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我渐渐长大,也越来越想表达自我。以前的几个手势越来越不够用,每当手语无法表达我的意思时,我总是要大发脾气。我感觉似乎有一双看不见的手紧紧扼住了我,我发疯似的想要摆脱。我挣扎着——并不是因为挣扎有用,而是因为心里有强烈的不甘。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流泪,哭到力竭。如果母亲正好在身旁,我就会扑进她怀里,难过到忘记自己为什么发脾气。过了一段时间,我渴望与人交流的欲望越发强烈。每天,甚至有时候是每小时,我都在发脾气。

父亲和母亲忧心如焚却又束手无策。我们住得离聋哑学校很远,似乎也不可能有人愿意到塔斯坎比亚这么偏僻的地方,来给一个既聋又盲的孩子上课。事实上,连亲戚朋友有时都怀疑我能否上得了课。狄更斯的《美国札记》给了母亲一线希望。她读过劳拉·布里奇曼的故事,隐约记得她也是又聋又盲,但是接受了教育。可母亲也记得,发明了聋盲人士教育方法的郝医生已去世多年,这使她的希望变得渺茫。他的方法很有可能已经失传,即便他还有传人,他们又怎么教会一个身处亚拉巴马偏远镇子上的小姑娘呢?

我六岁那年,父亲听说巴尔的摩有一位著名的眼科医生,治愈了好几个看上去毫无希望的病人。我的父母立刻决定带我前往巴尔的摩,寻求能治好我眼睛的方法。

那是一趟愉快的旅程,至今我仍然记忆犹新。我在火车上交了许多朋友。有位女士给了我一盒贝壳,父亲在贝壳上钻孔,好让我用绳子把它们穿起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贝壳带给了我许多快乐和满足。列车员也很和善,他在火车上来回检票打孔时,我就拽着他的衣角跟着。他借给我的打孔器真是太好玩了,我猫在座位的一角,乐此不疲地在零碎的卡纸上打孔,玩几个小时也不腻。

姑姑用毛巾给我做了个大布娃娃。这个临时拼凑的娃娃滑稽得很,不仅没有娃娃的形状,连鼻子、嘴巴、耳朵和眼睛也没有——甚至靠孩子的想象力也说不出这张脸是个什么样子。奇怪的是,这娃娃缺什么都行,我就是受不了她没有眼睛。我不厌其烦地缠着每个人指出这个毛病,但是好像谁也没有办法为娃娃安上眼睛。突然,我有了一个好主意,问题迎刃而解。我翻身滑下座位,在座位底下摸索到姑姑缀有大珠子的披肩。我从上面扯下两颗珠子,示意姑姑帮我缝到娃娃的脸上。姑姑拉起我的手放在她的眼睛上以确认我的意思,我一个劲地点头。她把珠子缝在了眼睛的位置,我高兴坏了。但我很快就对娃娃失去了兴趣。整个旅程中我都没有发脾气,因为有那么多东西吸引着我,让我忙个不停。

抵达巴尔的摩后,奇泽姆医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可是他对我的眼睛无能为力。不过,他说我可以接受教育,并建议父亲咨询华盛顿的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博士,后者或许能提供聋盲儿童学校和老师的相关信息。听了奇泽姆医生的建议,我们马不停蹄地赶往华盛顿,求见贝尔博士。父亲愁肠满腹,顾虑重重,而我对他的苦恼却一无所知,只觉得人在旅途,好不欢喜。尽管那时我只是个孩子,但初次相见,我便感受到了贝尔博士的温厚与悲悯,他的慈爱让许多人由衷感激,正如他的巨大成就让人钦佩不已一样。他把我抱上膝头,见我玩他的手表,他就让我感受手表报时的振动。他能理解我的手势,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他。可我做梦也没想到,那次会面为我打开了一扇门,引领我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孤独走向友谊、陪伴、知识和爱。

贝尔博士建议父亲给波士顿柏金斯学校校长阿纳格诺斯先生写封信,问他能否为我物色一位合适的启蒙老师,因为这所学校正是郝医生为盲人教育孜孜不倦工作的地方。父亲立即照办了。仅仅过了几周,阿纳格诺斯先生的回信就带来了好消息:我的启蒙教师找到了。当时是1886年的夏天,但等沙利文小姐到我们家时,已经是来年的三月了。

就这样,我像摩西一样走出了埃及,站在了西奈山前。一股触及我灵魂的神力给我带来光亮,在我眼前展现出无数奇迹。从圣山之上传来这样的声音:“知识是爱,是光明,是远见。” qn70Ho3sSULGhNjcU40BDKPllFHVvq7VxDoUlmg8iS/PudvKcq1jR2A0TuGlGGu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