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都在表达需求,却无法调节自己的情绪,这些需求和情绪都是原始的、强大的,有时很难读懂。我们依靠父母来阅读它们、回应它们,父母也会帮助我们去理解它们。慈爱的父母会容忍我们强烈的情绪,试图与它们“坐在一起”,直到破解它们,并以敏感而有效的方式做出反应。父母时刻关注着我们的情感体验,思考我们可能需要什么。为了让一个孩子获得安慰和被理解,他的父母必须告诉孩子他们知道他的感受(“与他感同身受”),并且从他们的角度看待孩子的经历(“思考他”)。父母在这两个方面的反应,即感受和思考,是爱的反应的基本方面,能给孩子带来长期的情感健康和安全感。
让我们来考虑父代和子代之间这个过程中断的情况。当父母只能以孩子的情绪感受时,孩子的恐惧、悲伤或愤怒会在他身上引起同样的感觉,他们将不知所措或在经历中“迷失”自我,这时孩子感受到的痛苦不是减少,反而是增多;反之,当父母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时候,他的反应可能太少,他的孩子会觉得被误解,会在自我感受和父母能接受的之间体会到一个基本的差距,然后会开始忘记自己的真实感受。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体验无论是过于专注还是过于忽视,亲子关系都会受到不好的影响。
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慈爱的父母会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下面,以你童年时期受伤时需要安慰为例加以说明。
假设你从自行车上摔了下来,你想让你的父母感同身受,并试图解决(思考)这个问题。首先,你想让父母拥抱你并说:“噢,哎哟,我知道你一定摔痛了。”然后你想让父母说:“嘿,我们去清理一下伤口,贴个创可贴。”如果你的父母只是对情感和身体上的痛苦做出反应(如“哦,天哪”“天哪,那一定很痛”“哦,可怜的孩子”),你可能会感到恐慌和不知所措,因为你看不到任何舒缓或有效的解决方案。如果你的父母只是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如“好吧,咱们清理一下,赶紧”),你可能就会觉得你对安慰的需求被忽视了,甚至可能被视为麻烦。
父母善良体贴,能设法理解孩子的想法、愿望和意图,这是在亲子关系中建立信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心理学中,我们把父母的这种活动称为反应性功能。用一位著名研究人员的话来说,潜在的态度是“一种非防御性的情感投入意愿,使感受和内化体验有意义,而不会感到不知所措”。足够好的关系包括偶尔的沟通不畅和缺乏同理心,但总的来说,如果我们的父母以这种方式予以协调和响应,那么这会促使我们发展自己同样的能力,如我们能够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积累自己的经验和区别感受的归属。通过内化感受和思考的过程,我们能够了解和回应自己的情绪,并打下以爱的方式与自己和他人联系的基础。
在我们思考一个熟悉的夫妻冲突形式的时候,让我们记住这些关键的回应:“除非你做x或y,否则我不会做x或y。”这种一般式可以表现为很多种变体:
• 除非你停止打断我,否则我不会停止打断你;
• 等你变得更有责任感,我就不会再生你的气了;
• 什么时候你对我的需求敏感,我也会这样对你;
• 只要你不表现出愤怒,我就不会离开你;
• “我今天很不容易。”“不,我才不容易。”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将这些陈述的形式应用于小孩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公平合理起来:
• 我还小,如果没有父母来安抚我,我就没必要让自己平静下来;
• 爸爸妈妈不来帮我控制情绪,我也就没必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 你不体察我的需求,我也就没必要体察你的需求。
正是在慈爱父母的定义中,父母首先做这些事情,从而帮助其孩子内化这些能力。正如我的一个病人所说:“母亲需要知道哭泣的孩子需要什么。这是作为母亲应该做的。”
残酷的事实是,即使我们在孩童时期的照顾者在这方面让我们失望了,我们现在也无权要求我们的配偶做到。作为在情感和认知上彼此都相当的成年人,我们对配偶能够表达其情感的期望是合理的,而不应期望我们能神奇地了解它们(尽管有时我们有不合理的幻想,配偶会神奇地了解它们)。我们可以要求我们的配偶通过语言等表达方式,而不是通过情绪感染或读心术的方式来传递其思想和情感。
然而,我们的照顾者在这方面的做法越让我们失望,我们就越容易向我们的配偶提出要求。这不是有意识的或故意的。如果你在一个父亲缺失的家庭中长大,你的母亲长期感到沮丧、焦虑、心事重重,而且当你焦虑时,她根本无法蹲下来注视着你的眼睛,把你搂在怀里,帮助你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你现在期待你的配偶可以帮你控制住焦虑情绪也很容易理解,对吧?当你的配偶无法帮你控制住你的焦虑(比如你不在的时候,他没有按照你明确的要求去照顾孩子,或者还是不明白你想告诉他什么)时,你是不是会有被忽视和被抛弃的感受?从情感发展的角度来看,你不可能感受不到这些。还有很多原因让你不愿意,或者坦率地说,让你无法自我反省或者冷静下来,只会一味地认为对方提的要求以及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是不合理的。
如果我们的父母在安抚我们的情绪和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方面做得不够好,那么我们更有可能将配偶反应迟钝视为紧急事件。例如,你想和你的妻子交流,而她看起来兴趣不大或是一脸的不耐烦。如果你是在一个父母能对你的需求和情感做出回应(即使回应有错误亲子关系也通常能得到修复)的家庭中长大,那么你可能会认为这件事情没什么大不了,你会有不舒服和沮丧的感受,但绝对不会绝望。但若是你小时候所依赖的父母对你的情绪不屑一顾,或者他们很容易不知所措,无法为你提供一个平静应对的视角,那该怎么办?如果你的父母太沮丧或太自私,直白地讲,他们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你无法从他们那里获得安慰,你只能独自面对恐惧、愤怒或悲伤,那该怎么办?也许,你甚至因为宣泄自己的感情而受到责备或惩罚。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旦你的妻子做不到感同身受,你就很有可能会被抛回童年不安的情绪阴影里。毕竟,那时没有人帮助你理解你的情绪,没有人接收到你的信号,以助你理解情绪的含义或者使你懂得如何管理它们。当下,你被强烈的情感所困,缺乏一条清晰的自我反思的心理路径,而这一路径恰恰能帮助你进行自我安慰或有效沟通。
亲密关系中一个常见的困难是因为成长的差异,我们感受不到自己被关注或被爱。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如果你出现了情绪上的问题,而你的父母或你依赖的人对你的苦恼不知所措,无法保持一个独立的观点,或是要求你压抑自己,接受他们的观点,这就给你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你有不同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问题的。经验告诉我,观点不同会扰乱感同身受,难怪我会与配偶争吵一番,以期强迫我的配偶与我保持一致。强求他人与自己有一样的观点,则呼应并扭曲了各自心中最原始的抗议:你应该爱我本来的样子。
感情和思想破裂是夫妻间痛苦最普遍的来源之一。一方感受到了什么,而另一方却没有做出充分的反应。于是,一方情绪升级,不再把另一方看作一个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独立的人。受到威胁后的一方要么反击,要么退缩到自我保护状态,也就无法思考为什么对方会有这样的行为或感受。这对夫妻可能会陷入一种自我强化的追求者对疏远者的状态,即一方情绪升级以期获得另一方的回应,而另一方则退缩以期寻找一些思考的空间。但请注意,这种状态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会发生在个体身上,但我们可以对这两个方面进行协调的。如果我们能在当下或不久后找到我们的“内在照顾者”,我们就能停下来去注意内心正在发生的事情,然后传递一个更能引起敏感反应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