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从杭州、长安、敦煌到阳关:西出阳关无故人

我在丝绸之路旅行出发前到杭州,向中国丝绸的发祥地之一致敬。

在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名称之前,不同国度对这一贸易之路也给过种种名称,如“玉石之路”“青金石之路”“瓷器之路”等。为什么“丝绸之路”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大家赞同,认为它很好地概括了这条商路的精髓?再进一步思考一下,为什么是丝绸而不是其他商品?丝绸有什么不可替代性?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来到位于杭州西子湖畔的中国丝绸博物馆。有天堂之誉的杭州是杭嘉湖平原的中心,这一带江南水乡是中国丝绸的起源地之一,也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发祥地之一,中国丝绸博物馆建在这里显然是最恰当的选择。这个博物馆于1992 年2 月正式开馆,经过2015—2016 年的扩建,如今占地面积达4 万多平方米,其基本结构包括序厅、历史文物厅、蚕丝厅、染织厅、现代成就厅等五部分。博物馆外景有小桥流水、桑园,还有根据海宁农村复制的江南蚕乡民居桑庐。

进入序厅,左右两壁分别是丝绸年表和丝绸之路的展示图,“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展览通过历代丝绸文物的展示,讲述中国丝绸走过的五千年历程及其从遥远东方传播至西方的万里之路。展品包括了几千年前的世界最早的丝绸文物、自新石器时代起各朝代与丝绸有关的历史文物,以及出土于丝绸之路沿途的汉唐织物、北方草原的辽金实物、江南地区的宋代服饰、明清时期的官机产品以及近代旗袍和像景织物等。我以前只对绫、罗、绸、缎有初步认识,为此特意请一位讲解员给我耐心地解释了不同织物的区别。中国的织物种类之多令人眼花缭乱,从字典中带有绞丝旁的字之多就可以看出。

(1)绮:特指有美丽纹彩和色彩的丝织品。

(2)绫:原指纯桑蚕丝织品,当然现在也有混合交织品。

(3)罗:指质地轻薄、丝缕纤细的纯蚕丝织物,多用于夏服。

(4)绸:是丝织品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有轻薄、中等、厚实不同类型,用途也不同。

(5)缎:俗称缎子,指利用缎纹织成的各种素色或彩色丝织物,特点是表面平滑光亮。

(6)绢:古代指质地轻薄的蚕丝品。1901 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楼兰发现了以绢为钱的证据。很多文书都写了钱、绢、粮这三种主要货币形式互相兑换的比率;官吏用绢给士兵买粮、马,士兵自己则用绢、粮换得衣服和鞋。

(7)帛:帛是我最感兴趣的品类之一。在出土文物中,帛书和帛画是重要的艺术品,古代特指帛为丝制布条,多为白色,主要用途就是书写和绘画。

蚕丝厅主要展示了蚕的自然属性,是对孩子进行科普教育的最佳场所。从“神奇的变化”“家蚕最爱吃桑叶”“蚕体的奥秘”“蚕茧”“蚕丝”“美丽的吐丝昆虫”“蚕农的家园”“蚕桑利用”等八个方面揭示从蚕到丝的奥秘。

染织厅以丝绸的织造、染色工艺为主线,以系列微型泥塑展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所涵盖的蚕桑、民俗、制丝、印染、刺绣、织造等技艺的丰富内涵。

时装艺术部分则展示了近百年中国服装的演变过程以及当代中国最顶尖的时装艺术。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年来中国在丝绸生产、科研和对外贸易上所取得的成就。

博物馆里甚至还有男女织工每天操作织机,让观众看到纺织品的制作过程。更虔诚的游客还可报名参加“女红传习馆”活动,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编织、印染、刺绣、缝纫等女红技艺。

关于丝绸的起源,中国古代传说黄帝是农耕的始祖,他的妻子嫘祖是养蚕抽丝制作丝绸的发明人。博物馆里有江南水乡祭拜嫘祖盛大节庆的照片,观之令人神往。当然,这只是传说。近年来根据考古的发现,科学家的结论是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了养蚕抽丝制作丝绸的技术。

在参观丝绸博物馆的过程中,我找到了丝绸之路被人们认可的原因:第一,丝绸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为中国所特有,是各国梦寐以求而无法复制的物品;第二,它是如此美丽而珍贵,以致罗马贵妇人把它作为炫耀的奢侈品而使卫道士们痛心疾首,认为它导致了道德堕落;第三,丝绸柔软、轻便、便于包装和运输,所以可以经过长途跋涉到达遥远的国度;第四,在古代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易中,它可以承担交换商品的价值,成为货币的替代,也可以作为帝王和贵族用来赠予贵客的礼物;第五,丝绸能够保存很长的时间,甚至成百上千年而不损坏。我想当时找不到其他任何一种物品能够如丝绸这般“万能”。

我从西安开始丝绸之路的旅行。

据说日本的京都当年是按长安的格局建设的,但今天的西安,古意已经不多。所幸城墙还保留了下来,大雁塔还有唐朝的些许影子,陕西省博物馆有关于丝绸之路的展品、西安西门外新建的大型群雕“丝绸之路起点”强调着长安的地位。

丝绸博物馆的养蚕蜡像

不同种类的丝绸展示

丝绸编织演示

今天从西安到兰州已是坦途,乘坐高铁仅仅需要3 个小时。从兰州专门去看玉门关和阳关的人不多,更多的人会先去看敦煌。

敦煌与张骞关系密切。“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敦煌应该是当地世居民族名称的汉语音译。

我在参观敦煌时,特意请讲解员为我详细介绍了第323 窟的壁画,即《张骞出使西域图》。壁画不算精美,应当经后世重新描绘过。但透过简单的笔触,我们可以看到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故事:汉武帝获得两尊祭天金人,安置在甘泉宫。但他不知道这两尊金人是什么神,于是派张骞去西域的大夏国问清楚。汉武帝骑马率众送张骞西行,张骞历尽艰难险阻到达大夏国,得知甘泉宫里供奉的两尊祭天金人就是佛教的神像。而大夏国的都城蓝氏城,就是如今阿富汗北部的巴尔赫城。这幅壁画当然是从佛教东传的角度来诠释张骞出使西域的,但这确实是最早反映张骞与敦煌关系的作品。

嫘祖是养蚕抽丝的始祖

离开敦煌,车行70 千米就到了著名的阳关;相隔20 千米,就是玉门关。阳关和玉门关一个在南、一个在北,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出敦煌后走向西域必须选择两个关口之一,出去就是茫茫戈壁沙漠,所以汉唐时把此地作为生死离别的伤心之地。

这两座关隘都是西汉时建立的。汉武帝考虑长治久安,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对匈奴仅仅依靠和亲政策,于是对匈奴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元狩二年(前121 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征,沉重打击了匈奴右部。同年,汉朝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和酒泉郡。元鼎六年(前111 年),又增设张掖和敦煌两郡。在此期间,西汉与西域交通的咽喉之地—玉门关和阳关建成。西汉在这里常年屯兵,史称“列四郡、据两关”。

玉门关遗址至今还在。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关城为方形黄胶土夯垒建筑,四周城垣保存完好,可辨认出当时的西北两门。城高10米,上宽3 米、下宽5 米,远观为梯形建筑。有关玉门关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当初关上曾镶嵌一块巨大的玉石以驱邪祈福,二是这座关当时是西域输入玉石的入境之地,后者似乎更合理些。《汉书·西域传》记载:

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

宋代以后,玉门关和阳关被废弃,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附近有一座作为阳关观察哨点的汉代烽燧遗址。1972 年,酒泉地区文物普查工作队勘察古董滩四十道沙梁后,发现了大片版筑遗址,出土了大批文物,考古学家据此认为现在的古董滩就是古代阳关的关城所在地。如今重建的阳关景区更像影视城,不如玉门关还会令人产生思古的幽情。

2014 年6 月22 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玉门关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从敦煌到玉门关和阳关,一天的时间便足以完成。喜欢古迹的人还可以看看附近的汉长城遗址。

令阳关为人们所熟知的最有名的“广告”是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七绝被称为唐人送别诗的绝唱,后被编入乐府,称为《阳关三叠》—用一个基本曲调将原诗按一定的变化反复咏唱三遍。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流行、传唱最多的歌曲。

与此类似,关于玉门关最著名的诗歌应当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如果说王维的诗表达了对友人西去边塞的惆怅,那王之涣的诗句更透出边塞的荒芜和悲凉。

阳关和玉门关遗址

从汉代以来,北方匈奴就是中原的大患。国势强盛时,阳关和玉门关是内地与西域往来的必经之路,西出阳关虽是壮举,毕竟要到偏僻荒芜的地方,所以诗人送别时忧心忡忡。而战乱期间,边关更是卫戍征战之地,只有荒草狼烟,不论自然的寒冷苍凉,还是人世间的孤寂冷漠,哪有一刻春风荡漾?

不只是诗人在这里告别,丝绸之路的商旅从长安来到这里,意味着中原的管辖结束,此去道路崎岖坎坷、前途未卜,凉州的地名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旅人的心情。 wovhKNZI6AsOnr93DlVwBFCp0XGxQ9w7j3O+G5dJ4Y0ZYApm5+B8sqRZYCQ7DeO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