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入第二部分之前,我想先介绍创建盈利机制时必须思考的一个重点。
在商业世界中,人们经常会讨论“去寻找顾客的需求”“顾客的需求是什么”等话题。但是,在构建盈利机制时,我们需要考虑的重点不是顾客需求,而是顾客的待办任务。
“待办任务”理论是以创新研究闻名的哈佛大学教授克莱顿·M.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在其一系列著作中提及的概念。 原文为“jobs to be done”,直译的话就是“要去做的事情”。它是由市场营销大师西奥多·勒维特(Theodore Levitt)教授最先提出的。
克里斯坦森教授说:
顾客不是在购买产品,而是在某种情况下,为了“雇用”产品来处理自己的待办任务。并且,当现有产品不能处理顾客的待办任务时,无法忍受的顾客就会“雇用”其他产品来处理自己的待办任务。
这句话完美地概括了顾客购买产品或服务的理由。
也就是说,人们购买产品或服务时,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因为想要这个产品——想要只是一种误解——而是因为顾客想解决某件待处理的事情,作为解决方法“雇用”了产品而已。
例如,自动贩卖机里120日元的矿泉水是为了完成解渴这一任务而被“雇用”的。因为最能妥善完成解渴任务的产品是矿泉水,所以顾客才愿意花费120日元雇用它。不管是奢侈品还是家电,也都是同样的道理。也就是说顾客待办任务是产生顾客需求的根源。
需求是指对物品的需要。但如果没有完成某项任务的需要,自然也就不需要物品了。
比如,对钻孔机的需求是从“简单地完成钻孔”这个待办任务中产生的;对胶原蛋白的需求是从“皮肤变好被人称赞”这个期待完成的事情中产生的;去美容院做发型的需求在成年礼(每年1月第二个星期一)这一天达到顶峰,这是因为做发型的需求也是从“让久别重逢的朋友看到自己美丽的样子”“穿着盛装美美地拍照”这些待完成的事情中产生的。
也就是说,需求只是展现出来的结果,真正产生需求的是顾客的待办任务。顾客为了完成某项事情而去寻找方法,才产生了需求。
然而,如果忽视这一点,以需求为基准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的话,就容易把重心放在现有的流行产品上,只能开发与之相似的产品,使视野缩小,最终甚至可能生产出市场不需要的产品。
虽然短期内流行产品有大卖的可能性,但需求市场很快就会饱和。因为大家都在想着生产同样的东西,并将其推向市场。最后,商家提供的产品数量(供给)就会追上市场需要的数量(需求)。这样诞生出来的产品基本上大同小异,那么同质化也就不可避免了。
也就是说,根据某项需求来分析开发产品就无法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公司是为了实现差异化才去分析市场的某个需求,但偏偏因为分析了市场需求才导致了产品的同质化,这是多么讽刺啊!
那么,为何又必须从需求出发来设计产品呢?
简单来说,这是由于要用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顾客的待办任务。既然如此,比起通过市场上的结果来寻找需求,彻底坚持以待办任务的视角来分析市场需求才是上策。
因此, 分析需求本该是指分析(顾客)待办任务。 在构建盈利机制时,这个视角是重中之重,请大家一定牢记。本书也会在第三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
那么,大家看到此处会有什么感想呢?本部分作为反面教材概括了不盈利的商业模式的构成和特点。如果这里举出的不盈利的理由中只要有一点符合你的情况,那么我想本书的九问就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事不宜迟,让我们赶快进入正题,详细地去了解九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