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写在前面

这部《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被商务印书馆收入“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我深感荣耀!

诞生于1897年的商务印书馆,是中国现代出版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思想的萌发地。它所出版的各类辞书,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提供了精准的“导游图”;它所出版的各类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为学者们展示了一个新的思想地平线;它所出版的各类学校教科书,为学子们的成长开辟了广阔的知识空间。正因为如此,商务印书馆和北京大学被人们誉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双子星”。在我看来,中国的现代出版史,无论是“正”着写,还是“野”着写,是“横”着排,还是“竖”着排,商务印书馆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文化要塞,是一个避不开的思想制高点。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自己的学术著作,这是学者的荣耀。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捧着《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源》等辞书,走向学术殿堂的,是读着《小逻辑》《哲学史讲演录》《历史与阶级意识》等汉译世界学术名著,走进哲学深处的。当我站在哲学的深处,回望我走过的路途时,我发现,哲学对我足够“深情”,商务印书馆对我如此“厚爱”。我从商务印书馆走来,沐浴着商务印书馆的阳光和雨露。所以,当这部《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被收入“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并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时,我心存感激之情。

《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力图站在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基础上,重释已经成为“常识”、为人们所熟知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展示本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但由于种种原因,被人们所忽视甚至遗忘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系统论证马克思有所论及、尚未展开,但又契合着当代重大问题的观点,并使之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从而凸显一个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展现马克思的新“形象”。

这部著作集中体现了我的哲学研究的力度、深度和广度,体现了我的理论空间和思维个性,实际上是我40年来重读马克思的心灵写照和诚实记录。40年来,尽管我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处在剧烈的变化之中,我本人的“身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但我“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郑板桥),一直在哲学的路途上艰辛探索,在人生的道路上艰难跋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

对我来说,这部著作被收入“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并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不是我哲学研究的终点,而是我哲学研究的新的起点。哲学已经融入我的生命活动之中。无论行走在这条哲学路途和人生道路上多么艰辛,我也将义无反顾、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也许,在这条哲学的路途和人生的道路上,我会命运多舛,但是,“我把命运的摇晃都当作奖赏,依然在路上”(陈曦《摆渡人》);也许,在这条哲学的路途和人生的道路上,我会面临“山重水复”已“无路”的境地,但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1978年2月,在“春天的故事”里,我成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成为当时的新一代。我们这一代不同于老一代。老一代是在战争年代、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度过,我们这一代是在和平年代、在不断的精神苦炼中生存;老一代敢“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我们这一代“敢问路在何方”。我们这一代有我们这一代的苦苦追求。在这本书出版之际,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辛弃疾的词句:

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

补天裂。

杨耕
2019年11月于北京 H6FNC6kRMnM0zuayYdSISYNykGwMRu6UN2kyIcC4BB/YEBIAE9LcBwaqEgVd+mf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