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一开头,我们就提到了,一辆典型的春秋战车,上面有三名武士,从左到右,依次是车左、御者、车右,其地位尊卑也是按照这个顺序由高到低。现在我们就按照这个顺序,一个个地来介绍他们的具体职能和相关故事。
先讲车左,他是弓箭手,也是车上地位最高的人。说到射箭,我们先来讲一个小故事。
春秋时期,贾国有个大夫,我们叫他贾大夫。这个人长得非常丑,却娶了一个美女做老婆。这位美女大概在婚前也没有见过老公,结果见到新郎,大失所望,一连三年都没有给老公好脸色看,不说不笑,对老公爱答不理的,觉得自己特别亏。她这副高冷范儿,颇有点像当年倾覆了西周社稷的那位大美人儿褒姒。贾大夫倒是很疼爱这个新婚妻子,可是怎么也没办法逗她开心。一次,贾大夫很偶然地驾车带着妻子去兜风,来到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有丘陵有沼泽,繁花似锦,野鸟成群。贾大夫张弓搭箭,一箭就射中了一只雉鸡,送给老婆。这下子老婆高兴了,展颜一笑,冷眼突然变成了星星眼,夸奖道:“亲爱的,没想到你这么厉害!太有才了!”贾大夫忽有所悟,感叹道:“才能是不能没有的。我要是不会射箭,你就不言不笑了啊!”
东汉收获弋射画像砖,1972 年四川大邑安仁乡出土,四川博物院藏。
我们今天看武侠小说、武侠电影看多了,许多人以为高手应该都会飞来飞去,还会各种神不知鬼不觉的暗器,飞花摘叶,皆可杀人,会觉得射箭太土了,这算什么,稀松平常。但实际上,这才是历史上真实的高级武艺,是当时技术条件下的远程打击手段。故事里的贾大夫老婆,看见平时丑陋平庸的丈夫居然是神箭手,一下子就路人转粉丝,成为丈夫的迷妹,是有原因的。我们不要把文学艺术作品里面那些满天乱飞的描写当真了。
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当时的贵族教育,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以射、御为中心的武艺。当时有所谓“六艺”之说,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书、数四种,都属于文化素质。而射、御,是打仗用的武艺。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驾车。我们可以注意到,射在御前,地位更高。在当时,还经常举行各种“射礼”,比如“乡射礼”“大射礼”,就是通过行礼的方式来进行射箭的练习和比赛,这种军事教练的活动非常普及。
《周礼·地官·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郑玄注引郑众曰:“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让)尺、井仪也。”这里提出了所谓“五射”的名目,也就是五种射箭的技术要求。“白矢”,就是指射穿箭靶,露出白色箭头。“参连”,就是一连射出很多支箭,第一箭射中靶心,后面的箭头依次射中前面的箭尾,连成一串。“剡注”,指射中靶心的时候,箭头斜斜向下扎入靶子,箭尾的羽毛高高翘起。这是因为有地球引力,射击较远距离的靶子的时候得朝上一点射,箭划出一个抛物线,然后斜斜向下扎入箭靶。我们今天的枪炮射击,也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射程远了,那条抛物线要长得多,叫作“弹道”。“襄(让)尺”,是说君臣同时射箭,臣不得与君并排站立,而应当后退一尺,表示对君主的尊敬。“井仪”,指四支箭都贯穿靶心,落点之间的距离比较均衡,看上去像个“井”字。
我们在很多影视剧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射箭场景:剧中人用右手食指和中指夹住箭杆,勾住弓弦向后拉,箭杆在弓身的左侧。实际上,中国古代的人并不是这样射箭的。这种射法是欧洲人的射法,又叫“地中海式射法”。而且,因为拉弓要用很大的力气,“地中海式射法”勾弦还需要把无名指也用上。因为拍影视时的那些道具弓都很弱,所以演员一般都不用无名指。
至晚从商代开始,中国人就已经确定了自己独特的射箭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式射法”,西方学界称之为“蒙古式射法”。实际上,亚洲的许多古代民族都是用这种射法,如蒙古高原上的众多游牧民族,以及满族、藏族、朝鲜族等民族。
这种射法是用拇指来勾弦的。为了保护拇指,东方民族发明了拇指环,又叫扳指,在周代叫作“韘(shè)”。在它上面有一个凹进去的小缺口或凸出的小突起,用来勾弦。我们以最常见的右手拉弦为例,来说明射箭的动作。将扳指戴在右手的大拇指上,用小缺口或小突起勾住弓弦向后拉。为了加强拇指的力量,还要把食指和中指也压在拇指上。箭杆在弓身的右侧。在瞄准之后,撒开手指,释放弓弦,把箭射出去。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玉韘(扳指),商代晚期。
山西太原金胜村晋国赵卿墓出土的玉扳指,春秋晚期。
中国的弓是亚洲复合弓,也就是由多种材料制造而成的弓。《周礼·考工记·弓人》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关于复合弓制造技术的一份总结性文献。据它记载,中国的复合弓以干、角、筋、胶、丝、漆等材料为主,称为“六材”。“干”就是弓臂的主干,北方一般用木料,尤其喜欢用桑属木料,如柘木,而南方则喜欢用竹材。复合弓的弓臂主干并不是由一根单一的木竹料制成,而是由多段材料叠合拼接而成,这样弓力更强。“角”就是动物的角,中国一般用牛角。“筋”,指的是动物的肌腱,中国主要用牛筋,也用麋鹿的筋。角、筋都是用于贴合在弓臂上的某些位置,以加强弓的力量。“胶”指的是动物胶,用动物的皮、肌腱或鱼脬等煮炼而得,来黏合一些弓的结构。常用的有鹿、马、牛、鼠、鱼、犀牛等动物胶,中国主要用鱼胶。“丝”,就是蚕丝,主要用来将弓臂各部分紧密缠绕绑缚在一起。“漆”用来涂在弓臂上,以防止雨水霜露的湿气侵蚀。至于弓弦,最早都是用动物筋、皮条、麻绳为之。东周时代,已经有用蚕丝来制作的弓弦了,后来以丝制弦成为中原的一个传统。而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没有蚕丝,长期以动物的筋做弦。制造复合弓的程序非常繁复考究,加在一起至少需要三年时间。
扳指的使用方法
地中海式射法和中国式射法
亚洲复合弓的弓体较短,弹性却很好,弦可以拉开很长。而欧洲的弓是单体弓,也就是由单一材料制造而成的弓,最典型的代表是英格兰长弓,弓体长,弹性差。在美国电影《勇敢的心》里面,就再现了英格兰长弓的作战细节。这两种弓拉满的时候,弓弦形成的角度不一样。亚洲复合弓往往会形成锐角,所以勾弦处不能放太多手指,否则手指会受到挤压,这样,用单个拇指勾弦就成了最佳选择,最终形成了“中国式射法”。而欧洲单体弓的弓弦角度较大,勾弦处比较宽松,所以可以用三个手指勾拉,最终形成“地中海式射法”。
郎世宁等《乾隆皇帝射猎图轴》局部,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式射法描绘得很细致。
1914 年瑞典人安特生拍摄的内蒙古人民射箭。因为模仿马上的射箭动作,所以臀部撅着,叫作“让胯”。
最先的弓当然都是单体弓,复合弓是需要比较复杂的制造技术的,所以比较晚出。而扳指也是复合弓制造技术和射箭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的。所以,大概世界各地的先民们最先都是用类似于“地中海式射法”的方法来射箭的,“中国式射法”则出现得比较晚。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中,出土了一件玉扳指。妇好墓的年代大概在公元前 13 世纪末至公元前 12 世纪初,属于殷商晚期。这说明当时的商代人就已经运用了“中国式射法”。
射箭是一门高技术,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练习才可以达到比较高的水平。而要达到最高水平,还得有天赋。射箭的技术有很多种,其中最让人称道的一种,就是左右开弓。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郑国有个大夫,叫作徐吾犯,姓氏是徐吾,名犯。他有一个妹妹。这个小姑娘生得非常美貌,全国闻名。当时有一个大夫,叫作公孙楚的,前去求亲,徐吾家也认可了这桩婚姻,接受了他的聘礼。但是另一个贵族公孙黑也想娶这个美女,不管人家已经订婚,强行向徐吾家行纳采之礼,送了一只大雁。
这一下,徐吾犯就感到为难了。我就一个妹妹,现在来了两个求婚者,怎么办呢?经过协商,两位男士都同意公平竞争,让女孩子自己挑。
到了比赛的这一天,公孙黑打扮得漂漂亮亮,穿着最华丽的衣服,献上了丰厚的彩礼。而先下聘礼的那位公孙楚呢,则“戎服入,左右射,超乘而出”(《左传·昭公元年》)。什么意思呢?戎服,也就是打仗穿的军装。公孙楚到徐吾家求婚,却穿着一身戎服,表现自己的男子汉气概,可以说是非常有创意。
接下来说的“左右射”,就是我们常说的“左右开弓”,就是用左手、右手都能够持弓、引弦,这是突破人体习惯的一种高超射技,在实战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如果只能正常地左手持弓,那么打击的范围主要在左半边,要射右半边的目标就很不方便了,身体很难扭到右边去。如果右手也能够持弓,左手引弦射箭,那么右半边也可以打击了。在战车上,由于被御者、车右挡住了,正右方成为车左射击的死角,但右前方还是有一定的射击空间的。而整个后方都是可以射击的,在被追击的时候,可以放开了往回射。如果能够左右开弓,左后方、右后方都可以射到。
我们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如果用不常用的那一只手来做事情,比如写字、打球、做手工、修理机器什么的,会非常笨拙,要把它也训练得和常用的手一样灵巧,就需要付出双倍的时间和努力。所以只有非常勤奋的人,才能练出左右开弓的高超技术,成为一名优秀的武士。
公孙楚表演完了这种左右开弓的绝技之后,就“超乘而出”,也就是从后面一跃登上马车,绝尘而去。车厢离地面将近 80 厘米,而车厢周围有一圈护栏或者挡板,后部供人上下的缺口并不大,要准确跳上去不是那么容易。但是公孙楚还是很轻松地完成了这个超乘的动作,一跳就跳上了马车。这是非常有战术价值的一个动作,也能够充分展现一个人的体力和技能。
徐吾妹妹在房间里看了这两个人的表演,评价道:“子晳(公孙黑)确实很漂亮,不过子南(公孙楚)才是真正的丈夫。丈夫就要像个丈夫,妻子就要像个妻子,这样才是顺理。”于是给公孙楚点了一个赞,嫁给了他。果然是美女爱英雄啊!
故事讲完了,让我们再回到左右开弓。我们前面分析了,这种技术有很大的价值,尤其是在车上向后方射箭,特别管用。在《左传》中,不乏向追击者射箭的战例。
公元前 597 年,晋楚邲(今河南郑州西北、荥阳东北一带)之战前,楚军乐伯等人驾车到晋军营垒前挑战致师,结果晋军就出来追击他们。“晋人逐之,左右角之。乐伯左射马而右射人,角不能进。”(《左传·宣公十二年》)“逐”,就是追击。“左右角之”,是说晋军分成左右两路,成犄角状,追击、包抄他们。这样分成两路追击,楚国人就不敢向两边拐弯,玩捉迷藏的游戏了,你一拐弯,人家就追上来了,就把你逮住了。所以他们只能拼命沿着直线往前跑。楚国的车左乐伯“左射马而右射人”,这就是左右开弓了。为什么“左射马而右射人”,向左、向右,射击的重点不一样呢?
因为左后方的这一支晋军,他们的车左不便射箭,射角受到限制,被御者和车右挡住了,而且向右开弓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靠近乐伯这一侧的是他们的车右,他手里没有弓箭,不能远程打击,只要不追到近前,就没有很大威胁,所以只需要射他们目标较大的驾马,阻滞其追击速度就行了。而右后方的这一支晋军车队,威胁就要大得多,因为楚军的车正在他们车左的弓箭打击范围内。所以应该先射人,解决他的车左。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反常地右手持弓,而且准头还要高。
战斗的结果是什么呢?“角不能进。”晋军追兵的左右两个犄角,都不能前进,都被乐伯杀伤、压制住了。乐伯一个人、一张弓就成功地压制了晋军的两翼追击,可见其射术之精湛。在战争中,英雄、高手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他可以以一当十、以一敌百。
另外一个例子,是公元前 493 年晋国和郑国的铁(山丘名,在今河南濮阳西北)之战。郑军败退,晋军追击。“追郑师,姚、般、公孙林殿而射,前列多死。赵孟曰:‘国无小。’”(《左传·哀公二年》)
这段话的意思是:晋国军队追击郑国军队,郑国的将领子姚、子般、公孙林等人殿后,掩护大部队撤退。他们不停地射箭,十分精准,晋军前锋大多被射死,损失惨重。晋军统帅赵鞅感叹道:“国无小。”指出小国也有不少人才,也不能小看,不能轻视。
倒刺铜镞
两翼铜镞
三角形长翼铜镞,均为山西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春秋晚期。
两翼镞和三翼镞,出土于河南辉县琉璃阁甲墓,春秋晚期。
有銎镂孔双翼镞,湖北枣阳九连墩M1 出土,战国中晚期。
从上面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来,在车战中,主要的战果是由车左弓箭手取得的,这就是远程打击的威力。现在我们就明白,为什么一辆车上,车左弓箭手的地位最高了吧?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在当时贵族的教育中,射箭是那么重要的一项功课。不论是冲锋杀敌,获取战功,还是撤退保命,射箭都是最重要的技能。不好好学能行吗?那么学习射箭,有没有老师呢?当然有。这么高的技能,没有老师教,哪儿学得会呢?那么会不会有在战场上,老师和学生处于对立的阵营,兵戎相见的情况呢?
答案是:有。
公元前 559 年,卫国发生内乱,大臣孙林父造反,国君卫献公逃往齐国。孙林父就派人在后面追。给卫献公驾车的这个人,叫作公孙丁。而追他们的人呢,领头的两个,一个叫作庾公差,一个叫作尹公佗。恰巧,这三个人是老师、徒弟和徒孙的关系。尹公佗射箭的技术,是向庾公差学习的,而庾公差则是向公孙丁学习的。可是现在徒子徒孙却奉命要追击祖师,到底该不该出手呢?这两个人就犯难了。
庾公差就对尹公佗说:“射为背师,不射为戮,射为礼乎?”(《左传·襄公十四年》)射自己的师傅,这是违背基本道德的。可如果不射的话,又违背了命令,回去是要被杀头的。现在我和老师各为其主,在战场上兵戎相见,这个时候,可能还是射击老师,更符合礼吧?
这个礼,是礼貌的礼。我们都知道所谓“周礼”,周代的时候,最讲的就是这个礼。当时的人们说话做事,一举一动,都要尽量符合这个礼的规定。在战场上,也有“军礼”。庾公差陷入两难之中,他想来想去,按照礼,在战场上还是要把亲戚、朋友、师徒这些关系放到一边,还是要尽一个军人的本分和职责。
没办法啊,庾公差就举弓向前射击,但是他还是留了一手,没有瞄准自己的老师公孙丁,而是去射车軥(qú)。我们知道车轭,就是车前衡木下夹着马颈的那个东西,弯曲的,左右一边一个。而在车轭的末端,为了不伤着马,得向外边卷出去,这卷出去的部分,就叫作軥。所以軥是车上最细小的零件。就听见当、当两声,庾公差连发两箭,射中了两个軥。他这个意思很明白,就是告诉他老师公孙丁,学生我射箭的技术还是很不错的,那么细小的零件我都射中了,射你们车上几个大活人,是绝对不在话下的,要是我真射啊,你们一个也跑不了。但是我不忍心射老师,所以我只射车軥。现在我射也射了,可以回去复命了。所以庾公差就掉转车头,回去了。
但另外一位,尹公佗,他还有点不甘心。他说:老师,这就走了?我们任务还没有完成呢。不能就这样放他们走了。“子为师,我则远矣。”(《左传·襄公十四年》)你是为了你的老师故意不射中,我呢,我和公孙丁的关系又远了一层。我是他的徒孙,他没有直接教过我。你不射,我来射。
所以尹公佗又把车头掉转回来,再次追击。公孙丁正在驾车,回头一看,好家伙,又追上来了,他就把手里的缰绳交给国君卫献公,说:“君上,请您暂时代我驾车,让我教训一下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他把两手腾出来之后,张弓搭箭,一箭就把尹公佗的手臂射穿了。好厉害,姜还是老的辣啊!这祖师爷不是白当的,尹公佗这小徒孙还是太嫩了。
就这样,公孙丁击退了追兵,带着卫献公逃脱了。
这个故事流传到战国时代,就慢慢走形了。孟子也曾经讲过这个故事,但是内容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在《孟子·离娄下》记载的这个故事里,人物名字的写法稍微改了改,庾公差写成了庾公之斯,尹公佗写成了尹公之他。但是我们知道,人还是这两个人。第三个人,那位祖师爷呢,就不是公孙丁了,而变成了一个郑国人,叫作子濯孺子。
这个子濯孺子,是郑国的大夫,郑国派他率领军队进攻卫国,战斗不顺利,只好退却。卫国就派庾公之斯去追击他。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疾病发作了,身体很虚弱,不可以拿弓箭作战,看来我是必死无疑了。”他就问帮他驾车的人:“追我的人是谁?”驾车的人说:“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说:“是他啊,那我可以活了。”
这个驾车的人就感到很奇怪,他就问:“庾公之斯,是卫国著名的神箭手,碰上他我们是凶多吉少,可是您却说您可以活了,这是什么道理呢?”
子濯孺子说:庾公之斯是向尹公之他学习射箭的,而尹公之他又是向我学习射箭的。“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尹公之他是品行端正的人,他交朋友,也一定是选品行端正的人来交往。
正说着,庾公之斯已经追上来了,就问子濯孺子:“夫子啊,您为什么不执弓作战呢?”子濯孺子回答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不可以执弓。”
庾公之斯就说:“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小人我是向尹公之他学的射箭,而尹公之他又是从您这儿学习的,我不忍心用您的技艺反过来加害于您。但是呢,今天的事情,是国君的命令,我也不敢不执行。
所以,他就抽出箭来,把箭头插到车轮里面。车轮一转,就把箭头打掉了。庾公之斯就用这没有箭头的箭,向子濯孺子射了四箭,然后就返回了。子濯孺子也就由此保住了性命。
孟子讲的这个故事,和《左传》的大体框架差不多,都是说的射箭技术的传承,与战场上追击过程中,在尊敬爱护老师与忠于君主上级之间的两难选择。在当时的道德环境下,这两者都是被社会主流推崇的正面价值观。但是,当这两者出现冲突的时候,一个人该如何选择呢?
在故事的具体细节方面,就有很多不同了。在《左传》中,庾公差是老师,尹公佗是学生。而在《孟子》中,尹公之他是老师,庾公之斯是学生。师徒关系倒转了。而祖师爷的角色呢,干脆就换了一个人。在这两个故事中,庾公差,也就是庾公之斯,都是不愿意射箭伤人的。但是尹公佗就不一样了。在《孟子》里,尹公之他这个人并没有出场,而《左传》中的尹公佗则坚持要完成主君交给的任务,要去追击他的师爷公孙丁。他并不是孟子嘴里那个所谓的“端人”,也就是品行端正的人。到了孟子那里,这个人物的整个形象都反转了。
孟子认为,老师教学生,得挑人的,不能谁都教,一定得挑人品好的。如果学生不好,反过来害了老师,比如逢蒙杀了他的老师后羿,后羿自己也有责任。孟子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才举了庾公之斯放过子濯孺子的这个例子。
同一个故事,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是很容易发生变化,产生不同版本的。而年代更早的版本往往更加接近历史的真相。后来学者们一般认为,《左传》的记载更加可靠,而孟子是一个喜欢辩论的人,可能会改造故事来为自己的理论服务。
关于射箭的道义,还有另外一个故事。
卫国太子蒯聩由于想谋杀继母南子,被父亲卫灵公赶出国。他在外流亡了 16 年,于公元前 480 年悄悄潜回国内,用计策绑架了权臣孔悝,强迫他进行了盟誓。蒯聩在孔悝的支持下,赶走了自己的儿子卫出公,登上了君位,是为卫庄公。在蒯聩政变的过程中,孔子的学生子路想要阻止,英勇战死。
卫庄公是个没有德行的人,他一上台就开始赶走朝廷旧臣,认为他们不可信任,很快就轮到了拥立他的孔悝。他假意在平阳(今河南滑县东南)请孔悝喝酒,重重地酬谢他,等孔悝喝醉以后送走他,半夜里突然又下命令赶他上路。孔悝的母亲,也就是卫庄公蒯聩的亲姐姐,是这次政变的主谋,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可是没想到蒯聩翻脸无情,她也只有和儿子一起逃亡。孔悝母子同车走到平阳西门,突然想起家族宗庙的神主还没有带上,于是派贰车(副车)回去取。
有一位子伯季子,本来是孔氏的臣子,卫庄公上台后,他马上攀附庄公,被任命为大夫。现在他刚刚改换门庭,为了向庄公表忠心,邀功固宠,竟然建议追杀孔悝,以除后患,并主动请求承担这一任务。这真是一个无耻小人,为了自己向上爬,竟然不惜致旧主人于死地。他遇到载运孔悝家族神主的贰车,杀死了上面的人,坐上那辆车,去追击孔悝。孔悝等了很久,贰车还不回来,感到有些奇怪,就派许公为去迎接。许公为在路上遇到了追杀而来的子伯季子,一下子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两个昔日的同僚之间,一场决斗不可避免了。
许公为气愤而又鄙夷地对叛徒子伯季子说:“与不仁人争明,无不胜。”(《左传·哀公十六年》)与不仁义的人争强,没有不胜利的。所以他一定要让子伯季子先射箭。子伯季子的箭法和他的人品一样差,连射三箭,都离许公为很远。许公为举手一箭,就把子伯季子射死了。他手下的人登上了那辆贰车,在袋子里找到了神主,于是一起回去向孔悝汇报。孔悝就带着母亲和神主出逃到了宋国。
许公为战胜子伯季子,并不是真的靠仁义,还是靠他精良的射术。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他和子伯季子长期共事,一定非常了解对方,知道其武艺稀松,所以才敢让其先射三箭。而且我们要注意,这场战斗是在半夜发生的,光线暗弱,对于射术的要求是很高的。许公为能够一箭射死对手,说明他的射术确实高强,因此能够有充分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