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价值逻辑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价值。理论上,治理与管理相比,有许多显著的特点:治理主体更加多元(管理主体主要是政府)、手段更加综合(管理手段主要是行政手段)、运作方式更加立体(管理运作方式主要是自上而下)。除此以外,治理与管理最重要的区别是治理更加注重人民本位,更加强调以人民为中心 。应急管理聚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维护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共价值,体现着其作为国家治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逻辑。

一、新时代群众对安全的需求日益增长

安全,一直以来是人类社会追求的重要价值和目标。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对安全的需求更加强烈。进入新时代的主要判断依据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就意味着,进入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立足点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往解决问题的立足点主要是“有没有”的物质短缺问题;现在和今后解决问题的立足点是“稳不稳”“好不好”等美好生活需要问题,尤其是安全需求问题。

新时代,安全需求已成为人民群众解决“温饱”问题后的第一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安全的需求日益增长,这符合心理学理论的科学判断。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社会成员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优势需求,这种优势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布,包括五种需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按照需求层次理论,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社会成员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社会的总体优势需求势必会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最急切的社会优势需求就是安全需求。

二、应急管理:维护现代公共安全的新途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使安全工作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日趋重要。从党的十四大以来的统计分析看,历届党代会报告中“安全”和“国家安全”词频逐步上升。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4处提到“安全”,1处为“国家安全”;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6处提到“安全”,3处为“国家安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14处提到“安全”,3处为“国家安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23处提到“安全”,5处为“国家安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36处提到“安全”,4处为“国家安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55处提到“安全”,18处为“国家安全”。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为专章进行了重点部署。实践中,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要领域是社会治安,但公共安全不仅仅局限于社会治安,做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也必不可少。

强化应急管理,维护公共安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的新路径、新体现。根据公共安全“应急三角形”模型理论,国家和地区面对突发事件的公共安全水平主要取决于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应急管理等三个变量。在三个变量中,非人为的突发事件是不可控的,承灾载体的承灾能力也是既定的,只有应急管理能力是可控的变量。从定义上来说,应急管理(理论界也称之为危机管理)是为避免或减少突发事件对各类承灾载体(人、物和自然社会系统)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和社会失序而开展的公共管理活动。在公共安全的“应急三角形”模型中,突发事件对承灾载体造成的负面影响的大小,就是三个要素组成的三角形面积的大小。要尽量降低突发事件对承灾载体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保障公共安全,对于社会而言,搞好应急管理是可行的现实路径。

从价值逻辑看,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要坚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发展与安全,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在工作理念上,既重视经济建设,又重视社会建设(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既重视经济发展“显绩”,又重视社会发展和应急体系建设等“潜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上存在“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论调(安全事故“不可避免论”)。无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加强风险与应急管理,为人民群众守好生命安全底线。 1BW/KM75VVtE47NlWFa/Edl4ivn0SpwFb82CDOaHf7IfT15fVguZFX0gmfV7Gpc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