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祠、畤二字的含义

秦汉大一统,疆域辽阔。封禅、郊祀是皇帝巡游天下,在全国范围内定期举行的祭祀活动。《史记·封禅书》以封禅为题,《汉书·郊祀志》以郊祀为题,都是两者并叙。二书提到很多祠畤,《汉书·地理志》记载了它们的地理分布。

祠、畤是郊祀之所。这两个字,古音相近,但用法不同。《史记》《汉书》讲郊祀,祠很多,畤很少。

祠和畤的含义是什么,它们有何不同,我想用最简短的话概括一下。

我们先说祠。这个字,含义比较明确:作动词,指郊祀;作名词,指郊祀之所。秦汉时期,祠是郊祀之所的泛称。《封禅书》和《郊祀志》偶尔以庙称祠,有时可以互换,含义好像差不多 ,但汉代的庙,多指宗庙、陵庙。宗庙在宫里,陵庙在陵前,是祭祖的地方,而祠是郊祀之所,祭祀对象是天地五帝、名山大川和各种鬼神,两者又有区别。

畤,有点不同,概念窄一点。这个字,先秦稀见 ,主要流行于秦代和西汉。王莽罢汉武大郊祀、改行小郊祀后,这个字很少出现,后人已不太了解它的具体含义。畤是什么?《说文解字·田部》:“畤,天地五帝所基址祭地。从田寺声。”小徐本址作止。畤的声旁是从止得声,古人多以止、阯训畤,以畤为神灵之所止,当作降神的地方。畤的意思是祭天地五帝的基址或场所。

从《史记》《汉书》归纳,畤有以下特点:

(一)畤的最初含义是郊祀上帝之所。 所谓上帝,乃各族血缘所出的始祖,即各族的族神,如太昊、少昊、黄帝、炎帝、颛顼。五帝配天而祭,至为尊崇,不但规格高于普通的祠,属于屈指可数的祭祀中心,而且有时会聚拢很多祠,带有综合性。

(二)畤分早晚。《史记》《汉书》提到吴阳武畤、雍东好畤、西畤、鄜畤、密畤、吴阳上畤、吴阳下畤、畦畤、北畤、泰畤,凡十畤。吴阳武畤和雍东好畤是秦文公立鄜畤以前就有,可能是西周晚期的畤,其他八畤,前六畤是汉代因袭秦代的畤,后二畤是汉代新立的畤。

(三)上述十畤,皆在西土,与周、秦关系更密切。吴阳武畤和雍东好畤荒废后,沦为地名,如好畤就是保留至今的地名。《左传》襄公三十年、昭公二十二年提到平畤,哀公四年提到逆畤,都是地名,它们可能是从西土东传,最初也是郊祀之所。

(四)畤用于野祭,故从田。野祭多在郊野,有别于宫中。《史记》《汉书》讲栎阳畦畤,据说形如菜地,有一道道沟垄(估计是成行成列的祭坎)。卫宏《汉官旧仪》说,陇西西县人先山下也有这种畤。 秦六畤,畦畤最晚,汉代的畤可能与之相似。

(五)王莽改大郊祀为小郊祀,以兆称畤,以畤称兆,也叫兆畤。如太一兆为泰畤,后土兆为广畤,五帝及从祀诸神的五个畤为未坠兆、东郊兆、南郊兆、西郊兆、北郊兆(《汉书·郊祀志下》),可见畤就是郊兆,也就是郊祀天地五帝的坛场和坛壝圈定的范围。

司马迁讲八主祠,说地主“祠泰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地贵阳,祭之必于泽中圜丘云”(《封禅书》。《郊祀志上》“下”下多“畤”)。 学者多把此语当畤的定义,不一定合适。

我理解,这段话是针对禅梁父,并不是给畤下定义。古代封禅,祭天在泰山上,封土为坛,叫封;祭地在泰山下,除地为场,叫禅。 这话主要是讲禅礼的选址。所谓“畤”就是司马迁两言“泰山下阯”的“阯”。 “天好阴”句,指除地为场,与登封报天相应,应该把行禅礼的地点选在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地贵阳”句,也是说祭地要与天相应,虽在低地,照样应该选高一些的地方,如泽中圜丘就是这样的地方。禅要选在高山之下、小山之上,但畤未必都在高山之下、小山之上,畤也不仅是禅地之所。

在我看来,畤是一种特殊的考古遗址,既不同于城址或宫庙,也不同于陵墓或窖藏。从物质形态讲,畤是除地为祭的坛场。所谓坛场,往往坛、墠、坎兼具。 墠是芟夷草莱,清理地面,辟出的一块场子,也叫场。坛设其中,用以陈放牌位、祭品,举行仪式,只占一小块,周围是空地。坎是在这块空地上挖的祭祀坑,一排排,一行行,用来埋牲牢、玉帛、车马等祭品。坛也好,坎也好,都是设于场中,关键是要有一块场子。这块场子就叫畤。 5cUYCRwMqc8PKBAbVayQ9wgmdLfs6tPi5MkKScS/xJ34nLUiOMuWc3mmSe6QCxp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