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徐序

苏州是吴门医派的发源地,3 000多年前“泰伯奔吴”创建的勾吴之国,开启了吴地的中医药历史。2 500多年前“阖闾大城”建成后的风雨洗炼,孕育了吴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江南福地。“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道尽了姑苏的雅致。苏州的魅力,既在于她浩瀚江湖、小桥流水的自然风情,更在于其灵动融合、创新致远的人文精神。

作为吴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吴门医派,肇始于元末明初的戴思恭。戴思恭“学纯粹而识臻远”,是他将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的医学思想带到了吴地,又因王仲光、盛寅等将朱氏医学“本土化”,之后吴地王履、薛己、吴有性、倪维德、缪希雍、张璐、叶桂、薛雪、周扬俊、徐大椿等众多医家先后崛起,真正形成了“吴中多名医,吴医多著述”的吴中医学繁荣景象,终成“吴中医学甲天下”之高度。

吴门医派有着丰富的学术内涵,以葛可久、缪希雍等为代表的吴门杂病流派,以张璐、柯琴等为代表的吴门伤寒学派,以叶桂、吴有性等为代表的吴门温病学派,以薛己、王维德等为代表的吴门外科学派,在中医学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熠熠光辉。尤其是温病学说,从王履的“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到吴有性的“戾气致病”,直至叶桂的“卫气营血”辨证,300多年的不断临床实践、理论升华,彰显了吴中医家探索真理、求真创新的务实精神,使温病学说成为中医的经典。时至今日,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重大疫病中,温病学说的理论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国家将振兴传统文化提高到战略层面,文化自信是一种力量,而且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医药的底蕴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仅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还发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等多项政策文件。在2019年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大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继承好、利用好、发展好中医药指明了方向。

在中医药面临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大背景下,苏州市人民政府围绕“吴门医派”在理论、专病、专药、文化上的特色优势,颁布了《苏州市传承发展吴门医派特色实施方案》。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苏州市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2020年苏州市中医药工作要点》,以健康苏州建设为统领,不断深化中医药改革,传承发展吴门医派特色,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特色优势,进一步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质量,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苏州市中医医院是吴门医派传承与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名医辈出,黄一峰、奚凤霖、汪达成、蔡景高、任光荣等先辈作为国家级名中医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遗存,龚正丰、何焕荣等国家名医工作室依旧在为吴门医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呕心沥血,葛惠男、姜宏、许小凤等一批新生代省名中医也正在为吴门医派传承发展辛勤耕耘。多年来,医院始终将传承创新发展吴门医派作为工作的重点,国医大师团队的引进、名医名科计划的推进、吴门医派进修学院的开设、院内师承导师制的建立、传承工作室的建设、中医药博物馆的开放等,守住“中医药发展规律”这个“正”,让岐黄基因薪火相传,在新形势下创吴门医派理论之新、技术之新、方法之新、方药之新。

中医药需要创新,创新是中医药的活力所在,创新的基础是传承。“重视中医药经典医籍研读及挖掘,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不断弘扬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挖掘民间诊疗技术和方药,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给出的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6月2日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的讲话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因此,为更好地弘扬吴门医派,苏州市中医医院、苏州市吴门医派研究院组织专家编写“吴门医派代表医家研究文集”丛书,选取薛己、吴有性、喻昌、张璐、叶桂、缪希雍、李中梓、尤怡、薛雪、徐大椿、柯琴十一位代表性医家,撷取当代学者对他们学术的研究成果,汇集成卷,分上、下集出版,意在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传承吴门医派学术精华,为造福人类健康奉献精彩。

苏州市中医医院
苏州市吴门医派研究院
院长 徐俊华

2020年12月 t1kRGUOwX6Tr4OQ2ixvDhZnagX05HRO3lqh18pvUturHEXAjC0v6OTB+0tBwXWV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