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楼兰、库尔勒、喀什、和田:不到楼兰终不还

我从西安到敦煌虽然舟车劳顿,但并无风险可言,所以这段行程非常顺利。古代的商旅经过敦煌西去,下一个目标就是楼兰。我的下一个目标也是楼兰。

很多人最早是从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知道楼兰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我在中学读这首诗时,不理解楼兰何以让诗人恨得如此咬牙切齿,也不理解楼兰有何等坚固的铜墙铁壁,竟然让战士“黄沙百战”不能攻破。

楼兰位于今新疆罗布泊西北,汉代时它是一个西域小国,但在匈奴的指使下屡屡拦截汉使,劫掠汉朝商队财物,严重干扰西汉的商贸往来。

《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列传·傅介子》记载:

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

故事讲述的是,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 年)霍光派傅介子去楼兰,用计斩杀楼兰王,将其首级带回长安,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

但事情并未了结。东晋以后,中原群雄割据,混战不休,无暇顾及西域。到了唐代,唐朝与吐蕃又在楼兰多次兵戎相见。很多唐代诗人都曾写下边塞诗,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天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抑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而王昌龄诗中借用傅介子斩楼兰王典故,表明征战将士誓平边患的决心。由此可见,楼兰在唐代还是边陲重镇。

我从决心去楼兰到成行,花了整整5 年。原因是:你知道楼兰遗址在哪里,但你根本无法知道如何可以到达楼兰。

实际上,虽然楼兰古城被列为我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并不对外开放。如果要进行科学研究,需要提前很长时间向文物保护部门申请通行证,获批的可能却微乎其微。

但我还是想去看看楼兰。

所幸,我认识了保哥摄影团队。保哥原名席保平,以前是医生,现在专业从事环境人像摄影,在他的帮助下我实现了楼兰之旅。

我飞到新疆乌鲁木齐,转机到库尔勒。库尔勒也是当年丝绸之路的重要城镇,但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历史上的遗迹了。

我们一行共7 个人,包括一名摄影模特,分乘三辆越野车。临行前一天晚上,在库尔勒吃了一顿很丰盛的晚餐,有烤羊排、烤羊肉、清汤羊肉和萝卜等,主食是馕,为后几天的艰苦行程储备能量。

临行前,我们将计划制订得很详细:第一天早餐后出发,从库尔勒到若羌,300 多千米。第二天从若羌开车100 千米到达楼兰古城,从下午3:00 多到黄昏进行拍摄;夜里在帐篷里住宿。第三天早上继续拍摄后离开楼兰,开车大约100 千米到达小河墓地,下午拍摄并入住旅馆。第四天上午继续拍摄小河墓地,中午返回并在帐篷住宿。第五天从小河开车返回库尔勒。

但实际的行程完全不是这样。后来我才知道,这次到楼兰和小河的旅行完全是探险行程,包括道路的探险和目的地的艰难到达。

行程第一天:库尔勒—33 团。

出行就不顺。清早很早起来,但早餐后未能出发,到中午 1:00多吃午餐。我们的摄影领队见到当地负责安排我们出行的一位姓石的先生,他说,因为是雇佣私人车辆,此时车辆还没安排好。他极力主张今天不走,明天再走。但我们大家都不赞同,于是商量决定下午4:00 走。结果下午 4:00 车还没来,又只得在库尔勒吃了晚餐,一直到晚上8:00 才出发。开车走了将近180 千米,到达以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3 团,在附近的一个叫永红旅社的地方住下。这一带几乎所有小镇都是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原来的团部番号命名的。

我和另外两位摄影爱好者乘坐的是一辆白色的旧丰田“巡洋舰”,司机姓新,60 岁,老家河南,已经在新疆生活几十年。车是他私人的,临时受雇。我们开始看车很旧,不太满意,后来才知道,就我们这辆车状况最好,司机技术最好。老新自己收集了很多石头,据说其中有一些是和田玉,同行的两位对他的石头很感兴趣。

出发前天气还好,傍晚起风了,领队说风吹一下有利于明天的拍摄,我们一行人睡下的时候已是晚上12:00 多了。

行程第二天:33 团—楼兰文物保护站。

次日早上8:00 从33 团出发,走了一个多小时到达34 团,吃过早餐后,再走180 千米到达36 团,吃完午餐后继续赶路。

我们沿着新修的公路穿越罗布泊,经过美丽的特玛特湖。特玛特湖湖水清澈,蓝天白云,想来这就是当年浩瀚的罗布泊的缩影。

通过事先与文物保护站进行的沟通,我们的车从罗布泊前行,黄昏时分在距罗布泊镇50 多千米的地方进入一条通往楼兰的岔路。一直走到晚上9:00 左右,终于到达楼兰文物保护站,工作人员给我们煮了一点面条和鸡肉做晚餐。在保护站的地下室里有几张简陋的木床,我们凑合在这里住了一晚。

行程第三天:楼兰—36 团。

早上 4:30 起床,5:00 出发,我们原来的3 辆越野车中,有一辆留在当地文物管理局一处破房屋的背风处,随车厨师将在此挖坑埋灶,准备我们返回后的午餐。到楼兰的路是我一生中走得最艰苦的路,这里若干年前是美丽宽广、湖水清澈的罗布泊,如今我们正行走在当年的湖底。罗布泊湖底的千年淤泥构成如今的土路,大风之中,破碎的泥块变成漫天粉尘,车辆驶过,眼前尽是黄色迷雾,鼻子里是呛人的尘土。我们没有一条现成的路线,全靠领队,也就是石先生凭经验和记忆找路。而且此次是在完全黑暗的情况下行车,多数情况下根本看不见路:有时陷入深坑,好不容易才能爬上来;有时面临大坎,几次发动汽车仍上不去,又只好退下来另外找寻缺口上去。

罗布泊干涸后形成的大海道

汽车无数次深陷沙中

我们的车还不断发生四驱弹簧脱落。两辆汽车之间进行联络依靠的是对讲机,但信号不好,时断时续。中途车还曾陷入泥坑。

凌晨最黑暗的时候,我们已经接近楼兰了,于是停了下来,在背风处等待,7:00 左右天亮。

天亮后,继续行驶没多久,我们终于到了望眼欲穿的楼兰。楼兰遗址用铁丝网围起来,在铁丝围栏上还挂着“文物保护”的牌子。

石先生带着我们直奔楼兰遗址中心,即“三间房”—三间没有顶的土坯房,每间面积10 多平方米。房子周围可以看到很多经历了上千年历史的木料,都是胡杨木,巨大且笔直,有建筑时凿下的榫眼。远处,可以看到当年的烽火台、一座佛塔遗迹,还有一座国家文物保护的水泥碑,字迹已经有损坏。

随队女模特穿着模拟当年装束的服装,以怀抱琵琶、迎风舞蹈等不同姿势拍摄。其中动作之一为捧着一个小碗,据说这个小碗是领队在库尔勒花5 000 元买来的文物,白色,有裂痕和修复痕迹。

本书作者在楼兰

楼兰文书

我们还去了佛塔,在文物保护碑前摄影。遗址区内,一些地形特征也很值得拍摄。我们花了近2 小时拍摄楼兰。结束后,我们在返回途中录了几段反映道路艰险的小视频。回到留下一辆车的地方,我们煮面条作为午餐,吃完午餐才下午 1:00 多,于是我们在一个背风的地方休息、烤火。

楼兰佛塔遗迹

模特在楼兰仅存的建筑三间房前演绎楼兰美女

将近晚上7:00,我们三辆车才出发。但是路上时不时就有一辆车陷在沙子里,必须要另外两辆车用缆绳牵引出来。最后车都开出来时,有一辆车的轮胎已经坏了。由于没有备胎,只好用另一辆车的备胎顶上,两个胎螺帽数目不一,换上只能勉强行走,要不时查看换的轮胎是否会松开。我们一直到晚上近 1:00 才到达36 团,开始找地方吃晚餐和住宿。还好找到一个还在营业的川菜馆,吃完以后又在36 团附近找旅馆,找了好几家都没找到,最后在库尔勒的若羌县36 团传奇公寓住下,睡下来的时候已经是凌晨3:00 多了。

行程第四天:36 团—小河路上宿营点。

由于睡得比较晚,我们计划早上9:00 出发。但是我们的车发动不起来,所以直到10:00 多才出发,目的地是若羌楼兰博物馆。

楼兰博物馆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若羌县城内,是2011 年5月才建成的中国唯一以楼兰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外观设计极有特色,整体模仿古楼兰建筑,其中一侧的建筑模仿米兰佛塔,有三尊佛雕像;另一侧则是一个巨大的楼兰美女浮雕头像。

楼兰博物馆馆藏8 具成人或儿童的干尸,另有出土于楼兰古城、米兰遗址、小河墓地等地的各类文物,包括楼兰古墓中的皮靴、锦和米兰遗址的木简、木器和青铜器,也有涉及丝绸之路的相关展品。博物馆镇馆之宝是小河美女木乃伊,身高1.65 米,非常漂亮,眼睫毛清晰可见,似乎正在睡眠,呼之即起。我在博物馆购买了3 本有关楼兰的书。其中有楼兰博物馆馆长焦迎新主编的《楼兰文史》。书中写道:

该楼兰美女死时为45 岁左右,生前身高1.57 米,现重10.1 千克,血型为O型,出土时她仰卧在一座典型风蚀沙质土台中,墓穴顶部覆盖树枝、芦苇、侧置羊角、草篓等。古尸身着粗质毛织物和羊皮,足蹬粗线缝制的毛皮靴。栗色长发披肩,卷压在尖顶毡帽内,帽插数支翎毛。她的肤色红褐色,富有弹性。深邃凹陷的双眼,清秀的娥眉,鼻梁高而窄,下巴尖翘,薄唇轻抿,俊美而忧郁,这是还原后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种特征。她能享有此“厚葬”待遇,可见其身份非贵即富,极有可能是一位王室正妻,或公主,或大小姐,而非填房丫头,更非“小三”之类。她的复原面像老让我联想起川西平原出土的三星堆遗址人物面具,以及人类学关于古玛雅人的描述,彼此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离开若羌博物馆,汽车继续行进至将近下午 4:00 的时候,我们决定在胡杨林旁边停车休息。这一天的午餐是冷馒头加一点哈密瓜。餐后我们继续赶路,天黑前要到达小河墓地附近,安置帐篷宿营。

在罗布泊的几天,我们看不到任何小动物。据说这个地方会有蜥蜴出没,但我们没看到,连蚂蚁也没看到。

离开公路进入沙漠前,我们把轮胎的气放掉,这是为了保证汽车轮胎在沙漠中能够抓地而不打滑的必要措施。但是放气要掌握程度,气放得太多也会影响汽车的爬坡动力。

原来以为楼兰的路就算难了,但司机说,通往小河墓地的路更艰难。领队专门请了另外一名当地向导,乘坐另外一辆越野车与我们汇合,但他的车没多久就坏了,于是他把车锁在离公路不远的胡杨林里,用手机定了位。

下午5:00 多,我们开始穿过沙漠去小河墓地。一路不断重复陷车、拖拉,走到晚上约9:00,实在无法在黑暗中行进了。于是停下,安营扎寨。当地人员带了大小不一的几顶帐篷,有单人帐篷,也有够十多人挤在一起的大帐篷。考虑到沙漠夜间寒冷,还带了羽绒睡袋、照明发电机,真是周到的安排。天黑前大家收集了干枯的胡杨树枝,燃起篝火,围着篝火吃面条。

睡觉时,有人选择单人帐篷,但半夜就冷得受不了了。我选择睡在大帐篷,司机赵师傅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保暖,就是在木炭火烧得很旺时熄灭火焰,将木炭打碎铺平,再盖上一层沙子,最后将大帐篷搭在沙土上。没有任何铺地的毯子之类,我们直接钻入睡袋睡在地上,这样果然很温暖,我甚至在夜里还出汗了。

行程第五天:小河路上宿营点—小河墓地—库尔勒。

简单的早餐后,一行人继续前往小河墓地。一路拖车17 次,于下午 4:00多到达目的地。

实际上小河墓地的主要部分就是一个由木栅栏围住的100 平方米左右的沙地和一些牌子,栅栏和牌子由胡杨木制成。小河美女就在这里出土,附近有船型木棺。模特在此摆出造型照了一些像。一路上来到这里是如此艰难,听说很多车都是几次进不来又返回了。

小河墓地

小河美女

博物馆复原的小河美女雕像

接近下午6:00,我们启程返回。本以为沿着来时的路会容易些,但是一路反复拖车,每次都要花很长的时间。按原定计划,当天晚上我们必须回到库尔勒,因为次日我们的飞机要从库尔勒飞往乌鲁木齐。

为此,汽车只能在黑暗中连夜行走,夜里 1:00 多才走出沙漠,饥肠辘辘的我们在路上吃了一点面条充饥。

行程第六天:库尔勒—乌鲁木齐。

凌晨 4:00 多到达库尔勒,我们在一家酒店开了钟点房,洗澡、换衣。6:45 离开酒店,乘出租车20 分钟来到库尔勒机场。然后乘飞机返回乌鲁木齐。

回首这一路,我草成一首词:

江城子·楼兰访古(步苏轼原韵)

老夫亦发少年狂,驱越野,到若羌。千里征程,西域万重山。寻访当年丝绸路,秋天蓝,胡杨黄。

罗布泊中寻路难,鬓已霜,志益强。小河墓地,凄凉话沧桑。黄沙莽莽路漫漫,遂夙愿,破楼兰。

旅途思考

楼兰至今仅存废墟,楼兰博物馆里的楼兰文物也仅有国家2~3 级文物,最珍贵的楼兰文物到哪里去了?

楼兰遗址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意外发现的。1900 年12 月,他的考察队伍穿越罗布沙漠到了若羌。在对罗布泊旧河床考察某日返回途中,发现仅有的一把铁铲不慎被遗留在现场。向导奥尔德克返回找到铁铲后,在黑风暴中迷了路,进入一个废墟,发现雕刻花纹很精美的木板。第二天,奥尔德克重返探险队,木板的精美令斯文·赫定惊喜万分,决定前去发掘。但由于带的淡水和食物只有3 天的量,所以斯文·赫定决定先行返回,经过充分准备后再度前去。斯文·赫定在1901 年3 月重新来到奥尔德克发现木雕的地方。他发现,那里的屋舍几乎都是木质的,墙壁则用一束束柳枝糊上泥巴构筑而成。斯文·赫定组织了大规模挖掘,探险队在遗址找到了有精细雕刻的木板,以及大量丝织品、牲畜骨头、耳环、陶片、头发、靴子、家具残件、写有汉字和当地文字的纸片、刻有文字的木简等,他们甚至在附近发现一座佛教寺院遗址,挖出一尊高1.15 米的佛像。

斯文·赫定将文物带回瑞典后,德国文物专家李希霍芬、语言学家希姆莱等人研究了文物上的文字,发现文中多处出现一个词“Kroraina”,推断出这座古城就是湮没千年的楼兰。至此,历史上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楼兰重现于世。

斯文·赫定发现楼兰后,外国探险家纷纷“奔赴”楼兰,导致楼兰文物继续大量流失。

20 世纪70—80 年代,中国考古学者对楼兰古城进行了多次考察和发掘,经鉴定,楼兰古城的经纬位置为东经89°55′22″、北纬40°29′55″。并发现历史上显赫一时的楼兰,实际只拥有很小的城垣,高达10 米的佛塔、土垣筑成的“三间房”依然存留。孔雀河谷小河墓地的发掘更获得了珍贵的楼兰美女干尸标本及殉葬的地毯、毡靴、衣服等文物。

据统计,楼兰出土的汉文简纸文书主要有四批,分别是:第一批,1901 年3 月瑞典斯文·赫定发掘,现存瑞典国家民族学博物馆;第二批,1906 年12 月、1914 年2 月英国斯坦因发掘,现存大英博物馆;第三批,1909 年3 月日本橘瑞超发掘,现存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第四批,1980 年4 月中国侯灿发掘,现存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1901 年斯文·赫定发现楼兰前,这座城市就已经湮灭了1 500 多年。关于楼兰湮灭的原因,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由于商旅贸易的变迁,楼兰失去了丝绸之路的枢纽作用。晋代以后,丝绸之路改走北道,现在的吐鲁番、哈密等地取代了楼兰,随着中原撤去驻防和屯田,楼兰终被遗弃。二是认为战争摧毁了楼兰。作为咽喉地段,历史上匈奴、吐蕃、月氏等国都曾统治楼兰。此地多次发生战争。有人推测可能是某次战争后占领者的屠城使当地为数不多的人口非死即逃,楼兰成为空城,湮没于漫漫黄沙。最被认可的是第三种说法,气候变化使楼兰失去生存环境。历史文献中有大量关于东汉以后楼兰一带严重缺水的记载。也有人认为罗布泊的某次洪水摧毁了楼兰古城。

人类活动严重破坏环境的一个最新例证是20 世纪50 年代以后大兴水利导致楼兰的消失,张体先在《楼兰通史》中写道:

随着塔里木河中上游土地开发,需水量逐年增大,致使中上游层层堵坝截水,座座水库不断兴建竣工,从1960 年以来致使水量逐年减少,到1980 年塔里木河与其支流,喀什噶尔河、和田河、阿克苏河、车尔臣河、迪河、孔雀河等已经建立的各类大中小型水库。致使下游来水减少70%以上,1972 年罗布泊干涸,1976 年台特马湖干涸,1980 年塔里木河下田游382 千米全部断流,1995 年塔里木绿色走廊75%的树木枯死。

由于大西海子水库等的修建,曾经烟波浩渺、渔舟点点的罗布泊成为荒漠,原来的湖底成了我们探险行车的大海道。在卫星云图上,干涸的罗布泊酷似一只巨大的左耳,似乎在提醒人类,应该听听大自然的声音。 iYen8QDfbfXd/id3eXU58YGJt7bJLS4htGHK/nvQ7k6CnypLeIHApPznGPELi7x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