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代译序:《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逃避庸俗

在歌德数量巨大的文学创作中,《浮士德》被公认为最重要的一部作品。紧接着应该提到的恐怕就是两部以威廉·迈斯特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了,虽然它们远远不像一些抒情诗和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那样广为流传,那样脍炙人口。事实上,《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简称《学习时代》)和《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简称《漫游时代》)这两部小说,许多方面都近似于诗剧《浮士德》,从一定意义上讲,它们真像是一个母体同时孕育生长的孪生姐妹。

《漫游时代》留待以后再议,这里只谈《学习时代》。

1777年2月16日,歌德在日记里提到“口授《威廉·迈斯特》”,就表明当时已开始了《学习时代》的前身或者初稿《威廉·迈斯特的戏剧使命》(简称《戏剧使命》)的写作。这六部初稿后来修改成了1796年正式出版的《学习时代》的前四部。从1777年到1796年,整整有20年之久!如果一直算到《漫游时代》完成的1829年,这两部小说的创作也延续了50余年,和《浮士德》差不多了,也可以说是歌德用了毕生的心血来完成的作品。

然而,拿小说“威廉·迈斯特”系列与诗剧《浮士德》相比,并非仅仅因为它们篇幅的大小,创作时间的长短,以及在歌德文学创作中的地位等,都相近似。更加重要的是,它们的思想内涵同样异常丰富而且几乎完全一致,都探讨了人生的价值和目的,以及如何实现价值,达到目的。威廉·迈斯特可以说也是个浮士德,只不过他活动的范围仅限于18世纪末的现实的德国,仅相当于浮士德的“小世界”。

再者,这两部杰作虽然思想内涵近似,所采用的体裁、手法和格调却迥然不同,取得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这就更值得研究者注意。

与《浮士德》一样,《学习时代》的创作过程,也有当时与歌德齐名的另一位德国大文豪席勒的参与,也凝聚着歌德的这位伟大朋友的心血。从两位大诗人定交的1794年起,到小说完成的1796年年底,也就是在最后长达3年的修改、加工、补充和定稿的关键时期,他们就其情节、结构、人物等曾通信四五十封。席勒第一个读到了小说的手稿,在仔细读过以后,他便主动写信给歌德,在信中不但给予热情的赞扬和鼓励,而且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修改的意见,其积极、认真的程度真不亚于自己的创作。特别是1796年7月的四五封每封都长逾千言的信,对小说更是做了细致入微的分析评价,至今仍被视为有关歌德这部杰作的最重要论述。

除了席勒,《学习时代》还受到了与歌德同时代的其他许多作家的关注,其中,德国浪漫派的主要理论家弗里德里希·史勒格尔更是给予了详尽的论述和充分的好评。史勒格尔的这篇评论,本身也成为了德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经典。《学习时代》更被公认为德语“教育小说”的楷模,不仅对整个浪漫派直至20世纪的霍夫曼斯塔尔和赫尔曼·黑塞等众多作家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使教育小说成为德国文学的传统样式。在论及《学习时代》的成就时,当代著名的歌德研究家特龙茨说,它“始终是歌德在德语长篇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贡献”。

席勒等好友的鼓励、帮助,是《学习时代》完成和取得成功的重要外因。但是,最终使它从“戏剧小说”扩展、提高为“教育小说”,主要还是作者歌德自己阅历的增长、思想的提高、艺术的成熟等内因。

歌德开始写《戏剧使命》时才27岁,刚到魏玛不久。而在其后的近20年里,他在魏玛做大臣和枢密顾问,长期周旋于贵族社会之中,不仅投身小公国的日常政务管理,也力图帮助年轻的卡尔·奥古斯特公爵推行一些社会改良举措。歌德1786年秋旅居意大利,在这个南方的文明古国一住一年多,对迷娘所歌唱和向往的这个神奇的地方有了实际而深切的体验,并收获了不少文物、艺术品和自然标本。1891年后,他则专心做魏玛剧院的总监,且并非一般地指导或者挂名,而是亲自参与了剧院的建设、管理和演出活动,不仅挑选和编写剧本,选聘和培训演员,有时还登台扮演角色。在他的指导下,魏玛剧院排演过莎士比亚的三个剧本,其中最重要的也正是《哈姆雷特》。所有这些经历,都自自然然地融合进了小说的情节中,不仅丰富和加深其思想内涵,也使书中的人物、事件、场景变得更加鲜活和典型。

《学习时代》以传统的讲故事的方式展开情节,却是一部富有德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所谓Bildungsroman或者Entwicklungsroman,译成中文可称作“教育小说”,或者“修养小说”,或者“发展小说”。顾名思义,这种小说写的都是一个人受教育和由幼稚到成熟的发展成长过程;当然,这里的所谓受教育是广义的,并非只意味着在学校里念书,更多地还是指增加生活的阅历,经受生活的磨炼,最后才完成学习和修养。至于学习和修养的结果,却因各人的内在天赋和外在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只是也终将像浮士德似的通过种种迷误而走上正途,认识并且实现人生和自我的价值。

说这种小说富有德国特色,是因为在17世纪的德国文学中,已产生像格林美尔斯豪生的《痴儿西木传》这样典型的杰作。其后两三百年,同类的小说在德国层出不穷,长盛不衰,其数量之大,时间之长,为同样产生了许多长篇小说佳作的英、法、俄等国所没有。歌德的《学习时代》,则被奉为德国“教育小说”最重要的经典。

还有,两部以威廉·迈斯特为主人公的小说的题名,也打上了17、18世纪德国的烙印。其时德国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十分发达,手工业行会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巨大。通常一个手工业者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跟着师傅学徒的阶段;二、满师后外出漫游积累经验的阶段;三、自行开业和当师傅教授徒弟的阶段。歌德原计划多半要写三部长篇小说,相应的题名就该是《学习时代》或曰《学徒时代》、《漫游时代》和《为师时代》。除了题名,小说的内容也反映出德国手工业行会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具体的例子就是兄弟会内部的那些规章和仪式(见第七部第九章和第八部第五章)。

《学习时代》的故事大致发生在1770年至1780年的十年间。其时欧洲和德国已相继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进入了一个较之中世纪而言完全崭新的时代。

在中世纪,神和神的代表宗教统治着一切,人和人性受到严格的限制、束缚。一方面,人处于被动、消极和蒙昧的状态,在精神上完全是神的奴隶;另一方面,人又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神的荫庇和指引,像牧人怀中的羔羊似的懵懵懂懂,无忧无虑。因为世界似乎完全已经由神安排定了,是非善恶也自有神来裁决赏罚,人只需听天由命就是。

到了新时代,随着人的解放和理性的觉醒,摆在人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人不能再像中世纪的学者那样去求神,去钻研和诠释《圣经》,而必须依靠自身,必须增长自己的聪明才智,丰富自己的知识阅历,锻炼自己的性格品质。为此,人们就有了受教育和提高修养的要求。为认识自己和世界而接受教育,而勇于实践、不懈探索,可以说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新人的一个主要特征。小说的主人公威廉和浮士德一样,都是这种新人的典型。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学习时代》为代表的德国教育小说,堪称新时代的必然产物,自然带着浓重的时代特色。须知,启蒙运动的所谓启蒙,不就是教育的同义词吗?只不过,在包括德国的莱辛、歌德、席勒在内的新时代的思想家看来,启蒙和教育的对象自然不仅仅是个体的人,而且是广大的民众,是整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

较之表现于体裁样式的民族特色,这部小说的时代特色或曰时代性更具本质意义。时代性不仅贯穿于全书之中,无时无处不有所表现,而且也是我们厘清这部小说曲折繁复的故事情节,深入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的路标和线索。

为达到教育广大民众的目的,需要通过怎样的途径,使用什么样的手段?

在考虑这个问题时,莱辛、歌德、席勒等启蒙思想家都曾寄希望于文艺,都曾希望通过发挥文艺的审美教育作用来纯洁人性,改良社会——这与我们“五四”时期提倡“文学革命”,一些怀有济世救国抱负的先辈投身文艺事业,情况颇有些类似。

一开始,和莱辛、席勒一样,歌德也特别重视在欧洲自古以来就最为大众化,在当时也最易影响民众的文艺形式——戏剧。这就是说,戏剧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剧场成了教育民众的学校。正因此,《学习时代》的前身名为《威廉·迈斯特的戏剧使命》,内容仅限于主人公献身舞台的经历、见闻和心得,只是一部所谓的“戏剧小说”,即古今中外都为数不少的以演员生涯为题材的小说。

莱辛、席勒等启蒙思想家重视文艺特别是戏剧的教育作用,应该说是用心良苦而富有见地,但是把戏剧或者文艺当作教育民众和改良社会的主要手段,实践证明却有失偏颇,没法真正取得成功。大概基于这样的经验和认识,歌德在小说定稿的后半部分,让主人公怀着失望的心情离开舞台,走向了更加广阔的生活。于是,他便结识了罗塔里奥男爵及其身边的一批以改良社会为己任的有志之士,了解了他们所组织的“塔楼兄弟会”的秘密,接受了该会中被称作“教士”的思想家的开导,最后如愿以偿地与罗塔里奥的妹妹娜塔莉亚——一位精神和性格都美好、和谐的杰出女性结为夫妇,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度过了自己的“学习时代”。

概括起来,威廉的学习大致经过了两个阶段,即从事戏剧艺术的阶段和投身社会实践的阶段。在前一阶段,他受教育的场所主要是剧场,给他教育的主要是周围的艺人和观众;在后一阶段,他受教育的场所主要是塔楼兄弟会,给他教育的主要是开明贵族罗塔里奥及其周围的男男女女。塔楼兄弟会这个组织,尽管沿用了手工匠人行帮的一些陈规旧习,明显带着神秘、诡异的封建色彩,但宗旨却富有新时代的精神,从事的也是教育民众、改良社会的事业,如罗塔里奥计划减轻自己佃户的负担,赴美洲建立带有“理想国”性质的居住区等,虽属不能真正解决社会不公的空想,但仍不无一定的进步意义。类似塔楼兄弟会的秘密组织,18、19世纪在德国和欧洲颇为不少,歌德和贝多芬也曾是共济会的会员。

年轻的主人公失望而懊恼地告别了演艺生涯,因为他觉得自己缺少真正的戏剧天才却执意献身戏剧事业,不仅辜负了想使他成为商人、继承家业的父亲的期望,也浪费了自己几年的宝贵时间、精力和感情,结果遭受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失败。但是,当他在去罗塔里奥庄园的路上不期然重逢曾同舟游览的“乡村牧师”,向他流露出了自己对往昔的上述情绪,认为“那段时间我觉得看见的只是一片无边的空虚空白,从中什么也没给我留下”时,实际上一直在暗地里关心和引导着他的这位塔楼兄弟会成员却说:“这您就错了,我们的任何经历都会留下痕迹,都会无形地对我们的修养起作用。只不过去回顾总结它们,是件危险的事情。我们会因此要么自满懈怠,要么垂头丧气,结果一样会对将来产生不利影响。最可靠的是只做眼前该做的事情。”(见第七部第一章)

从塔楼兄弟会这位被称作“教士”的智者开导威廉的这段话,可以引出该会的“教育理论”和人生哲学,也就是这部小说总的主题思想:人生旅途上的所有遭遇和经历,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欢乐还是痛苦,无不对人的修养和成长产生影响和作用;在人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种种关系,正面的如亲情、友谊、爱情,反面的如敌视、倾轧、欺骗,通通都是能促使人成长、成熟的因素,都能帮助人认识自身、认识他人、认识世界,关键就在于人有无能力对所经历的一切深刻地体验,正确地理解和接受。

根据这种教育理论,塔楼兄弟会虽重视人的教育,并为此给自己所关心和暗中引导的受教育者一个个立了形似羊皮古卷的档案,却不赞成他们回避挫折、失败和迷误,反倒主张勇敢地投身实践,过一种积极有为的生活。这显然与中世纪的经院教育理论完全背道而驰,是一种带有新时代气息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浮士德的精神思想一样,这种教育主张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都是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的有为哲学。罗塔里奥和雅诺、“教士”等志同道合者,都对自己的主张身体力行,成为了积极有为的新人的代表。

主人公威廉·迈斯特出身富商家庭,禀性善良、正直,自幼便怀着要提高和完善自身的强烈的受教育愿望。小说一开始,他奉父亲之命外出收账却一去不归,先参加筹建一个流浪戏班,后成为一家城市剧院的演员和导演,希望满足自己自幼对戏剧艺术的爱好,实现自己振兴德国民族戏剧的抱负,同时也过一种自由的生活,结果经历了事业和感情上的无数周折和失败。离开舞台后他进入了高雅的贵族圈子,结识了一批怀有济世救人理想的有志之士,参加了以改良社会为己任的秘密团体塔楼兄弟会,终于走上一条积极有为的正路,彻底丢掉了身上的庸俗市民气,完全变成了一个新人。小说结尾时,有人对威廉说了一段话:“您不必为过去的事情不好意思,就像人用不着为自己的出身羞愧一样。其实那些时候也并不坏。我现在看见您忍不住好笑:您让我觉得您就像基士的儿子扫罗,他出去寻找父亲走丢的驴子,结果却得到了一个王国。”

这段包含着一则圣经典故的话,被不少学者看作是对主人公整个“学习时代”的总结,虽然具体说的只是他爱情的圆满成功。

学者们的这一说法不无见地,但似乎还稍嫌空泛,窃以为不妨把《学习时代》的整个内容归纳为具体的四个字:逃避庸俗。

逃避庸俗,摆脱自己商人家庭的无聊市民生活,既是威廉登上舞台、长期在外浪荡漂泊的初衷,也是他进入贵族圈子、参加秘密会社的动机。逃避庸俗,是新脱离了蒙昧状态的新人进一步自我完善的要求。逃避庸俗的结果,使威廉认识了社会、人生,经受了磨炼,完成了“学业”。尽管演员生涯的自由,贵族社会的高雅,塔楼兄弟会的积极有为,都是与商贾的孜孜为利、庸俗狭隘相对而言,各自都难免有很大的局限,但经过了它们的熏染、洗礼,年轻的主人公确实洗心革面,成为了高尚的人。这也就难怪,在小说的最后一部,威廉青年时代的好友和妹夫威尔纳在与他重逢时大发感慨,说他“已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这一对出身和生长环境完全相同的青年,由于分道扬镳,迷恋经商的威尔纳变得越来越庸俗、越来越浑身铜臭味,与逃脱了庸俗、提高了修养、完善了自我的威廉,恰成鲜明对照。

与歌德的其他著名小说如《少年维特的烦恼》和《亲和力》相比,《学习时代》内容要丰富得多,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要广阔得多,人物也更加多姿多彩,可以说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即所谓Roman。不少研究者和评论家都对此加以肯定和强调,认为这乃是这部作品的成功和杰出之处。

的确,小说内容涉及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社会、经济、宗教、艺术、道德伦理无所不包;这里只谈演员生涯和戏剧艺术一个方面。因为小说主人公投身戏剧事业除了想摆脱经商的庸俗小市民的生活,还如莱辛一样抱着革新德国戏剧艺术、建立德国民族剧院的理想,所以他对德国戏剧的现状做了长期全面的了解、体验和思考,尽管最后理想完全破灭了。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不仅所占比重很大,而且写得格外精彩,极富寓意,即使单独抽出来作为一部“戏剧小说”,也不愧为一部杰作。

古今中外,以演员生涯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多不胜计,因为小小的舞台本身即是世界的缩影,大千世界不过是一座人生舞台;演员和艺人大多四海为家、走南闯北,剧场又与社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舞台人生与人生舞台常常相互映照,密不可分,写演员生涯因此成了反映社会现实的一条捷径。在小说的第七部第二章,塔楼兄弟会的成员雅诺将世态人情与演员生活对比的一席话,可谓富于睿智,入木三分。

但是,古往今来“戏剧小说”尽管多得不胜枚举,在内涵丰富深邃、人物多彩多姿、情节曲折生动和影响深远持久方面,却鲜有可以与《学习时代》比拟者。特龙茨讲:“在世界文学史上从未有过如此成功地描写艺术体验的作品。”

小说的前五部,也即以《戏剧使命》为基础加工修改成功的部分,更是系统、完整地写了戏剧艺术的方方面面,堪称德国当时戏剧生活的一部形象直观、色彩斑斓的百科全书。诸如儿童木偶戏的排演、节日民众戏剧演出、杂耍班的广场献艺、业余戏剧活动和宗教戏剧表演,还有流动戏班、宫廷剧团和城市剧院不同风格的演出,还有即兴表演、对台词和彩排的情况,还有剧院经理、导演、演员和提词员的工作,以及音乐伴奏、舞台布景等具体而微的问题,书中都有细致而内行的描述。尤其是关于莎翁名剧《哈姆雷特》的排演,关于剧中主人公的性格、心理和行为的把握,早年曾狂热崇拜莎士比亚的歌德更借威廉之口,发表了异乎寻常地独到、系统、详尽和深刻的见解。小说与此有关的第四部第十二、十五章和第五部第四、五、九、十一章,完全称得上是一篇精彩的“《哈姆雷特》论”。此外,剧院经理赛罗那段论戏剧与长篇小说之异同的谈话,也不无价值和意义。(见第五部第七章)

除了戏剧艺术,书中关于绘画、建筑、音乐等的描写和议论也不少(如在第八部第七章的结尾),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和详述。

《学习时代》这部教育小说尽管内涵丰富、深刻,对艺术问题的探讨深入、细致、详尽,读起来却并不枯燥、乏味,反倒十分引人入胜,这在以思想深邃见长的德语长篇小说中可以说是颇为少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歌德在这部作品中非常讲究艺术性,是因为深刻的思想往往直接而自然地融入了生动的故事情节中。

在歌德的所有小说里,《学习时代》的结构是少有的严谨,情节是格外的生动、曲折、起伏跌宕,而且是悬念一个接着一个,隐约的伏线和神秘的暗示也很多,如迷娘和竖琴老人蹊跷的行径和神秘的身世,演出《哈姆雷特》时自动前来救场的鬼魂和他留给威廉的警告,还有当晚来到威廉床榻上的不速之客等,都叫人一直要读到全书结束才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歌德为了将复杂的故事情节编织得错落有致,耐人寻味,真是费了不少的心思。

还有小说的情节结构别具匠心的一个例子:书中第六部《一颗美好心灵的自白》写了一个虔诚、善良的女性的一生,本身可以说是部独立的、自成一体的中篇小说,乍看起来似乎节外生枝,实际上仍紧紧地扣着人的教育、修养、成长这个全书的主题。只不过,其女主人公为完成自我修养走的是另一条完全不同的途径,即信仰宗教和回归内心,离群索居地进行内省罢了。但正因此,它与威廉的热心从事艺术、积极投身社会改良的实践,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照,起到了丰富和加深中心思想的作用。不止于此,这一部中提到过的一些看似无足轻重的人物,在小说的其他部分,特别是后面两章中,还出乎我们意料地占据了显赫的地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起结构和情节的安排来,小说在塑造人物方面的成就更加令人赞叹。活动在年轻的威廉周围并从正面反面给了他教育的人,真可谓男女老少,三教九流,应有尽有,其数量之多,性格、形象之鲜明,在歌德的所有作品中唯有《浮士德》可比。不同的是,他们绝大部分都出自现实生活,因此血肉丰满,显得超常和带有神秘色彩的唯有迷娘和竖琴老人;而恰恰是这两个与主人公关系密切的人,他们奇异的性格和遭遇,又赋予了这部基调为现实主义的小说以浪漫色彩。

以职业和等级分,《学习时代》的人物主要有商贾、艺人和贵族三类,而在每一类中间,他们又形形色色,各具鲜明的个性。甚至同样身份、同样职司的人也无一雷同,因此往往起到了相互对照和彼此衬托的作用。例如威廉与他青年时代的好友和妹夫威尔纳,虽都出身商贾之家,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越来越情操高尚、抱负远大,积极投身改良社会的事业,一个却越来越庸俗、市侩和唯利是图。还有同为剧团经理的梅利纳与赛罗,也是个性和作风迥异,一个猥琐卑劣,与其说是从艺不如说是做买卖,一个放浪形骸,艺人的习气分外浓重。至于为数更加众多的男女演员,还有同为贵族的罗塔里奥及其糊涂迷信的伯爵妹夫和玩世不恭的弟弟等,也是一人一个模样,叫读者过目难忘。

小说中尤以女性的形象最为光彩夺目,作者歌德似乎对她们怀有偏爱,在塑造她们时注入了特殊的、浓厚的感情。拿与主人公先后有过感情纠葛的玛莉雅娜、菲莉涅、特蕾萨和娜塔莉亚来讲,她们要么善良、忠贞,要么乐天、聪明,要么干练、理智,要么气质高雅、心性高卓,没有一个身上不有许多可爱之处。就连她们中最可非议的女戏子菲莉涅,虽然性格轻浮,却绝不势利庸俗,反倒极其慷慨大度,富于正义感。可以认为,在德语文学的人物画廊中,菲莉涅是个独具特色的典型。出身与地位低下的她与贵族出身的特蕾萨和娜塔莉亚一样,做人行事都独立不羁,迥异于其他一些做男性附庸、受制于男性的传统女性。因此可以讲,她们也是新时代的新人,新时代的新女性。其中特别是娜塔莉亚,在主人公威廉和作者歌德的眼中一直是一位Amazone,即女中豪杰或巾帼伟人,精神、气质不只胜过一般男性,甚至可以讲被威廉当作了典范和偶像。也许正因为如此吧,她更多的是一个理想的、神圣的象征,而不如菲莉涅现实和有血有肉。

《学习时代》尽管人物为数众多,但他们可以分为感性的和理性的两大类,前者多为小说上半部所写的菲莉涅这样的艺人,后者多为塔楼兄弟会周围的人物如雅诺和“教士”等。当然,理想的人最好是具备两者的优点,摒弃他们的缺点,但要做到这样又谈何容易?所以,在小说中,似乎并没有一个真正理想的人物,即使罗塔里奥和威廉也仍需在实践中继续受教育和学习成长。

在感性的人物中,迷娘和竖琴老人可谓走到了极端。特别是迷娘,她跟维特和《亲和力》的主人公爱德华一样过分强调了感情,也认为:“理智特残酷,心更好些。”(第七部第八章)她老是唱着心灵之歌,死于无节制的相思和渴慕。她的世界神秘、悲凉却极富诗意。而竖琴老人则让我们想起古希腊的命运悲剧。

迷娘和竖琴老人,在歌德的经历中未必有生活的原型,多半只是作者的艺术虚构,只存在于作者的幻想中。迷娘只是反映了歌德本身的渴慕与向往,向往的对象具体解释可以是欧洲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意大利,但是恐怕又不只是意大利。竖琴老人呢,则可以说反映了歌德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迷惑,就像《浮士德》《亲和力》等作品一样。这两个尽管只是出自幻想的人物,却以自己曲折离奇的故事和优美凄清的歌曲,给整个作品增加了不少神秘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意。这些歌曲凭着本身的魅力,更是广为流传,成为了歌德抒情诗里的精品,世界诗歌宝库中的明珠。关于这两个人物,冯至老师在1943年的一篇文章里写道:

在全书里,歌德还以另样优美的心情,穿插一个美妙而奇异的故事,那是迷娘与竖琴老人的故事。有几个《学习时代》的读者不被迷娘的形象所吸引,不被竖琴老人的命运所感动呢?他们的出现那样迷离,他们的死亡那样奇兀,歌德怀着无限的爱与最深的悲哀写出这两个人物,并且让他们唱出那样感人的歌曲。仅仅这两个人的故事,已经可以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上品,但它在这里边只是一个插曲……

书中的一个“插曲”已足以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上品”,整部小说的巨大价值更不待言了。有人惊叹于《学习时代》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宏大、深邃、严谨,便很恰当地把它比作一部交响乐。

但是,正像一部大交响乐的流传、接受往往赶不上一首小夜曲一样,这部杰作直至目前在我国的影响不只无法与歌德的其他名著如《维特》《浮士德》同日而语,甚至也远远赶不上小说中插入的诗歌如《迷娘曲》,等等。可是尽管如此,这部作品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通过片段的翻译,已对我国的文学和政治生活产生过影响,其例证就是抗日战争中从国内一直演到了国外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

1988年,业师冯至教授和夫人姚可昆老师终于推出了《学习时代》开笔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全译本,弥补了我国歌德介绍的一个重要空白。就像我的学术事业得到了冯至老师的巨大促进和奖掖,使我终生受惠,永志不忘,我在翻译此书的过程中也不时地参考老师的译本,同样获益良多。希望我这个新译本的问世,能对歌德这部杰作在我国的进一步流传和接受,起到一点点作用。

杨武能
一九九八年于成都 gOyf8WoMlJHiMxu75ql+zqOl8aSOYI0MqCTMRvP4lKXi8zeF4GCTmMDmlF+aW+2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