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准则2
真相不唯一

萨拉是两个男孩的母亲,她来到我的诊室,倾诉了自己的痛苦、自责和懊丧。她有美满的婚姻和健康的孩子,却无法忍受因为总要管教孩子而无法尽情与他们玩耍的生活。她说:“我倒是希望自己能跟孩子们开玩笑,可总得有人来执行规则,督促他们做该做的事情呀。”我想让萨拉(以及许多父母)明白,她可以两者兼得:既有趣,又严格;既放松,又坚定。而且,她不仅可以两者兼得,假如她做到这一点的话,她自己的感觉也可以变好,她的整个家庭也可以运行得更加顺畅。

接纳多重真相:让关系中的双方都能被看到

我们不必在看似对立的两种情形中左右为难,这一理念是我的许多育儿建议的共同特点。我们既能避免惩罚,又能改善孩子的行为;既能严格要求孩子,又能和孩子打成一片;既能建立并维持边界,又能表达我们对孩子的爱;既能关心孩子,又能照顾我们自身的感受。同样,我们既能坚守对家庭有益的事,又能允许孩子表达不满;既能对孩子说“不”,又能对他们的失望表达关怀。

这种同时接纳多种现实的能力是维系健康人际关系的关键。只要两个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那里就会存在两套感受、两套想法、两套需求和两套视角。只有具备同时接纳多重真相(例如我们眼中的真相和对方眼中的真相)的能力,关系中的双方才能感受到自己 被看见 ,感受到自己的 存在 ,哪怕两人存在分歧。只有具备这一能力,两人才能和谐相处,彼此亲近。即使两人存在分歧,对方也会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当作重要的事情去对待、去接受。构筑牢固关系的前提是双方共同认定没有谁绝对正确,因为人在关系中的安全感来自 理解 ,而非 说服

要理解,而非说服,这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们想去理解另一个人,我们就会努力去 了解 、去 弄明白 那个人的想法、感受和经历。我们实际上是在说:“我的经历和你的经历不一样,我想了解你经历了什么。”这并不代表我们赞同或认同对方,也不代表我们错了,或者我们眼里的真相站不住脚,而是意味着我们愿意暂时把自己的经历放到一边,以此来了解另一个人的经历。如果我们怀揣着理解的目标去与他人相处,我们就会认同对于纷繁的世事,没有唯一正确的解释,只有不一样的体会和视角。理解的目的之一是建立亲密感,而正是通过这一过程,孩子才能学会如何调节情绪,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本心是好的,所以我们才反复强调,沟通的目的是理解。

理解的对立面是什么?就我们此刻讨论的话题而言,是说服。说服想要证明只存在一种现实——“真相唯一”。想要证明只有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说服背后的假设是,正确的看法只有一种。倘若我们想要说服别人,我们其实就是在说:“你错了,你理解偏了,你记混了,你的感觉不对,你的想法有问题。我来解释给你听,为什么我是对的,你听完就明白了。”说服的目的只有一个:“我是对的。”然而不幸的是,这只会让另一个人感觉到自己没有 被看见、被听见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产生愤怒,因为那种感觉就像是对方拒绝接受你的存在或价值。如果感觉到自己没有被看见、被听见,亲密感就无法建立。

理解(“真相不唯一”)和说服(“真相唯一”)是两种完全相反的处事方式。因此,对任何互动而言,关键的第一步是要认清你自己的处事方式是哪一种。如果你认定“真相唯一”,你就会对别人的想法妄加评判,因为你觉得对方攻击了你眼里的真相。这样一来,你就会想尽办法去证明自己的观点,进而让对方产生防备,因为对方也需要维护自己的想法。在“真相唯一”的互动模式下,争论会迅速升级。虽然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就事论事,但实际上,他们努力捍卫的其实是自己和自己想法的存在和价值。而在“真相不唯一”的互动模式下,我们会 想去了解 别人的想法,并且会 乐于接受 它们,仿佛去了解他人是一种幸运。我们带着开放的胸襟走近他人,对方便会卸下防备。这样一来,所有人都会感觉到自己被看见了、被听见了,于是关系便可能加深。

对婚姻、职场和社交的研究一再表明,如果我们采用理解的、“真相不唯一”的互动模式,我们的关系会经营得更好。例如,戈特曼疗法(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夫妇基于科学研究而开发出的一套婚姻关系疗法)的核心原则之一便是认识到两种看法都对。在一项针对两种倾听模式的研究中,临床心理学家费伊·德尔发现,为 理解 而倾听的人比为 反驳 而倾听的人拥有更高的整体关系满意度。 神经精神病学家丹尼尔·西格尔是《全脑教养法》( The Whole-Brain Child )一书的作者之一,他经常提到“觉得自己被感觉到”在关系中的重要性。他把这一感受描述为“我们的心思存在于别人的心思当中”,但他其实只是在说,我们要去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多项研究甚至已经发现,顶尖的企业领导者更常倾听员工的声音,肯定员工的价值,而非单向表达。换句话说,他们努力去理解员工眼里的真相,而非去说服他们管理层总是对的。

作为个体,如果我们能在与自我的对话中采用“真相不唯一”的模式,我们也会做得更好。只要拥有同时接纳多种现实的能力,我们就能认识到:我既爱孩子,又渴望独处的空间;既感恩我有地方住,又会羡慕育儿条件更好的家庭;既能当一个好妈妈,又偶尔会吼孩子几句。同时接纳许多看似对立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即明白自己可以同时体验多重真相的能力,对我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或许在这一点上,心理学家菲利普·布罗姆伯格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健康就是能够身处多种现实之间,不忽视其中任何一种,就是既能走进许多人的内心,又能拥有独立的自我。” 如果我们能同时察觉到内心的多种感受、想法和冲动,而不让其中的任何一种把我们全部占据,如果我们能用丰富的体验来定义自我(“我发现一部分自我感到很紧张,另一部分自我感到很兴奋。”或者:“我发现一部分自我想冲孩子喊叫,另一部分自我认为此时应该做个深呼吸。”),我们就处于最佳状态。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看到两种(或多种!)现实的存在,我们就是最健康的自己。

采用“真相不唯一”的互动模式来育儿能促使我们成为更加坚定的成年人。我总是寻求同时拥有两种现实,即我的养育方式既能让我自己拥有好感觉,又能让我的孩子拥有好感觉;既能用明确的行为规则来约束孩子,又能让孩子与我们保持亲密;既能给予孩子当下需要的东西,又能锻炼他们未来需要的心理韧性。在更小的尺度上,“真相不唯一”的互动模式也似乎总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我可以不让孩子看电视,但同时接受孩子为此而不快;既会因为孩子撒谎而生气,又会去探究孩子不敢讲真话的原因;既认为孩子的焦虑是不理性的,又能对孩子的需求产生共情。特别是,我既会对孩子大喊大叫,也会成为一个爱孩子的妈妈;既能把事情搞砸,又能去积极修复;既可以后悔自己说了不该说的话,又能在日后做得更好。

“真相不唯一”的理念能帮助所有人去理解这个常常让我们感到矛盾重重的世界,它对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孩子既需要父母了解并肯定他们的感受,又需要明白感受不能代替和干扰决策本身。这是大多数父母需要去实现的目标。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判断做出我们眼里的最佳决策,但 同时 也要关心孩子对这些决策的感受。这是两件完全独立的事情。我们需要尽力去同时拥有两种真相,允许两种现实同时存在,这对亲子之间达成理解,进而建立亲密感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以成年人的关系为例,继续探讨“真相不唯一”的理念。假设最近一年,你的业绩突飞猛进,上司答应年终总结时给你兑现已经被一拖再拖的加薪。可是到了会上,上司却说:“我们的预算遭到大幅削减,我们不得不裁掉一批员工。你的工作可以保留,只是我今年没办法给你加薪了,希望明年能加!”

现在,停下来想想,你听了上司的话有什么感觉?失望?感激?庆幸?愤怒?是不是很难说得清。我的看法是,不同的真相同时存在。“我很庆幸没丢工作, 同时 没有得到加薪也让我很失望。”我们来把上司做的事情和你的反应分开来看。上司已经做了决定:工作保留,但是今年不再加薪。你也有了自己的感受:失望,愤怒,感觉遭到背叛,还有些许庆幸。你的愤怒无法改变上司的决定,而上司的解释也无法改变你的感受。所有这些不同情形都讲得通,都是真相。

我们不必只选择一种真相。事实上,在生活的大多数领域,我们都能看到许多相互矛盾的现实。它们确实同时存在,因此,我们的最佳应对方式就是尊重一切现实。你对保住工作感到高兴并不意味着你不能对未能加薪感到失望,你对未能加薪感到愤怒也并不妨碍你对保住工作感到庆幸。

我们继续讨论这个例子。第二天,上司发现你情绪有些低落,但是她的头脑里只存在“ 一种真相 ”,于是她走过来对你说:“加薪已经不可能了。振作点!你应该心存感激,至少工作还在。”你听了会是什么感受?你心里会怎么想?你或许会发现自己想要自责:“我这是怎么回事?心里只有自己!”或是责备他人:“我这上司是怎么回事?自以为是!”又或者你会发现自己怒火中烧,或者感到对方没有尊重你。如果不加处理,这些情绪很可能就会转化成为你对工作和上司的怨恨,最终导致工作动力不足。为什么“真相唯一”的思维模式会给你带来如此糟糕的感受?为什么它会引发一连串的负面行为?

在内心深处,我们都希望别人能看到我们的处境、感受和我们眼里的真相。如果我们觉得自己被看见了,我们的失望就不会四处蔓延,我们的心里就会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善意去考虑他人的想法。倘若上司当初 看见了 你的处境,并且说:“我实在没办法帮你加薪……但我理解你很失望,换作我也一样。”情绪基调就会完全改变。她甚至无须说一句道歉的话。只要她同时认可并能明确说出两种真相,即加薪虽不可能,但负面情绪合理,你们的关系就能继续维系下去。

“真相不唯一”是一条基本的育儿原则,因为它时刻提醒我们把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或者另一名共同养育者的想法和感受,看作真实的、合理的、值得去探讨和理解的东西。它也让我们得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看作真实的、合理的、值得去探讨和理解的东西。它提醒我们,道理是道理,情绪是情绪。我们做某件事或许有合理的理由,但 与此同时 ,他人也会有合理的情绪反应。两者都是真相。

在我们即将讨论的许多育儿难题中,我们都会用到“真相不唯一”的原则。例如如何在孩子反抗时守住底线,如何避免对控制权的争夺,如何应对孩子的无礼行为,以及如何在情绪激动时平复心情,等等。我们接下来会讨论一些例子,但我希望你也能把这一原则运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没错,这是一本育儿书,但它的核心议题其实是关系。我在书里提到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你与孩子的相处,也适用于你与伴侣、朋友和家人的相处,以及最重要的,你与自己的相处。所以,在阅读下面的这些例子时,你可以不时停下来问问自己:“这个理念还能用在生活里的哪些方面?”努力去尝试,把“真相不唯一”的原则运用到任何有需要的地方。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

实践指南一:坚守行为规则

下面的冲突十分常见:孩子想看某部电影,但你觉得这部电影并不适合他这个年龄。孩子非常失望,坚持说他的朋友们都看过了,还说你是最坏的父母,再也不会理你了。

你的决定: 我的孩子不能看这部电影。

孩子的感受: 难过、失望、愤怒和被冷落。

如果这两件事当中只有一件是可以被接受的,那么孩子的感受就很可能会推翻你的决定。如果你告诉自己,做决定时必须照顾孩子的感受,那么为了证明你是爱孩子的好父母,你就必然会改变主意。

但是,如果从“真相不唯一”的角度来看,你就可以同时接受这两件事:我坚守不让孩子看这部电影的行为规则,同时也允许孩子感到难过、失望、愤怒和被冷落。

如果你坚信你的决定是正确的,但同时也知道这么做会让孩子失望,你或许就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宝贝儿,我跟你说两件事。第一,我已经决定了,你不能看这个电影。第二,你很失望,也很生气。你真的很生气,我都知道,我还知道你为什么生气。你当然可以生气。”你不必在坚守原则和证明你爱孩子之间做出选择,也无须在理性决策和接纳孩子的感受之间做出取舍。真相并不唯一。

当然,在你为自己能够这样看问题而感到高兴时(“太好了,我做到了!我是好父母。”),孩子却仍然在难过。毕竟,这些话不是咒语,无法立即解决问题或缓和局面。但是,这些话能促使你尊重孩子的人格,帮助你跟孩子结成拥有长远收益的关系。不过,好的养育方式也并非总能换回好的行为,那么接下来要怎么做呢?

假设你说完“你当然可以生气”这句话,孩子开始尖叫:“你走开!我讨厌你!”你该怎么办?首先,冷静下来,在心里确认自己的决定(“我知道,我的这个决定没问题,我相信自己。”)。然后,继续对孩子的感受——他眼里的真相——表达理解:“唉,我知道你真的很生气,我知道。”现在,守住行为规则,然后适时补充:“还有许多别的电影可以看,想看的话就告诉我。”或者:“有没有我们今晚能做的别的有意思的事情?”不要忘了,无论对你还是对孩子,你该做的已经都做了。

实践指南二:摆脱控制权之争

对控制权的争夺几乎总是源自“真相不唯一”原则的缺失。在这当中,你和孩子“针锋相对”,例如为了要不要穿外套而发生争执。

父母:“你必须在出门前把外套穿上。”

孩子:“不要!我不冷,我就想这样出去!”

你可能会觉得,你们争论的焦点只是“穿外套”这件事,但实际上,你们都在寻找被看见的感觉。身为父母的你希望孩子看到你关心他的健康,而孩子则希望你能看到他的独立,承认他的身体他做主。如果孩子觉得自己没有获得肯定,我们就无法解决问题。因此,在争夺控制权的时刻,你首先要做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找回“真相不唯一”的心态。因为,一旦孩子觉得你看见了他们的想法、感觉和渴望,他们就会卸下防备。毕竟,人更加在乎的不是任何具体的决定,而是感到自己被看见,后面这件事几乎永远都是最重要的。

一旦回到“真相不唯一”的出发点,我们就能把心态从“针锋相对”切换至“联手共同解决问题”。这样一来,事情就好办了。现在,我们跟孩子是“一伙儿的”,面对着同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想办法。

还是回到这个例子。

父母:“你必须在出门前把外套穿上。外面太冷了!”

孩子:“我不会着凉的!没事的,让我出去吧!”

父母:“先等一下,让我想想现在是什么情况……我怕你会冷,因为外面风很大。你说,你觉得自己不会着凉,你确定没事,是这样吗?”

孩子:“是这样。”

现在,你们的谈话来到了一个岔路口,前面出现了很多种可能性。下面我们来讨论两种不同的选择。

父母:“嗯,那咱们该怎么办呢?我们肯定能想出一个我们都满意的办法。”

孩子:“我把外套带上,冷了就穿上,可以吗?”

父母:“当然可以了,这个办法真好!”

如果孩子们感到自己被看见,感到他们的父母不是对手,而是队友,父母还需要他们来合作解决问题,好事情就会发生。现在,假设你坚持让孩子穿上外套,因为外面接近0摄氏度,而且刮着6级大风。这就不再是一个谁占上风的问题,而是一个安全问题。

父母:“嗯,那咱们该怎么办呢?我是你的父母,我有责任保证你的安全。现在外面很冷,安全的意思就是要穿上外套。还有,你喜欢自己做决定,不喜欢父母来告诉你该怎么做。”

孩子:“我就是不想穿外套!”

父母:“我听到了。我跟你说两件事。第一,如果你要出去,就必须穿上外套。第二,你可以生我的气,你也可以继续不喜欢穿外套。”

即使这是我单方面的决定,我也尊重了孩子的感受。我并没有努力说服孩子只能接受一件事,即天气很冷,只有穿上外套才是对的。我认定外套对孩子的安全非常重要,于是我决定,孩子出门前必须穿上外套。然后,我说出了孩子的感受,并且允许孩子拥有那些感受。我做了我的决定,孩子的感受也获得了接纳。两人各得其所,真相并不唯一。

实践指南三:应对孩子的无礼行为

下面是父母们经常跟我反映的另一种情形。你跟孩子说,饭前(或睡前、去学校前)不能玩电脑(或看电视),孩子听了便生气地大叫:“你坏!我讨厌你!”

深呼吸!我们先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如果孩子的外在行为是我们洞察他内心感受的一扇窗户,那么他失控的语言就是他内心崩溃的标志。记住,孩子的本心是好的。不良行为来自失控的情绪,而我们常常对孩子的情绪无可奈何。有什么东西能来帮助我们调节孩子的情绪呢?我们和孩子的亲密感。

孩子:“你坏,我讨厌你!”

父母深吸一口气,对自己说:“孩子心里很生气,所以他的外在表现并不能真正反映他对我的看法。他是个好孩子,只是遇到了让他感到痛苦的事。”接着对孩子说:“你这话说得有点重……你一定特别不高兴。可能还有别的事情让你感到不高兴,所以你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我得平静一会儿……可能你也得平静一会儿……到时候咱们再接着聊。”

在这里,你把让你感到不舒服的行为说了出来,但你并没有在这一点上大做文章。你接纳孩子内心的感受,尽管它是以失控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实践指南四:解决父母的不良情绪

如果我们自责、内疚、担心自己害了孩子,怀疑自己是坏父母,那么“真相不唯一”的原则也能派上用场。

每当孩子让我头疼时,我都会用一句“真相不唯一”式的话提醒自己:“我是情绪有些崩溃的好妈妈。”在这种时候,我们很容易陷入“真相唯一”的误区:“我不是个好爸爸(或好妈妈),什么都做不好,搞得一团糟,我真没用。”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充满了愧疚和自责。在这种心态下,想要改变是不可能的。我们会在后面的内容里详细讨论父母的内疚感。你现在只需知道,内疚是一种让我们感到不安的情绪,而且难以摆脱。所以,我们越是强调自己是坏爸爸(或坏妈妈),认为这是唯一的真相,我们就越会让自己身陷泥沼,自暴自弃,进而更加确信自己一无是处。

那么要怎么做呢?同样,我们需要把 行为 (我们做了什么)与我们 自身 (我们的本心)区分开来。这不是要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借口,或是为自己推脱责任,而是要 同时 认识到两件事。其一,我们的本心是好的。其二,我们也需要努力去改进。所以,我们要牢记“真相不唯一”的原则,并且要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我的情绪有些崩溃,但我是个好爸爸(或好妈妈)。我是情绪有些崩溃的好爸爸(或好妈妈)。” gnxK+mpyHDMULZbgLeEMm9FLQwlQNHEASrUzeVzhifs/aa6BdFTgy9j2/DaZq66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