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一:《杨武能译德语文学经典》序

王 蒙

熟知杨武能的同行专家称誉他为学者、作家、翻译家“三位一体”,眼前这二十多卷《杨武能译德语文学经典》收德语文学经典翻译,足以成为这一评价实实在在的证明。身为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的杨武能,尽管他本人早就主张翻译家同时应该是学者和作家,并且身体力行,长期以来确实是研究、创作和翻译相得益彰,却仍然首先自视为一名文学翻译工作者,感到自豪的也主要是他的译作数十年来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出版界的重视。搞文学工作的人一生能出版皇皇二十多卷的著作已属不多,翻译家能出二十多卷的个人文集在中国更是破天荒的事。首先就因为这件事意义非凡,我几经考虑权衡,同意替这套翻译家的文集作序。

至于杨教授为数众多的译著何以长久而广泛地受到喜爱和重视,专家和读者多有评说,无须我再发议论了。我只想讲自己也曾经做过些翻译,深知译事之难之苦,因此对翻译家始终心怀同情和敬意。

还得说说我与杨教授个人之间的交往或者讲情缘,它是我写这篇序的又一个原因,实际上还是更直接和具体的原因。

前排左一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冯牧,左五为中宣部副部长周扬,左七为对外文委主任林林;二排左三为王蒙,左五为德国大诗人恩岑斯贝格;三排左二为杨武能

陪德国作家游览十三陵

1980年,我奉中国作家协会指派,全程陪同一个德国作家访问团,其时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跟冯至先生念研究生的杨武能正好被借调来当翻译。可能这是访问我国的第一个联邦德国作家代表团吧,所以受到了格外的重视。周扬、夏衍、巴金、曹禺等先后出面接待,我和当时的小杨则陪着一帮德国作家访问、交流、观光,从北京到上海,从上海到杭州;到了杭州,记得是住在毛主席下榻的几乎与世隔绝的花家山宾馆里。

一路上,中德两国作家的交流内容广泛、深入,小杨翻译则不只称职,而且可以说出色,给德国作家和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和他当时都还年轻,十多天下来接触和交谈不少,彼此便有所了解。后来尽管难得见面,却通过几次信,偶尔还互赠著作,也就是仍然彼此关注,始终未断联系。比如我就注意到他一度担任四川外语学院的副院长,在任期间发起和主持了我国外语界的第一次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知道他因为对中德文化交流贡献卓著,获得过德国国家功勋奖章和歌德金质奖章等奖励;知道他前些年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杨武能译文集》,成为我国健在的翻译家出版十卷以上大型个人译文集的第一人,如此等等。不妨讲,我有幸见证了杨武能从一名研究生和小字辈成长为著名译家、学者、教授和博导的漫长过程。

2018年,中国现代文学馆马识途百岁书法展,老哥儿俩最近的一次喜相逢

杨教授说,像我这么对他知根知底且尚能提笔为文的“前辈”,可惜已经不多,所以一定要把为文集写序的重任托付给我。我呢,勉为其难,却不能负其所托,为了那数十年前我们还算年轻的时候结下的珍贵情谊! NbyDSgb/DbyFqY6ZDqTKQDNsJbPpqik3nuYw0eNAHTC6sneo/SAFcZybqUhghF3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