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苏州是吴门医派的发祥地,历史上人文荟萃,名医辈出。从周代至今,有记录的名医千余家,其学术成就独树一帜,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吴门医派。吴中医家以儒医、御医、世医居多,有较深的文字功底和编撰能力,善于著述,善于总结前人经验及个人行医心得。特别是那些知识广博的儒医,他们的天文、地理、博物、哲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丰富,完善了医学理论,有利于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卫生部下达全国中医古籍整理计划,吴医古籍就占全部古籍的十分之一。

苏州是温病学派的发源地,清中叶叶桂《温热论》的问世,更确立了以苏州为中心的温病学派的学术地位,从而形成了“吴中多名医,吴医多著述,温病学说倡自吴医”的三大特点。这是吴医的精华所在,也是“吴中医学甲天下”的由来。吴门医派作为吴地文化中的一枝奇葩,中医药文化优势明显,历史遗存丰富,文化积淀厚实,在中国医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明清两代,吴中名医辈出,著述洋洋,成就了吴中医学的辉煌。其中医名显著者有薛己、倪维德、王安道、缪希雍、吴有性、李中梓、喻昌、张璐、叶桂、薛雪、柯琴、周扬俊、徐大椿、尤怡、王洪绪、陆九芝、曹沧洲等,吴门医派代表性医家大多出自明清两代。

为了传承吴门医家的临床诊疗特色,彰显吴中医学的学术内涵,学以致用,提升当下临证能力,我们选择薛己、吴有性、叶桂、缪希雍等十一位吴门医派代表医家,汇聚当代学者对这些医家的研究成果,编著“吴门医派代表医家研究文集”丛书,分上、下集出版。以下列出这些代表医家的简要生平及学术主张。

丛书上集医家:

薛己 (1487—1559),字新甫,号立斋,明代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名医薛铠子。薛己性敏颖异,读书过目成诵,尤殚精方书,内、外、妇、幼、本草之学,无所不通。精十三科要旨,皆一理。先精疡科,后以内科得名。宗王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说,喜用八味、六味,直补真阴真阳。薛己一生所著颇丰,医著类有:《内科摘要》《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外科心法》《外科经验方》《疠疡机要》《女科撮要》《保婴撮要》《口齿类要》《正体类要》《本草约言》等。校注类著作有: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和《外科精要》、王纶的《明医杂著》、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陈文中的《小儿痘疹方论》、倪维德的《原机启微》、胡元庆的《痈疽神妙灸经》、佚名氏的《保婴金镜录》等。

吴有性 (1582—约1652),字又可,明末清初年间姑苏洞庭东山(今江苏苏州吴中区东山镇)人。吴有性是吴门医派温病学说形成时期的代表医家,所著《温疫论》对瘟疫的病因、证候、传变、诊断及治疗等均有独到的创见,堪称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瘟疫学专著,基本形成了中医学瘟疫辨证论治框架,对后世温病学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喻昌 (1585—约1664),字嘉言,号西昌老人,喻氏卒年又一说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待考。喻氏为江西南昌府新建人,后应吴中友人钱谦益的邀请,悬壶江苏常熟,医名卓著,冠绝一时,与张璐、吴谦齐名,并称清初医学三大家。吴中名医薛雪说他“才宏笔肆”,动辄千言万字,好以文采相尚。“每与接谈,如见刘颍川兄弟,使人神思清发。”阎若璩将喻氏列为十四圣人之一。喻氏主要著作《喻氏医书三种》,乃辑喻昌所著《医门法律》《尚论篇》和《寓意草》而成。主要医学观点:立“三纲鼎立”论、三焦论治温病、秋燥论、大气论等。

张璐 (1617—约1699),字路玉,自号石顽老人,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张璐自幼聪颖好学,博贯儒学,尤究心于医药之书,自《灵枢》《素问》及先哲之书,无不搜览。明末战乱之际,隐居洞庭山中(今江苏苏州洞庭西山)10余年,著书自娱。后50余年,边行医,边著述,有丰富临证经验。张璐一生著述颇多,以博通为主,不局限于一家之学,持论平实,不立新异,较切实用,故流传较广。著有《张氏医通》十六卷、《伤寒缵论》二卷、《伤寒绪论》二卷、《千金方衍义》三十卷、《本经逢原》四卷、《诊宗三昧》一卷等。

叶桂 (1667—1746),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晚号上津老人,以字行,清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叶氏先世自安徽歙县迁吴,居苏城阊门外下塘上津桥畔。家系世医,祖叶时,父叶朝采,皆以医术闻名。叶桂幼受家学熏陶,兼通经史子集,聪明颖绝。年十四父丧,从学于父之门人朱某,闻人善治某证,即往师之,凡更十七师,博采众长。叶氏治病不执成见,立论亦不流俗见。“病之极难摸索者,一经诊视,指示灼然”“察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如见五脏癥结”,当时人以“吴中中兴之大名家”相评。叶氏长于治疗时疫和痧痘,倡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对温病传染途径、致病部位及辨证论治,均有独到之处。叶氏贯彻古今医术,一生诊治不辍,著述甚少,世传之书,均由其门人或后人编辑整理而成。主要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十卷、《叶案存真》二卷、《未刻本叶氏医案》、《医效秘传》三卷、《幼科要略》二卷、《本草经解》四卷、《本草再新》十二卷、《种福堂公选良方》等。

丛书下集医家:

缪希雍 (约1546—1627),字仲醇(一作仲淳),号慕台,别号觉休居士,明常熟人。缪氏幼年体弱多病,年长嗜好方术,笃志医学,本草、医经、经方靡不讨论,技术精进,经验日丰,声名渐著,闻名于世。其友钱谦益曾记载他诊病时的情况说:“余见其理积疴,起沉疚,沉思熟虑,如入禅定。忽然而睡,焕然而兴,掀髯奋袖,处方撮药,指麾顾视,拂拂然在十指间涌出。”缪希雍以医闻名于世40年,著述甚富,流传至今的有《神农本草经疏》三十卷、《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四卷、《炮炙大法》一卷、《本草单方》十九卷、《方药宜忌考》十二卷等。

李中梓 (1588—1655),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居士(一作荩凡居士),明末清初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又有称云间、南汇人者)。李氏早年习儒,为诸生,有文名。后因身体多病而自学医术,博览群书,考证诸家学术思想,受张仲景、张元素、李东垣、薛立斋、张介宾等人影响较大。李氏究心医学50年,治病无不中,常有奇效,与当世名医王肯堂、施笠泽、秦昌遇、喻昌等交善。李氏治学主张博采众家之长而不偏不倚,临证诊治主张求其根本,注重先后二天。生平著作较多,计有《内经知要》二卷、《医宗必读》十卷、《伤寒括要》二卷、《病机沙篆》二卷、《诊家正眼》二卷、《删补颐生微论》四卷、《本草通玄》二卷、《药性解》六卷,以及《李中梓医案》等,影响甚广。李氏门人以吴中医家为大多数,其中以沈朗仲、马元仪、蒋示吉尤为卓越。马元仪门人又有叶桂、尤怡,一则创立温热论治有功,一则阐发仲景《经》旨得力,更使吴中医学得以进一步地发展盛行。

尤怡 (约1650—1749),字在泾(一作在京),号拙吾、北田,晚号饲鹤山人,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尤怡自弱冠即喜医道,博涉群书,自轩岐以迄清代诸书无不搜览,又从学于名医马元仪,尽得其传。徐大椿评价尤怡说:“凡有施治,悉本仲景,辄得奇中。”徐锦誉之为“仲圣功臣”,他的知交柏雪峰赞他为“通儒”,他的族叔尤世辅认为尤怡“不专以医名,其所为诗,必宗老杜,一如其医之圣宗仲景”。尤怡所著医书有《伤寒贯珠集》八卷、《金匮要略心典》八卷、《医学读书记》三卷、《金匮翼》八卷、《静香楼医案》一卷等,均有刊本。

薛雪 (1681—1770),字生白,自号一瓢、扫叶山人、槐云道人、磨剑道人,晚年又自署牧牛老叟,以字行,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家居南园俞家桥。薛雪“少时嗜音韵,键户读书”,妻“以女红佐薪”,居小楼上,卧起其中,“不下者十年”。多年的苦读使薛氏通古博今,以儒自居,既擅诗词,又工八法。薛雪两征鸿博不就,母多病,遂究心医学,博览群书,见出人上,治疗每奏奇效。与叶桂齐名,尤擅长于湿热病诊治,虽自言“不屑以医自见”,但医名日隆,终成一代名医。《清史稿》称其“于医时有独见,断人生死不爽,疗治多异迹”。薛雪著作众多,医学著作主要有《湿热论》一卷、《医经原旨》六卷、《日讲杂记》八则、《薛生白医案》一卷、《扫叶庄医案》四卷,以及《校刊内经知要》二卷等。

徐大椿 (1693—1771),一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清代吴江松陵(今江苏苏州)人。大椿生有异禀,聪强过人,先攻儒学,博通经史,他如星经地志、九宫音律,亦皆精通。徐大椿研究医学完全出于偶然,他在其著作《兰台轨范》中对此有着详尽的记述。大意是因家人连遭病患,相继病卒数人,遂弃儒习医,矢志济民。自《内经》以至元明诸书,朝夕披览,几万余卷,通读一过,胸有实获。徐氏博通医学,难易生死,无不立辨,怪症痼疾,皆获效验,远近求治者无虚日,曾两次被征召进京效力。他的好友、著名的文学家袁枚记其传略言:“每视人疾,穿穴膏肓,能呼肺腑与之作语。其用药也,神施鬼设,斩关夺隘,如周亚夫之军从天而下。诸岐黄家目憆心骇,帖帖折服,而卒莫测其所以然。”徐氏一生著述甚多,医学类计有《难经经解》《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医学源流论》《伤寒论类方》《兰台轨范》《慎疾刍言》《洄溪医案》等,评注陈实功《外科正宗》及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后人辑刊徐氏著作或伪托徐氏之名的著作更多,如《内经要略》《内经诠释》《伤寒约编》《伤寒论类方增注》等。

柯琴 (生卒年不详),字韵伯,号似峰,清代伤寒学家。柯氏原籍浙江慈溪,后迁居虞山(江苏常熟)。柯琴博学多闻,能诗善文,一生潜心研究岐黄之术,平实低调,清贫度日。著医书及整理注释之典籍颇丰,《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二卷、《伤寒附翼》二卷,合称《伤寒来苏集》,为学习和研究《伤寒论》的范本之一。尝谓:“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六经各有伤寒,非伤寒中独有六经。”因而采用六经分篇,以证分类,以类分法,对伤寒及杂症据六经加以分类注释,使辨证论治之法更切实用,且说理明晰,条理清楚,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吴门医派尚有诸多代表医家,如王珪、曹仁伯、王子接等,因当代学者对他们研究不多,无法将研究成果集集出版,深以为憾事。在入选的医家中,也因编著者学识有限、所及文献不全,错漏及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指正。

苏州市中医医院
苏州市吴门医派研究院
欧阳八四
2020年12月 M9RDD08N9cTn/mVh/ffdCzwf5xcdQOAy6PzEJro7GWC77ebK++bDnloMCqEx+gb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