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哲学”一词的希腊文字面意思是“爱-智慧”。最初读哲学著作,以为自己懂哲学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个意思,觉得它给人启迪,有些深奥,可以“引用”,可以“炫耀”。进入专业学习多年以后,才知道哲学是科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弗雷格、罗素等一系列闪光的名字,本身就是荣耀。学习他们的著作,懂得了什么是经典;读懂经典,才在哲学中进步,才像今天这样登堂入室。

我学英语出身,读逻辑专业有些误打误撞。感谢恩师周礼全先生给了我一个学习的机会,还使我认识了金岳霖先生,并在金先生工作过的哲学所、创建的逻辑研究室工作21年。这一段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弥足珍贵,不仅与金先生的学生和同事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和情感联系,还有幸认识了贺麟先生,并和他的学生及同事成为朋友。当然,还有哲学所许多不同专业的师友,年长的和年轻的,他们引领并伴随我成长进步。

离开哲学所到清华工作至今20年。清华哲学系是新建系,口口声声“继承金岳霖传统”,我才意识到有这样一个传统,我也开始反思和认识这样一个传统。在我看来,无论是不是有一个金岳霖学派,假如它有一个传统的话,那就是为学术而学术。这是一种科学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不乏学而优则仕、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传统,唯独没有这个传统,因而缺乏这样的精神。在今天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在喧嚣焦躁的学界,宣扬这种精神总会显得有些不合时宜,这其实恰恰表明,我们缺乏这样的精神。

逻辑和哲学来自西方。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到过德国、英国、美国、荷兰等国家学习和访问,与外国学者交流,有幸结识达米特、辛迪卡、谢波斯等著名哲学家,和许多学者成为好友。这些交往改变了自己一些固有的认识,极大提高了我的哲学眼界,不仅使我看到哲学是可以这样理解和认识的,更使我认识到,哲学研究是应该这样做的。他们对我的帮助实实在在,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近年来我提出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哲学是关于认识本身的认识,以此将哲学与其他科学区别开来。我还提出加字哲学,以此将形而上学与其他哲学区别开来。我认识到,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是加字哲学,比如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不是形而上学,不是那种逻辑和哲学结合在一起的哲学。我以为,哲学本来是可以不加字的。

本书收集大致两类短文,一类是自己过去20多年的读书随笔,是自己研究论著以外的另一类文字。结集整理时发现,虽是短文,但多是关于经典哲学家及其著作思想的认识,关于哲学的观念和性质的认识。所以,虽然不是学术论文,仍然与学术相关,少了些学术的严谨,多了些阅读的趣味。

另一类与自己的老师、同学、朋友相关,与自己的学术生涯相关。1978年我读研究生时23岁,风华正茂,是同学中最年轻的。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有些同学年长我20岁,同窗3年,我们成为好友。1983年我出国学习,认识了几位年长我许多的德国老师,成为终身朋友。近年来一些老师、学兄相继离去,令我悲痛。时常怀念他们,感到自己确实也有些老了。这类文字又分两类,一类是写来交给报纸杂志的,另一类是日记,有的经朋友之手在微信群中发出。前者有斟酌修改,是文章;后者只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未加修饰。再次阅读,与师友相聚的日子历历在目,对师友的怀念,不仅是情感的继续,而且是学术的延伸:把我们凝聚在一起的,是情感,也是哲学。

最后一部分不是随笔,而是为自己一些专著写的序。它们不是专著,而是关于那些专著的,记录了一些相关的故事。将它们选编在一起有两个想法,一是从中可以看出我的学术思想和认识的一些发展轨迹,二是反映出我对“传统”的一些认识。一个传统是由一些人形成的:前人开创,后人继承,大致说来不错。以前我也是这样认为的,20年前我在《寂寞求真》(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第117页)中曾写下:

我来到逻辑室工作的时候,金先生已待在家里,不来室里了。两年以后我就去德国读书,84年金先生去世的时候,我也不在北京。所以我和金先生的接触很少很少。如今我保留着几张和金先生的照片。其中有一张是82年金先生学术活动56周年纪念大会上的一个情景。当时,正式的大会刚刚结束,金先生还坐在主席台上,我在金先生身边为他拿着话筒。四周围着胡乔木、胡愈之、周培源、于光远、钱昌照等人。这张照片曾经出现在不少书刊上。为此,室里的师友有时候开我的玩笑,说我也快成名人了。其实,照片上的我不过是一个毛头小伙子,才跨入研究领域不久。岁月如流,人总有两鬓霜白的时候。一旦真是到了那一天,我们是不是都能像金先生那样呢?

这段话多少体现了这种认识。今天我对继承传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这就是,继承传统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超越。超越很难,不是标新立异,不是填补空白,不能靠花拳绣腿,要在把握传统的实质上、继承上前行,要超越前人,要在学术上做出扎扎实实的贡献,做出能够推动学科发展的贡献。

最后一篇是十几年前的一个访谈,其最后一节的题目是“我们这一代人是铺路石”。这是40年前我们那批研究生常说的话。我喜欢这个比喻,它可以让你在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时候有一个基调,同时成为一种鞭策。

去年我从清华大学退休,接受了郑州大学盛情邀请,任新成立的哲学学院特聘首席教授。无论如何,“铺路石”依然是我的认识,也是我的想法,不同之处是,40年后的今天,我可以对它做出注释,这就是:面向未来,继承传统,超越传统。

感谢好友商务印书馆陈小文总编辑!他建议以“大师的传统”为名,并对文集的结构编排提出了很好的意见。

感谢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鲍静静总编辑!她对本文集的出版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帮助。

感谢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秦原编辑为本书的出版付出的辛勤劳作!

感谢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所有为本书出版付出辛劳的同志!

王 路
2021年6月 Y62RYyKPeaozZuRV7OdvUUuNqWUl8Sor4iNFCqj8XSHSKsHu/84hg1H3TOxcEUb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