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浅析《内经知要》注经特点

北京中医研究所 季 杰 崔锡章

明代医家李中梓的《内经知要》,作为《内经》的入门书籍,由于内容简要,条理清晰,选录切要,讲解明白,且注经自成特点,适于初习者使用,故流传较广。

一、善用判断句式,旨在言简意赅

要致用,就要求简,文辞太烦,令人不得卒读,既不便于致用,也无助于对原文的理解。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利于言简意赅地表达句意。《内经知要》的注释充分应用了这一优点,其所用判断句数目繁多,8篇中篇幅最小的“治则篇”就有74句之多,且该书判断句句式多样。现择8篇中典型者举例如下。

1.“……者……也”式 这是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内经知要》中该类句式尤多,如:《道生篇》“教下者,教民避害也”,“至者,以修为而至者也”,“淳者,厚也”;阴阳篇“积者,汇萃之称也”,“火者,阳气也”,“阳气者,身中温暖之气也”;《色诊篇》“藩蔽者,屏蔽四旁也”,“次者,居也”,“挟者,附也”等。

2.“……,……也”式 判断句中,“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内经知要》中该类句式亦复不少,如:《脉诊篇》“尺外,尺脉前半部也”,“尺里,尺脉后半部也”,“动,至也”;《藏象篇》“汗,阳津也”,“化,生化也”,“稷,小米也”;《经络篇》“还,复也”,“循,绕也”,“肺系,喉咙也”等。

3.“……者,……”式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这种情况不常见于《内经知要》中,如:《藏象篇》“唇者,脾之荣”,“肌者,脾之合”;《治则篇》“下者,病在下焦”;《病能篇》“愤者,喘急上逆”,“郁者,痞塞不通”等。

4.“……者,……者也”式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本书中很少见。如:《道生篇》“至者,以修为而至者也”;《藏象篇》“精者,食之轻清者也”;《病能篇》“薄厥者,气血之多而盛者也”等。

二、采用“以经释经”,符合《内经》原旨

李氏对医学修养有素,他采用“以经释经”的方法进行注释,力求辞义精确,符合《内经》原旨,主要体现在:

1.以本经自证 《内经》前后文之间常有互相发明之处,抓住这些互相发明的词语进行释义,不仅可以节省笔墨,而且还能揭示前后文之间的关联性,帮助读者从整体上理解文义。《内经知要》所引《素问》《灵枢》文字,有20余处,全有篇名查对。如:《道生篇》引《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经文,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的“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引《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经文,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惟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阴阳篇》引《素问·天元纪大论》中经文,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又如,《藏象篇》引《灵枢·胀论》中经文,释《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另有类似例证散于诸篇,说明《内经知要》的注释客观地反映了《内经》原旨。

2.以他经证本经 李氏对道学修养亦高,尤精于老、庄之学。他参考儒家、道家之经典,对《内经》加以注释评述,以冀本义复显。尤以《道生篇》为典型,如:引皋陶《谟》中经文,注《素问·上古天真论》“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之句;引《文始经》《胎息经》中经文,注《素问·上古天真论》“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之句;引《尚书·纬》《禹禁》《管子》中经文,合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之句;引《荀子》中经文,注“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之句;引《中和集》中经文,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之句。以上诸书均从道家、儒家思想出发,使《内经》之旨曲畅旁通。

三、注释多有发挥,见解独到精辟

李中梓在注释中,敢提出自己的见解,训疑释义,颇有见地,其文词中肯允当,浅显易懂。例如:① 《阴阳篇》,在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的注释中,他指出:“火者,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发育万物;人非此火,不能生养命根。是以物生必本于阳。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则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使得壮火、少火的含义有所发挥,把少火看作是一种正常的具有生气的火,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把壮火看作是一种亢奋的病理之火,能损耗正气,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② 《藏象篇》,在对《灵枢·本输》“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一句的注释中,考订异同,且汇选各家言论,作立论之据。指出:“《难经》及叔和、启玄皆以三焦有名无形,已为误矣。陈无择创言三焦有形如脂膜,更属不经。”认为三焦是有形的且“际上及下,象同六合,而无所不包”。③又如:《病能篇》,注《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时,李氏指出“无奈尚子和、丹溪之说者,辄曰泻实;尚东垣、立斋之说者,辄曰补虚。各成偏执,鲜获圆通”,强调对虚实证“辨之不可不精,治之不可不审也”。这种结合基础和临床加以阐析《内经》的方法,对临床治疗颇有指导意义。

《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内经知要》的注释特点处处体现“知要”之意,注语言简意赅,见解独到精辟。其文笔质朴,文词中肯允当,确实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探讨。

(《医古文知识》,2004年第47期第2卷) /hVvYq2TE8qp8oKI6IaRRzV3FkoIPjsewl5m7VdE4fi5kYcF33eAPBMLXoIM1MD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