上的牵绊,如果感应到了对方,自然会相见,所以他们很少主动约会,而是相信自然而然的遇见。但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多自然而然的遇见,于是两人越来越感觉对方“冷漠”,而当一方开始把这种“冷漠”理解为对方有意冷落自己时,两个人之间的默契就被打破了,进而互相攻讦,而相似的性格与精神让两人伤害彼此的方式都那么熟悉且直击要害。于是,这段感情迅速分崩离析,很快就把昔日的认同清扫得干干净净,只留下了沉痛的悲伤。

李梦带着这种悲伤进入了这个人际关系成长小组,希望加深对关系的理解,开始新生活。当她讲述完自己的感情经历并得出上述结论时,小组里有半数人露出不赞同的表情。

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是阿强,他觉得自己的感情完全不同,他爱上的恰恰是对方身上自己没有的部分。

阿强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小伙子,在第一次参加这个小组的活动时,小组的带领者让大家用三个词来描述自己,阿强的三个词分别是社交恐惧症、钝感和认真。

阿强对感情是很认真的,只是他很疑惑,为什么别人可以迅速而准确地讲出自己的感受,自己在社交场合却只有焦虑,大脑一片空白,往往过了好久,他才反应过来刚才想表述的意思该怎么说,但时机早已过去,于是心想“算了”,然后把话憋在肚子里。

阿强第一次见到阿珍,就被她的自信、开朗和大方深深吸引,当时阿珍在讲台上给几十个人做一场分享,她口齿清楚、语言流畅、情感丰沛,讲到激动处,恰到好处的玩笑和自我调侃引得众人哈哈大笑。这场分享结束后,阿强很想结识这位自信开朗的女生,他想和阿珍搭讪,可是一直找不到机会。阿珍一下台,众人就围了上去继续和她探讨刚才分享的主题。阿强在一旁观察着,心中更加确定,阿珍就是自己喜欢的人。

阿珍在和众人聊天时很坦然、很放松,有说有笑,这正是阿强“理想自我”的样子,也是他完全做不到的。阿强无比羡慕阿珍在人前热情大方的样子,面对阿珍,他觉得自己卑微、弱小、乏善可陈,这让他感到羞愧,内心空荡荡的。待人群散去,他有机会和阿珍交谈时,腿却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得无法向阿珍迈出一步。他的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如何去和阿珍打招呼,只能看着她转身离开。他的内心又冒出那个熟悉的念头:算了。

而这一“算了”,就过去了3年。阿强一直在默默地观察阿珍,渴望对方有一天“看到”自己。但事与愿违,一个月前,阿强发现阿珍恋爱了,她的男朋友是一个看起来有些木讷的小伙子,两个人在一起时,小伙子不善言辞,总是阿珍热情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男朋友。阿强非常懊恼自己没有把握住机会。

带着这份懊恼,阿强参加了这个人际关系成长小组,希望改变自己被动和迟慢的性格。

所以,当李梦谈起“认同”时,阿强并不赞同这个观点,他觉得“喜欢一个人就是喜欢对方身上自己没有的部分”。

这场讨论逐渐激烈起来,有半数小组成员支持李梦的观点,觉得喜欢就是“认同”,而其他成员支持阿强的观点,认为喜欢一个人是喜欢对方身上自己没有的东西。最后,大家争执不下,请小组的带领者,也是专业心理咨询师魏蓝天来评判,喜欢上一个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其实,你们已经讨论出结果了。这两种喜欢,都是喜欢。它们看起来不同,但殊途同归。”魏蓝天说。大家面面相觑,期待魏蓝天做进一步解释。

李梦的“认同”是一种“镜映性移情”,在这种感情里,你的感觉是“你简直就是另一个我!像一面镜子一样,完全镜映了我的模样”;而阿强的喜欢是一种“互补性移情”,在这种感情里,他看到的是那个“理想自我”,内心发出“如果我能够像她一样就好了”的感叹。

●镜映性移情

自体心理学的创立者科胡特(Kohut)认为,一个人拥有健康的自尊水平需要满足三种需求,其一就是被镜映(mirroring)的需求。镜映最初被用于描述母婴关系,指母亲对婴儿夸大、炫耀、欣喜的自我展示给予正向的回应。

你肯定没有婴儿期的记忆了,不过追溯自己童年的记忆,也能找到这样的痕迹。你小时候在外面被小伙伴欺负了,会不会回家把自己受欺负的经过添油加醋地向父母描述一番,渴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同情和关注?或者你在某次活动中取得了好成绩,你是不是回家向父母炫耀时也会夸大自己的成绩,希望父母给你大大的奖励?其实,对小孩子来说,把挫折或成就在大脑中放大,并渲染成一个极度跌宕起伏的故事描述给父母,渴求父母的关注,是非常常见的现象。那些撒泼打滚的“熊孩子”,其实也是这种心理。

而大多数父母对孩子这种极端夸大的戏剧化行为常常感到厌烦和不解,因为父母是用成年人的思维去看待事情,并不了解在孩子的幻想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如此极端地愤怒、哭泣或欣喜若狂。所以,很多父母并没有如实地镜映到孩子内心夸大、炫耀、欣喜的自我展示,父母们过于“现实”,以成年人看到的客观现实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反应,无法映照出孩子内心夸大的幻想。

三五岁时的你在地图上发现了中国的首都是北京时,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欣喜若狂,你兴高采烈地将自己的“重大发现”告诉妈妈,渴望她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并无比崇拜地看着你,赞赏你,但妈妈只是轻描淡写地回应了一声“哦”,甚至没有转过头来看你一眼。这一刻,你内心泛起的是极大的羞耻感,因为自己的“重大发现”,在妈妈眼里只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你的自尊心就在这一刻受到了伤害。

如果小时候你的情感世界得到了父母的积极回应,那么你内在的活力、“伟大和完美”的自我意识就得到了确认,你会具有相当稳固的自信、自尊和自我肯定。

被镜映的需求会持续到成年。只是成年人不再像孩子一样有那么多近乎幻想的渴望,我们已经知道了,“发现中国的首都是北京”不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但我们内心依然有很多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希望被看见、被听到、被认可与被肯定。就像李梦和她的“男版李梦”在彼此的歌单和影片库里发现了同一位小众歌手和小众导演的作品时,他们内心丰富而深刻的部分被彼此看见了、认可了。这种彼此发现、彼此认可的方式构成了成年人世界的相互镜映。

不过,成年人世界的镜映也具有夸大的性质。当只有你一个人喜欢某位小众歌手时,你会觉得他很棒,但不会认为他天下第一、无可匹敌。当你发现有另一个人和你一样喜欢这位小众歌手时,你们一起讨论他、欣赏他,于是在你们的内心里似乎要冒出一个念头——这位歌手无可匹敌、天下第一!和我一样喜欢他的你,也是颇具审美和鉴赏能力的!

由镜映激发的那种欣喜的感觉,就像孩子发现中国的首都是北京而找妈妈炫耀时被妈妈热切肯定和认可一样,李梦在“男版李梦”的歌单里发现自己喜欢的小众歌手的作品时,兴奋地感觉“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这种“镜映性移情”催生的恋爱关系有一个危险之处:当你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发现并不伟大时,就像孩子意识到,身边的每个人都知道中国的首都是北京,自己的发现并不伟大一样,你会产生一种落差感和挫败感。

这也是影片《花束般的恋爱》所隐喻的内容,两个人因为精神擦出了火花,谈论图书、影视、艺术而发现彼此的“伟大”,而当他们落入日常生活的平淡中时,要如何承受柴米油盐的“不伟大”?

李梦的这段恋情就是因此无疾而终的。

●互补性移情

科胡特认为,拥有健康的自尊水平要满足的第二个需求是理想化(idealization)。理想化是指把积极正向的特质赋予某个人,并与这个人靠近、融合。

最初的理想化对象是父母,即科胡特所说的理想化父母影像(idealized parental imago)。小时候,我们认为父母是无所不能的。孩子会对妈妈说“妈妈,你能帮我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吗”之类的话,他们觉得妈妈可以做到所有事情,满足自己的所有愿望。也就是把妈妈视为全能的客体。

最初,孩子希望和这个全能的客体融合——“你是完美的,而我是你的一部分,那么我也是完美的”,“尽管我做不到所有的事情,但是我的妈妈能”,从而能够感觉到一个全能的自己。

理想化也是夸大的、幻想的,妈妈当然无法给孩子摘下天上的星星。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也要逐渐承受这种挫折,发现自己的父母并非无所不能,并不能满足自己的所有愿望。他们会因为经济拮据而不给孩子买昂贵的玩具,他们会因为工作忙而无法一直陪伴孩子,他们会因为情绪控制能力差而把一些明显来自别处的气撒在孩子身上……

成年后,我们的理想化对象不再是父母,甚至不是身边的人,而是那些明星、名人或伟人、英雄,我们通过给那些遥远的存在赋予一些特殊品质延续我们的理想化。

而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自身的不足,父母没有给予我们的回应,会变成一种未被实现的“理想自我”,化成一种信念——如果我拥有那样的父母,如果我的父母那样对待我,如果我可以那样成长起来,就太好了。所以理想化的破灭会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一系列这样的句式:“如果……就好了。”

没有人可以为我们摘取天上的星星,每个人的理想化都会破灭,这并非毁灭性的打击,而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常态,所以在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未被实现的“理想自我”。这个“理想自我”就可能在某一刻出现在身边的某些人身上。

性格内向的人被性格外向的人吸引;性格外向的人被性格沉稳的人吸引;讨好型人格的人被自我中心的人吸引;自我中心的人被友善的人吸引……这种吸引,就是降低了理想化强度,把它变成一种更现实的“互补性移情”。“我所渴望但未曾实现的那个自我,在她的身上出现了!”这正是阿强的感情。

互补性移情最大的危险在于,“你有,而我没有”的状态会引发嫉妒、自卑和竞争心理。内向的人觉得外向的人会交朋友,开朗健谈,一定被很多人喜欢,而反观自己总是默默地躲在角落无人问津,是多么卑微、可怜——“你怎么会看得上这样的我呢?”于是,内向的人嫉恨对方拥有的外向特质。

殊不知,外向的人也在嫉妒内向的人,觉得内向的人沉稳、安静、思想深刻,这些都是宝贵的品质,自己看似到哪里都能和身边的人打成一片,但是没有人知道自己的世界看似热热闹闹,内心却空空荡荡,没有人真的走进自己的内心,不像内向的人,尽管朋友为数不多,但都是知心朋友。“这么一个追求深度的你,怎么会看得上如此肤浅的我呢?”于是,外向的人嫉恨对方拥有的内向特质。

所以,当互补的支持和模仿无法超越彼此的嫉妒、自卑和竞争情感时,互补性移情的关系就开始出现裂痕。阿强的感情就是如此无疾而终的。

●吸引的本质是认同

不论镜映性移情,还是互补性移情,双方相互吸引的本质都是认同。

在镜映性移情中,发生吸引的动力是“我内在最宝贵的东西,你也有,你真好”;在互补性移情中,发生吸引的动力是“我一直渴望但未曾实现的东西,你拥有,你真好”。

这两种动力的背后都是认同,前者是正向认同自己的品质,后者是反向认同自己的匮乏。

表1-1描述了镜映性移情和互补性移情认同的动力、潜在危机和矫正办法。

表1-1 镜映性移情和互补性移情

前面谈到李梦和阿强的感情失败,正是因为他们陷入了不同移情类型的危机里。李梦陷入“镜映性移情”中的危机,是当两个人“照镜子”时,起初发现了对方的好,时间长了,各自的不足逐渐暴露出来。当一个人从另一个人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时,会本能地退缩和回避,因为自己无法克服的东西出现在了对方的身上,那会是一个很难应对的事情,还是算了吧。

导致破坏性后果的并不一定是某些不足,有时候只是一些无所谓好坏的特质,但两个人的相似会加强这种特质,让它呈现出破坏性。比如在李梦的故事里,对关系的疏离谈不上是好是坏,每个人对于关系远近有不同的感觉,有些人处在疏离的关系中比较舒适,而另一些人可能会渴望两个人的关系很紧密。但是,当两个人都喜欢疏离的关系时,两个人好像很默契,互不打扰,刚开始是很舒适的,但久而久之,这种不打扰变成了不联系,不联系变成了冷漠。最后,这种冷漠又被双方感知为“冷暴力”而让彼此难受。

相反,如果两个人都渴望拥有紧密的关系,以一种很默契的方式紧密结合,刚开始也会相处得很舒适,亲密无间,但久而久之,这种亲密就变成了负担,两个人习惯于24小时在一起,甚至1分钟的分离都会被双方感知为“抛弃”,让彼此难受。

“镜映性移情”中的危机之所以会发生,是由于相似带来的夸大和极端化可能会对关系造成破坏。比如上学的时候,如果班里只有你不交作业,你会很难堪、很羞愧,会尽力避免这种情况,可如果还有其他人和你一样不交作业,你的难堪很快就被安慰了,你们可能会变得亲密无间,甚至分享如何拖延作业或抄作业的经验与技巧。这就是人际关系会夸大或极端化某种特质或行为模式。而这种特质或行为模式之所以会破坏关系,是因为你们两人都没有可以修正其破坏性的倾向,相反还会使破坏性越来越强。

矫正这种危机的办法是在相似中找差别。比如在李梦的故事中,尽管双方都对比较疏离的关系感到舒适,不过双方对多远的关系距离感到舒适存在细微的差别。找到这种细微的差别,是“镜映性移情吸引关系”里维护平衡的关键。比如,如果李梦首先发现“保持10米距离”很合适,距离更远就感觉不舒服,而“男版李梦”感觉“保持15米的距离”也很好,那么,“俩人的距离超过10米”时,李梦就得把对方拉近一些。

阿强的危机是“互补性移情”中的危机,是当看到“你有,而我没有”的东西时,自然生出的嫉妒、自卑和竞争心理。这种情感也有深远的基础,就像你三五岁时第一次去好朋友家做客,看到他有一屋子玩具,你俩玩得好开心。回家后你开始向妈妈抱怨,怎么别的小朋友可以有那么多玩具,自己却没有。这种带有嫉恨的感觉会让你渐渐地不喜欢这个朋友,你和他在一起时会感到自卑,好像他是一个闪闪发光的人,自己却那么可怜、卑微。这种情绪的背后,是一种无法被当时的你所理解的情感,你只是模模糊糊地觉得,你和他获得的爱的分量不同。

阿强的故事也是如此,当他站在人群里等待阿珍时,阿珍的身边围满了人,大家都很喜欢她的演讲,纷纷围上去和她交流,阿强认为自己嘴笨,不敢上前搭话,只能在外围默默地等候。阿珍闪闪发光、充满能量,就像那个拥有好多好多玩具的小朋友,而阿强得不到那么多关注和喜爱,甚至连一句得体的话都说不完整,怎么可能和阿珍相提并论呢?那种童年时羡慕好朋友有很多玩具的模糊的卑微感瞬间涌上心头,这种感觉很熟悉,却难以言表和宣泄,让人憋闷难受。这让阿强在有机会单独面对阿珍时无法直视对方,更难以上前表达自己对她的欣赏与喜欢。

无疾而终的单恋是“互补性移情”常见的现象。而那些即使因缘分幸运结成“互补性”关系的人,也常常面临嫉妒、自卑和竞争的危机。两人会较量谁挣钱更多,孩子和谁更亲,谁的人缘更好,甚至会较量一下谁对某个社会新闻的见解更深刻,看法更独到。其实,每一次微小的“胜败”,都会在关系中凿下一条裂痕,积累久了,关系就会彻底破裂。

矫正这种关系的办法是在互补中发现相似和一致。人是复杂的,不可能全然一致,也不可能完全不同,总有一些深处的情感,如地下水般一脉相连。当你们同时因为一部感人肺腑的电影落泪时,当你们默契地选中同一款手机壳时,当你们不约而同地为纪念日订了同一家餐厅时,都是深处的某些情感在无意识间相通了。大多数人会忽略这些,觉得这算不了什么,甚至完全觉察不到。而如果你们不断地把相似抹去,把互补放大,你们在这段关系里便都只有“一条腿走路”,都失去了一半的功能,并因此全然依赖对方。在这种极端情景里,嫉妒和自卑导致的危机是极其明显的。因为当出现绝对的“你有,而我没有”时,你很容易觉得不安全。比如,没有收入的家庭主妇会担忧对方背叛自己;全然不会做家务的职场人会极力贬低承担家务的一方。这都是完全互补造成的危机感,由此引发的不安和嫉恨会破坏原本稳定和谐的关系。

当你们都发现,在社会中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与在家庭中获得亲密与放松是你们共同的需求,而且你们都承认这种相似性,你们的关系就会重获平衡。

总而言之,吸引的本质是认同。不论是镜映性移情,还是互补性移情,吸引的发生都是从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前者是正向认同自己的品质,后者是反向认同自己的匮乏。不论哪个方向的认同,单向的过度都会导致关系失衡,只有平衡正向与反向的自我认同,才能让关系稳定、长久。 sTHQn+E3NHGD4p/+QtuO18yLADKE2hu0D2Hmdf0nzR5/OukyXdjbv2AV4BCfT3U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