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李中梓现存著作及版本考证

云南中医学院 王蓓蓓

李中梓对中医理论研究十分重视,重视经典,强调《内经》、仲景之书的指导性作用,又兼取众家之长,在学术上兼取张仲景、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各家之长,全面而系统地学习各家的学术经验而不偏执。宗张仲景之学,而将仲景辨证论治的临证思维方法用以指导处置所有疾病的诊治;学刘完素、朱丹溪的学术经验,而不偏执于寒凉;承东垣内伤、外感之论,而重视先后天之气的固护与培补等。李氏一生著作甚多,先后共撰20余种,但由于其著作屡经兵灾,散佚过半,至今仅存9种。

一、《删补颐生微论》

该书是李中梓的首部著作,刊刻于明万历四十六年戊午(1618)。项煜在本书的序文中解释了书名的含义,他说:“颐者,养也。”“夫微非幽隐之谓也。既观其所养,复观其自养,二义尽其蕴矣。”书前共列有77种“采辑书目”,有《素问》《灵枢》《脉经》《东垣十书》《丹溪四书》《河间三书》《伤寒六书》《仲景全书》《证治准绳》《儒门事亲》《本草纲目》《养生主论》等诸多明以前的著名著作。后经门人沈颋(字朗仲)修订、后学吴进(字石虹)、儿子李允恒(字寿臣)校阅,改名为《删补颐生微论》,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以《李士材医书二种》本形式刊行于世。本书共四卷,分述三奇(精、气、神)、医家、先天、后天、审象、运气、脏腑、药性、医方、医案等24论。李氏以《内经》为“医学之祖”,故每篇必引述有关篇论作为理论基础。由于李氏壮年学道,晚年参禅,故本书颇多论述养生、气功、按摩、活动调摄法及道家修炼等内容。现存版本有明万历书林叶仰峰刻本、明崇祯十五年(1642)传万堂刻本等数种。

二、《(镌补)雷公炮制药性解》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李中梓撰写了《药性解》,其在自序中写到编撰此书的初衷:“余以少孤,不及操药以进慈父,间为母氏尝之,退而考诸方书,多所不合,斯用痛心,乃于读书之暇,发《本经》《仙经》暨十四家本草、四子等书,靡不悉究,然后辨阴阳之所属,五行之所宜,著《药性解》二卷。”本书收药323味,分金石、果、谷、木、菜、人、禽兽、虫、鱼九部,各药简述性味、归经、功治,又附作者之“按”,注解药性及提示用药特点,简洁明了,此书为作者早年之作。由于当时尚未见《本草纲目》,故多取金元本草予以辨正。后由姑苏钱允治订补,以李中梓二卷之《药性解》为本,增入《雷公炮炙论》135条文于相应条之后,增为六卷,名为《(镌补)雷公炮制药性解》,于明天启二年(1622)刊刻问世。所引书目有《黄帝素问》《神农本经》《蜀本草》《四声本草》《吴氏本草》《食疗本草》《食性本草》《唐本草余》《药对》《本草性事类》《日华子本草》《证类本草》《药性论》《本草衍义》《南海药膳》《太上玄变经》《三洞要录》《东垣药性》《丹溪药性》等36种。该书现存版本有明天启二年(1622)翁氏刻本、清乾隆十一年(1746)古讲堂刻本、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金陵刻本等30余种。

三、《医宗必读》

明崇祯十年(1637),十卷刻印问世。李中梓说道:“尝考古之著医书者,汉有七家,唐九倍之,得六十四,宋益以一百九十有七,兼之近代,无虑充栋。然《金匮玉函》之精,而六气之外不详;《天元玉册》之密,而拘方之词多泥。孝忠乱(钱乙)之撰,完素假异人之传;上谷之书久湮,睢水之法偏峻,况其他乎?俚者不堪入目,肤者无能醒心,约者多所挂漏,繁者不胜浏览。盖余究心三十余年,始知合变,而及门者苦于卓也。曩所著《微论》诸书,未尽玄旨。用是不揣鄙陋,篡述是编。颜曰《必读》,为二三于指南。”此书共10卷,是李氏“究心三十余年”始成。卷一为医论及图说,其中医论14篇,详述医学源流及李氏学术思想,图说论述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卷二为脉诊、色诊。卷三、卷四为《本草徵要》,论述常用药物350余种,分草、木、果、谷等10类。卷五论伤寒。卷六至卷十论内科杂病35种,对病因、病机、症状、治法、方药均详细论述,均先取《内经》,次采各家名论,并参以己见和医案举例。现存版本有明崇祯十年(1637)刻本、清顺治六年(1649)盛德堂刻本、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瀛经堂刻本等60余种。

四、《内经知要》

李中梓认为《内经》乃三坟之一,其内容“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阐发玄微,垂不朽之弘慈,开生民之寿域。第其理道渊深,文辞古雅,非谙熟精思,鲜有得其解者”,认为从事医学者应勤求精究,故在《医宗必读》卷首即设“读《内经》论”,只有“精深儒典,洞彻玄宗,通于性命之故,达于文章之微,广征医籍,博访先知,思维与问学交参,精气与《灵》《素》相遇,将默通有熊氏于灵兰之室,伯高、少俞对扬问难,究极义理”,才能承担关乎病者性命的神圣使命。李氏从《素问》《灵枢》中精选出临床切用的经文,参考杨上善、王冰、滑寿、张介宾等人的注释,作了必要的校勘和大量的注释工作,又在每章之末,以“愚按”标志加上按语,编成《内经知要》二卷。明崇祯十五年(1642)以《李士材医书二种》形式出版,成为初学者入门读本。全书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象、经络、治则、病能等8篇,基本上体现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况。清代薛雪称赞此书说:“惟《内经知要》比余向日所辑《医经原旨》,尤觉近人。以其仅得上下两卷,至简至要,方便时师之不及。用功于鸡声灯影者,亦可以稍有准则于其胸中也。”本书流布甚广,版本繁多,有明末刻本、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扫叶山房刻本等20余种。

五、《伤寒括要》

对于张仲景的《伤寒论》,李氏参考历代注家,于清顺治二年(1645)撰成《伤寒授珠》十卷。后此书毁于兵火,自嫌其烦,“遂以授珠删繁去复,简邃选玄,仅得十之二……颜曰‘括要’,谓括义详而征词简也。”于清顺治六年(1649)编成《伤寒括要》二卷。李氏撰写此书的宗旨是“仲景《伤寒论》暨《金匮要略》,诚为千古医宗,但文辞简古,义味深玄,非熟读深思,未易明了,不揣肤俚,将以注疏,畅其言外之旨,开其晦蚀之光”。《伤寒括要》为讨论外感病之书,卷上为伤寒总论、各经证治总论、各症总论,扼要阐析了伤寒六经病诸种证候及伤寒诊法;卷下除介绍伤寒部分杂病、风温、湿温、温疟、妇人伤寒等内容外,重点列述六经诸篇方论及霍乱方、杂方。该书现存版本有清顺治六年(1649)刻本、清嘉庆朱陶性活字本等数种。

六、《诊家正眼》

脉学专著,共二卷,撰于崇祯十五年(1642),是李氏以《内经》《难经》为主,兼采各家之论,以按语或注释形式阐述脉学基本理论及临床应用的著作。其内容包括脉象机制,切脉部位、时间和方法,切脉注意事项,正常脉象,病理脉象以及妇人、小儿脉法等,并以四言歌诀的形式重点论述了28种脉的体象、主病、兼脉、疑似脉如何鉴别等,且均附按语。李氏提出不能过度依赖脉诊,“不问其症之所由起,先与切脉,未免模糊揣度,必不能切中病情者矣”。应望、闻、问、切四者互为参考,并简述望、闻、问三诊。最后附脉法总论,以表里阴阳、气血虚实为纲进行归纳。该书现存版本有清顺治十七年(1660)二雅堂刻本、清扫叶山房石印本等10余种。

七、《本草通玄》

药学著作,全书共二卷,多抄辑前人本草,将药物分草、谷、木、采、果、寓木、苞木、虫、鳞、介、禽、兽、人、金石14部,共收药物341种,说明药物的性味、归经、功用、主治、配伍、炮制、煎服法、注意事项、禁忌、辨别药物真伪等,还重点叙述了每种药物的临床应用。李氏还在文中指出了有些医家用药的错误。附食物性鉴赋四首,分析寒凉、温热、平性的食物功用和禁忌,并介绍部分有毒动植物药,以及解毒药物和方法。末附“用药机要”,指出用药要分辨寒热虚实,要因时、因地、因人、因病制宜;指出用药的君臣佐使、配伍、禁忌、七方、十剂、治则、药物气味厚薄和升降浮沉与脏腑的关系,以及药物的炮制、煎服法、剂型等。现存版本有清康熙十七年(1678)吴三桂云南刻本、清善成堂刻本等数种。

八、《病机沙篆》

内科著作,全书共二卷,分别论述中风、虚劳、噎膈、头痛、狂症等50种内科杂病,每证摘录历代医书,名家名论。结合临床,参以己见,予以阐释发挥。对每种病症的病因、病机、病状、分类、鉴别、治则、治法、急救、预防等均予详论。李氏重视脾肾的学术思想亦充分体现在辨证论治中。现存版本有清康熙十五年(1676)刻本、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等数种。

以上《诊家正眼》三卷、《本草通玄》二卷、《病机沙篆》二卷,经李氏门人尤乘校订,合刊为《士材三书》,于清康熙六年丁未(1667)刊刻行世,末附尤氏辑录的《寿世青编》。现存版本有清康熙六年(1667)刻本、清雍正六年(1728)刻本、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丞德堂刻本等30余种。

九、《里中医案》

一卷,为记载李氏医案的著作,内容皆“摘其朱紫易淆者,聊录一二,以传后世”,由李氏旧交于盘公据李中梓家藏医案抄录,复经其四世孙于升庵将凋落不堪的抄本续全,现存清抄本。

除了上述《医宗必读》《内经知要》《伤寒括要》《删补颐生微论》以及《本草通玄》《诊家正眼》《病机沙篆》《(镌补)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医案》这9种医书外,据文献记载,李氏尚著有《医学传心》《外科微论》《外科点化》《医统》《脉鉴》《铜人穴经》《运气考》《内外景图说》《居士传灯录》《道火录》等,但均已亡佚。李氏的这些著作都平易好懂,有裨于初学,故成为后世一般医师带徒或自学中医的教材,流传很广。其中《内经知要》《医宗必读》较集中地反映了李氏的学术思想,在医学普及方面亦有较大贡献。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第32卷第7期) poyZdH47bscOzRF1Qey4aDIoMQSng5Iy0SlCn2UdILCCkg9x3qGLjIXgAcf0zjf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