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 作为归纳的物理因果性·心理交织性的特质

现在这里有着相当重要的一点要思考,针对与任何一种类型的真实性相关的共同性而言,人究竟可要求什么,又不可要求什么?

在物理自然中的因果性无非就是作为一个共同存在与先后延续的稳固的经验法则,在客观的经验中总是以期待的确定性形式而被给予,作为合乎期待的“这必定发生”或者现在“这必定一同在那里”,亦即在这个与合乎经验的这个已经是如此或先前变得如此。

经验上必然的共同当下以及后续在此总仅仅是一个假设,它必须透过往后的经验去证实。这是物理因果性的类型,如同我们精确地说,它完完全全是归纳的因果性,它完全确定了物理物体的真实特性之本性。

假如人们停留在物理自然的纯粹执态中,则在心理特质的标题底下将合乎意义而言没有什么可继续研究的,作为在扩延的状态及状态变化中描述地自我展现者,进一步而言对真正实在物,也就是所谓的物质性,好比说生理的特质、归纳-因果的规律之深入研究中。所以在理论思考中那个描述的方法乃主导了所有的自然科学-经验的学科。

在生命存在者的领域中,同样与它们一起而迎向我们的心理之物之领域中,心灵究竟是如何处于空间世界中?它唯有透过一种并吞的方式才进入空间世界,它本身并非扩延的而是只有透过一个生理的身体性才获得间接地参与扩延性以及位置性的机会。

假如它现在具有一种真实的本质,带着具有特色的因果性,该因果性固然与归纳的因果性交错而且透过空间的客观化必定与归纳的因果性交错,然而,就算如此,那个感应的真实物对它而言多少也只是外在的,对于改变的统整性(Vereinheitlichung)之另一种原则是外在的,换言之,从精神特质到僵化的精神性质。所以事实上这就是如同一个透过历史的偏见而来的自以为纯净的观察所主张的那样。

其重点在于,心灵究竟以何种方式以及在多大范围之内可以或许在己绝对地根据封闭的自身的本质而可纯然在己并为己被观察。此一心灵在空间世界的观察中仅仅是物理界域的单纯层次。所以重点在于我们要从这个自身的本质去得知作为自我及生命流动的心灵表现出何种流动的整体性,在另一种不同的能力及习性之标题底下,在一个人格自我(作为这些能力即带有持续性的自我的特质的基底)的标题底下,它带有何种独特的较高的统合性;如此透过内在的分析得知,会获得何种心灵实在的独特概念。

只要那个心灵存有及生命的自身本质封闭的脉络是附身于空间-世界、自然的存有,而且作为身体—心灵的统合体具有在空间世界中的定在,则理所当然的一个感应的因果性之脉络必定超出纯然的自然,而感应地扩及心理之物。换句话说,整个空间世界只要它是作为一个外在被经验的世界之整体而被给予,必定是一个感应的单体,至于在它之中者究竟是否为空间化,则尚为其次。

我说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只有作为扩延物而原初地存在于空间中,一个物体才可能在空间中客观地被经验。它是原初地透过纯粹的外部感知而原初地被经验,它是在互相一致的视角显像的变化中达成带有一致性的定在确定性,同时达成活生生的展现的期待确定性,作为在感官显像中活生生而确定的显像者(Erscheinendes)。

但那个自身不是扩延物者,自身不是原初地在扩延性中可被感知者而是作为主体的、心灵的,这些只能作为依存有隶属于这样的扩延物,而透过这个隶属性成为空间性领域中的被并吞者的方式底下在空间领域中客观地可经验。它必定是带着某一种直接的扩延性,要么是共同地被感知,作为依存有隶属地共同被感知;就是它必定在一个比较间接的方式作为隶属地被指出,也就是在指号、表述或于合乎感知而被给予的物理性的共同定在的非物理之物的方式底下而被指出。

但现在清楚了,任何这般种类作为依存有而隶属于物理性的非物理之物的这般经验,无非就是作为归纳隶属性的相同经验。直接去感知非感官性的存有隶属性,这并非意味,只是在延续中去感知那个共同定在以及共同流动,而是说在对于物理存有物的感知或者在物理流动过程中同时指向那个在感知中作为共同存在并且共同流动而被给予的非物理之物:作为一个这样的必定共同定在与共同流动者。这无非又表示:一个指向性的期待之单体是从感官的定在朝向那个共同定在而去;这个期待自然地是在心理之物的依感知而共同被给予之中被满足。所以在对于我自身的身体性之感知当中,有着对于内在的“我移动”之隶属于外在被经验的生理性的手的移动之明证性,这无非就是,内在流动同时有着流动着的外在的手的移动的依期待之必定-共同-定在。但显然,这个依期待的“必定”是从作为一再重复的共同被感知冒出来的、作为共同定在,因此也是作为一个归纳性的“必定”的力量而显示自身。每一个期待都是“归纳”并且相应的是任何一个这类的存有共同隶属性都是归纳的共同隶属性。

这也就是心灵在空间性的领域中最原初的被给予方式,也就是我的身体提供给我的被给予方式或者说他的直接的身体心灵层次,一个感应的被给予方式,同样也是那个我的惯常的心灵生命所获得的隶属于我的身体之隶属性。

同样这一点就中介的方式而言,当然也是对于任何一个他人的心灵之隶属于他人的身体之被给予方式是有效的;在此情况下感应所导向的是一个不可被我感知的心灵,也就是就某方面而言作为一种“感应推论”(Induktionsschluss)。但这里所说的推论并非一般意义底下的思维活动。亦即作为逻辑的推论方式之归纳明显地只有在那一种经验领域之中才有其依据意义的有效领域,我们在此已经把这个推论方式标示为并描写为“归纳的”,它以合乎联想及期待的方式构成的意义脉络。这里关联到纯然经验的结构或者纯粹作为这般可能经验之对象的结构脉络。但在其之上,也就是客观地说这个存有隶属性称为归纳的因果性。在自然中的扩延物之脉络,其状态以及状态变化的脉络是一个归纳-因果的脉络。而现在其脉络以及被兼并的心灵及心灵状态也是如此。兼并是归纳,身体-心灵-整体性是归纳-因果的。

就所有状态变动中保持其真实的整体性之个别物体之结构性环节而言,明显地在空间世界中心灵存有之肉身化从来不预设以下之事实,即一方面是生理-身体之物之状态的复杂性及状态的流动性,以及另一方面是相应的心灵性两者之间感应因果地依顺序排列并相互交错着。若纯然就其自身来看的话,心灵带有一项感应而有效用的类型。那些一般出现在一个心灵的心灵状态,以及那些普遍在心灵中先后流动者必须具有一个类型的规律性,它奠定了一个期待性的风格,也就是一个合乎感应期待而来的共同隶属性。要不然被要求肉身化的物体的规律的归纳隶属性将不会是可能的,该隶属性指的是隶属于有规律的物理过程,而这将无法感应-因果地清楚表明心灵生命。

但在此人们必须避免一项重大错误,这项错误长久以来扮演了一项灾难性的角色。感应地交错起来的真实的实在层次之空间客观实在性之单体所包含的生理身体及心灵两方面,若各就其自身来看,具有一项感应单体,甚至于有某些平行的结构形式,该结构形式才使得一个身体心灵结构的平行整体之统一性(Gesamteinheit)成为可能。这件事实一点也不表明,在躯体性的身体及心灵之标题底下形成一个动物存有的真实单体者,是真正贯彻地平行着,亦即真正地带有贯彻平行存有结构。严格来说:一个心灵自身肉身化为身躯的物理性物体,就其作为物理性的物体而言,无非就是从感应隶属性而来的一个单体,为己并在普遍物理性自然的脉络中只是从感应因果性而来的真实单体。那个隶属性心灵的平行论并不是说,心灵也只是从归纳因果性而来的真实整体。如果人们不深入地去探讨心灵存在自身的本有特质,而是如同自笛卡尔或霍布斯已经开始的那种心理学所做的那样,也就是受偏见所影响,则人们会认为新的自然科学乃是任何真正客观科学的原型,因此每一个具有相同风格的客观科学和相应地客观存有必须拥有每一个客观的空间实在,严格说来,就是物理性实在的本性。这个观点确立了斯宾诺莎的带有灾难性的平行论。根据此一学说,物理世界与心灵世界乃两个具有绝对同一结构形式、存有形式及法则形式的严格的平行世界,只不过它们是由完全不同的质料所构造出来的。

但严格看来,这简直就是荒谬至极。并不仅仅因为如前所言,心灵并非具有自身心灵的空间,这个空间具有其心灵的几何学,而也是因为根据此观点我们将可以说身体在平行的心灵空间中可以空间化,它必定可以在心灵中透过表达而自我呈现等,正如同心激活物理空间中肉身化而自身化身并表达为物理性的那样。这一切都是荒谬的,同样那个隐藏在背后的整个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本体论也都必须被否定。

如果我们继续往前推进,将可学着深入去了解那个真正的关系,只因为我们并非形而上学地构造,而是只能这样做,也就是去阐明那个在自然世界经验中自身揭示的意义,此意义乃是经验对象的意义及在此对象中作为激活而出现的心灵之意义。在我们眼中作为决定性的重点而有效者,并且预先被鲜明的描绘者乃是,心灵固然必定也在经验中具有感应的结构,但它不只是也不能只是作为一个在己并为己的纯然感应-因果而建构的单体而已。 GJUJrOv+gGHBvDdv1QK/A4NiEFbfJPWdnkQnG7TBhRiVDiv3ZxWl+FtbS0Ef+y7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