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毋庸置疑,意义内涵中的某种双重化本质上属于所有现象的事况。就像未被期待的新东西和“别的东西”遮盖了“红色的和球形的”这种在迄今为止的感知进程中被预示的意义并使其失效一样,这也相应地反作用于整个迄今为止的系列。也就是说,感知意义不仅在瞬间的原印象的感知段中发生变化。意向相关项的变化以一种回溯性地抹掉的形式回射进滞留领域,改变其源于以前感知的意义成就(Sinnesleistung)。以前的统觉——它照准于前后一贯延续的“红色的”和匀质的“球形的”——将 隐含地 被重新解释为“绿色的”和“凹形的”。
本质上的原因在于,如果我们要使滞留的成分——亦即那种仍鲜活地被意识到但却完全变得模糊的显现系列——在一个明晰的再回忆中成为直观的,那么我们将以回忆的方式达到它们的整个视域。不仅包括在以前的期待结构和充实结构中的以前的预示,就像这以前的预示那时原初地被动机引发起来那样,而且包括笼罩其上的发生了相应变化的预示,这变化了的预示现在贯穿性地指向“绿色的”和“凹形的”。但这以某种方式将以前预示的冲突性要素标识为无效的。然而,只要这些意义要素只是一个统一的、以稳固的统一性被组织起来的意义的要素,这整个显现系列的意义就会发生样式上的变化,同时是一个双重化了的意义。因为旧的意义仍被意识到,但却被涂上了,被相应的要素抹掉了。——因此,我们这里研究“别样”、“注销”(Aufhebung)、无效性或否定等现象原初看上去如何。我们看到,根本性的东西在于,一个新意义以抑制(Verdrängung)的方式叠加到一个业已被构造起来的意义上,就像相关地在意向活动的方向上形成了第二个立义或统觉一样,这第二个立义或统觉并非位于第一个立义或统觉旁边,而是覆盖它,与它相争执。信仰与信仰相争执,对某个意义内涵和直观样式(Anschauungsmodus)的信仰与对另一个在其直观样式中的内涵的信仰相争执。这里的争执在于一个饱满的原印象对一个预期性的意向、一个期待的独特的“注销”,失实只是对此的另一种表达;确切地说,这是对一个内含的成分的注销,而其余的一致性的充实则继续进行。这个直接的被注销者——它是“不”这个特征的原始的(primär)承载者——是对象性要素“红色的”及其被预期的“存在着的”,只有现在,作为其结果,事物自身作为被伪称的红色之基底在信仰中才被抹掉了:它不是作为纯红地存在着的“被意指的”事物而存在,实际上,这同一个事物在某个位置是绿色的。在素朴而正常的原初感知由于被抹掉而经受了变化后,我们重新获得一个与这种正常的感知相同的感知,只要随这种抹掉而发生的意义变化产生一个具有统一的和连续地一致的意义的感知,而在这个感知的进展中,我们看到意向的持续充实:每一个东西现在都与“绿色的”和“凹形的”的插入相协调。然而,毋庸置疑,只要旧的感知立义(Wahrnehmungsauffassung)的系统始终保持以滞留的方式被意识到,而它又部分地渗入了新的感知立义,我们就获得了一个区别。这个旧的感知立义仍被意识到,但却具有被注销了的特征。这个以前正常的意识意义以上述方式被注销,而新的意义落于其上。我们也可以说,旧的意义被宣布〈为〉无效的,而加给它另一个有效的意义。这只是新的充实性意义否定和替代预期意义的另一种表达。我们来做两点最重要的引申:首先,这里的这种在原初性(Ursprünglichkeit)中的否定本质上以正常的原初的对象构造(Gegenstandskonstitution)为前提,我们以前把这种对象构造描述为正常的感知。必须有对象构造,以便原初之物能被变异。否定是一种意识变异(Bewußtseinsmodifikation),它〈按〉其固有本质预告自身作为这样的东西来临。其次,一个感知对象的原初构造在意向中进行(在外感知的情况下是在统摄性的立义中进行),这些意向按其本质在任何时候都能因前摄的(protentionalen)期待信仰(Erwartungsglaubens)的失实而呈现某种变异(Modifikation),这种变异与这里本质上发生的对抗性意向的叠加同时发生。但这是这样发生的,以至于某个意向不仅以某种方式遭遇与之对抗的意向,而且是以特殊的方式遭遇到的,即这样,它恰恰借此而改变了其整个意向成就。举我们这里的例子,具体说来:这个逆着“红色的”意向出现的绿色丝毫不改变“红色的”意向,因为它作为“红色的”意向仍继续被意识到。现在产生了某个“被注销了的”〈意向〉、“无效的”〈意向〉这种意识特征,而红色因此获得了“无效的”样态特征。与此相对,新的被感知物,亦即使意向失实者则获得了“有效的”特征。同样,我们可以说:在这样的对照中,任何一个正常的感知——任何一个在其中尚未发生像失实这种或类似的事件(Vorkommnis)的感知——都具有一种有效性意识(Geltungsbewußtseins)的特征。但是,如果我们在意义内涵方面将这种未变化的意识与那种由于被注销而变化了的意识相对照的话,那么我们就会看到,意向虽然已经改变了,但对象的意义本身仍保持同一。在被注销后,对象的意义仍保持为同一个意义,只是作为被注销了的意义而已。因此,意义内涵与它的存在样式区分开来:一方面,它具有素朴的、毫无争议的一致性样式;另一方面,它具有被质疑和注销的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