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过程向度:强化事前主动防治

以问题为导向,实现标本兼治是现代化国家治理的目标。传统管理倾向于事中、事后的末端治理。与传统的管理活动相比,现代化的国家治理更加注重源头治理。 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管理的目的在于“花少量的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的钱治疗” 。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往往经历从孕育、发展、暴发到消亡的“全生命周期”。从过程看,传统应急管理具有显著的“应急”特征,主要把工作放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处置上,是被动的管理活动。这种应急模式也被称为灾难推动型模式。现代化的应急管理在过程上超越传统应急模式,强调从全生命周期看待应急管理。现代化的应急管理不能仅强调事中、事后应急,更要注重源头治理,强调事前风险防治,甚至实现无急可应、无危可救。

一、嵌入事前风险管理机制

由于“应急”二字所具有的事中、事后内涵,应急管理往往被认为是事中、事后的应对与处置,容易陷入忽视事前风险管理、风险治理的理论误区。事实上,从突发事件发展和演变的形态看,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应不同的管理活动。在突发事件尚未发生的事前阶段,管理活动称为风险管理;在突发事件发生的事中阶段,管理活动称为应急管理;在突发事件升级演化为重大突发事件(危机事件)阶段,管理活动称为危机管理。这三个层次比较来看,在我国现有的管理实践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最强、绩效最好,危机管理次之,风险管理才刚刚起步 。事前的风险管理、风险治理正是我国应急管理能力的“短板”和“弱项”。

建设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需要从侧重于事发后的应急处置与应对,向事前的风险治理转变,嵌入事前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全过程的“大应急”体系。嵌入事前风险管理机制,也是应急管理强基础的重要方向。风险管理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基础 。一方面,要坚持底线思维和预防为主,强化事前风险管理理念。目前,对于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不少管理者存在重应急、轻风险的认识,对事前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够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另一方面,要健全引导风险防治行为的机制。相较于应急处置和救援活动,事前风险治理所需时间长、绩效显示和达成难度大。这就要求加强促进主动风险防治的激励和引导机制建设,调动各类社会主体进行突发事件风险防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健康防治为例,要建立有效的医保结余经费结转机制,鼓励和调动医院对病人提供健康管理和服务的积极性。目前,我国风险管理建设重领导、轻群众 ,建设相应的激励和引导机制对于强化社会参与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和完善风险评估机制

突发事件的本质是风险,是风险的极端表现形式。加强风险评估,摸清风险源、致灾因子、安全风险和隐患,是对突发事件进行源头治理之策,是缩减事件发生可能性的重要手段。从理论上看,这也是可行的,因为事故灾难发生前总有苗头出现。海恩法则认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 000起事故隐患。抓住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风险征兆,有利于将突发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

第一,建立和完善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对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公共决策,要进行事前风险评估,做到“不评估,不决策”。第二,建立和完善重大项目风险评估机制。在重大项目风险评估中,不仅关注风险等级,而且更要加强对风险评估结果(项目风险点)的运用和分析,强化社会风险沟通与协调,防止“评而不用”“评过了之”的现象。第三,探索和实施重大活动风险评估机制。重大活动是风险评估的制度“盲区”,应逐步探索和实施重大活动风险评估机制,防止可能发生的踩踏事故等安全风险。 VyOHIl2z80ssqkeQRNC+7wTHdt2fYSGQ+Ssvg+sM0dXa7WoFTOaKm6Ir5x+OtwM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