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徐灵胎世系及相关问题考证

江苏省吴江市文化局 吴国良

“吴江地钟县区之秀,大雅之才,前后相望……下逮明清,人文尤富……盖极一时之盛矣。”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即为其中的杰出代表,其生平事迹屡有文章予以介绍、评述。笔者不揣浅陋,拟以所见《吴江徐氏家谱》(残本)和徐氏家族墓志铭等有关资料,对徐灵胎的世系及相关问题试作梳理、考证,以期对研究徐灵胎的工作有所裨益,错误之处,尚祈指正。

一、徐氏世系及传略

徐氏祖籍江西,随宋南渡居浙江魏塘(今嘉善)。明正统年间,徐富自魏塘迁吴江南麻村(今属吴江盛泽镇南麻社区),其三子徐硕奉父命再徙西濛港(今属吴江北厍镇),遂世居吴江。三传至朝恩、朝惠,其中二房朝惠生子四,长子履升、三子履陟、幼子履端均不娶,仅次子履仁一脉相传。

履仁(1565—1623),灵胎高祖。字熙宇,邑庠生,于农田水利尤为熟悉。明万历中,吴江知县霍维华编定《履亩清册》,履仁左右其事,钩稽核算。举乡饮介宾,质朴俭约,品行为时推重。辛勤农耕,治家有方,拓产累田至数十顷,但依然寒素布衣,饭粝泊如。晚年筑“稻香楼”,每每登临吟咏,著有《稻香楼集》若干卷。明天启三年(1623)九月初七卒,年59。配潘氏(1566—1629)。生四子一女。

韫奇(1599—1667),灵胎曾祖。原名允美,字季华,诸生。年18即助其父勘田核算。喜购书,积书至数千卷,博学多闻,尤邃医理。家建“南州草堂”,居常唯手抄书史,莳花种竹自娱。著有《徐氏日抄》、《事物原始》、《吴郡志略》、《闻窗异》、《适志集》(一名《西濛吟稿》)、《文体正伪》、《纬武集》、《创始备览》、《医略》,诸坊凡百余卷藏于家。清康熙六年(1667)五月二十四日卒,享年六十九。配王氏(1601—1656);副室韩氏(1615—1673),釚生母。生四子一女。

釚(1636—1709),灵胎祖父。字电发,号虹亭,一号拙庵,晚号松风老人,又号枫江渔父、菊庄老人等。早具夙慧,弱冠即以诗名,尤工词。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纂修《明史》。任馆职四载,因不能事权贵,以病告归。几年后病愈转调外官,不赴选,遂脱朝衫归里,居吴江县城毓瑞堂。与同邑潘来、嘉兴朱彝尊、苏州尤侗为莫逆交。癸未岁(1703),康熙南巡,两次钦赐御书,诏复原官。釚因老病不就职,杜门却轨,唯以著书为事。刊《青门集》,著《词苑丛谈》十二卷,《南州草堂集》三十卷续集四卷,《菊庄词》二卷,《续本事诗》十二卷。其《菊庄词》最见重于时,朝鲜贡使仇元吉尝以金饼易之。兼善绘事,兴酣落墨,山水笔致风秀,画神趣如生,咸臻能品。康熙四十八年(1709)十二月二十一日卒,年74。配吴氏(1631—1683),养浩生母;副室吴氏。生四子三女。

养浩,生卒年不详,灵胎之父。字直方,号莼江。精水利,曾聘修《吴中水利志》。试授州同知不就,老于家。清康熙六十年(1721)与其父徐釚同葬于吴江二十七都壁字圩。配丁氏,副室顾氏。生子五,长子大椿;次子如桐,字含醇;三子如彬、四子景松、五子景柏均早殇。

灵胎(1693—1771),名大椿,更名大业,晚号洄溪道人、洄溪老人,灵胎则是他的字。性通敏,知时务,年少时,已落落有奇志。年20,县庠入泮。因家人连遭病卒,遂弃举子业而习医,矢志济民。先以家藏医书朝夕披览,久而通其大义,继之究源达流,自《内经》至元、明诸书,广求博录,胸有实获,并通过临证,辨证施治,终成一代名医。著有《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学源流论》《伤寒类方》《兰台轨范》《医贯砭》《慎疾刍言》医书七种,另有医学评注两种和《洄溪医案》一种,以及未刊稿《管见集》四册。灵胎又工文辞,通晓音律、水利之学。吴江修治河道,多陈“开河事宜”,当事从其议,往往事半而功倍,著有《水利策稿》;与邑人沈彤共辑《吴江县志》《震泽县志》,其界域、形胜、山水、塘路、桥梁、治水、修塘、声歌等类皆为灵胎分修,所著《乐府传声》论述唱曲字音的四声阴阳和抑扬顿挫等规律,是有关唱曲的重要参考资料。而其所创《洄溪道情》警动恺切,颇为生动。又著《道德经注释》二卷、《阴符经注释》一卷,采入《四库全书》。此外,尚有《述恩纪略》《洄溪经义》《画眉泉杂咏》《待问篇》等著述存世。灵胎以医名上述九阍,曾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和三十六年(1771)两次奉旨进京诊治。晚年居吴县越来溪(今名越溪)之吴山画眉泉,为静养之地,以终余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农历十二月初四卒,享年79岁。配周氏;继室殷氏;副室沈氏,爔生母。生子三。

爔(1732—1807),灵胎次子,字鼎和,号榆村,又号镜缘,后改种缘。少受医学于乃父,“亲承指授,究力研深,久之尽得其父传,寓之于医”。又工诗词,精音律。随侍其父灵胎奉召进京,父殁,护榇归里。以太学生候选布政司理问,乾隆三十七年(1772)例授儒林郎。晚年亦居吴山之画眉泉,过着“窗临青嶂留寒月,路绕丹崖入乱云;山野不知名利事,笑人车马自纷纭”的生活。嘉庆十二年(1807)七月二十九日卒,次年葬于长洲县(今江苏吴江)九都丽宇圩。作有杂剧18种,合称《写心杂剧》,另有传奇《镜光缘》二卷、《蝶梦龛词曲》四卷、《双环记填词》二卷、《梦生草堂诗文集》四卷、《道情》一卷,以及医学著作《禅医问答》一卷。配钱蕙,字凝香,吴江人。工诗,先于徐爔卒,著有《兰余小草》。生四子四女。

二、有关问题的考证

关于徐灵胎的名号。《吴江徐氏家谱》(残本)卷一“世经人纬图”灵胎条下注:“原名大椿,庠名大业,字灵胎,号洄溪,乾隆十六年(1751)钦召称字,遂以字名。”徐灵胎《自述纪略》:“年二十,从学于周意庭先生,是岁县庠入泮。始,先祖名余曰大椿,字灵胎,至是更名大业,后以钦召称字,遂以字名。”两处均说得明明白白,似已不成问题。然也有一些志书、辞典均写“徐灵胎原名大业”,如光绪《吴江县续志》《中国人名辞典》《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等,以致某些文章也就此以讹传讹,甚或说成“原名大业,更名大椿”,今后应予更正为是。事实上,徐灵胎虽在20岁时游庠入泮,更名大业,但在他的著作和为他人著作评注或作序中,从不用大业之名,而分别署徐大椿、徐灵胎,以及晚号洄溪道人、洄溪老人、洄溪主人等,就连晚年所居画眉泉摩崖石刻中的两处徐灵胎题刻亦不例外。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的问题:显然与徐灵胎薄时文、弃科举、不慕功名利禄的思想有关。

关于徐灵胎的生卒年,各书所载不尽相同。清袁枚《徐灵胎先生传》中称,徐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被召入都,“之后二十年……再召入都,先生已七十九岁……至都三日而卒”,卒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辞海》《苏州史话》和多种学术论著都记载为生于1693年,卒于1772年;《中国戏曲曲艺词典》则是生年不详,卒于1788年。笔者考于1982年发现的《皇清敕赠儒林郎徐徵君墓志铭》(即徐灵胎墓志铭,现藏吴江文物陈列室)记载:“(乾隆)三十六年冬,再召,卒于京师,年七十九。”又据徐爔《兰台轨范·跋》记:“先府君……至十月廿五日,奉旨复召入都……腊月初一日抵都,精力复衰,越三日……至夜谈笑而逝。”这两处记载的卒年说得都很明白,那就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十二月初四。按享年79岁推算,生年当为康熙三十二年(1693),这和徐灵胎晚作《自述纪略》中“康熙三十二年五月十五日,余生于下塘毓瑞堂”的记载完全一致。因此其生卒年当以墓志为是。当然,徐灵胎的卒年月份中有一个农历与阳历换算的问题。“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初四”系指农历,以阳历计是1772年1月8日。但灵胎享年79岁,根据我国民间习俗,当为虚岁。如以1772年推至其生年1693年,就变成徐灵胎享年80岁了,这显然与事实不符。

关于徐灵胎的葬地,向有两说。徐爔在《兰台轨范·跋》中载:“明春(按:乾隆三十七年,1772)扶榇旋里,葬越来溪之牒字圩新阡。”而光绪《吴江县续志》卷三十九“墓域”也明确记载:“处士徐灵胎墓在二十七都副八图大競字圩。”越来溪即今吴江越溪,二十七都大競字圩在今吴江八坼凌益村田心里。那么,墓葬究竟在何地?长期以来,始终是个疑团。直至前述徐灵胎墓志铭的发现,墓址之谜才涣然冰释。志文说:“将以卒之明年□月□日葬于吴县越来溪黄字圩之阡,以两赠安人合焉,并营沈安人生圹于其左。”在墓志盖上,除了“皇清敕赠儒林郎徐徵君墓志铭”13个篆书大字之外,于左下方尚刻有两行楷书小记:“乾隆五十七年三月十五日申时,迁于吴江县大競下圩二百三十八丘内。子山午向,癸丁分金。沈太安人合葬于右。”据此可知,徐灵胎是二次葬,先葬于吴江越溪,事隔20年再迁葬于吴江八坼。因此墓地两说均未错。另外,根据《吴江徐氏家谱》卷八“墓域·洄溪公大競圩墓”条关于“洄溪公主穴,周安人附左,殷安人附右,沈安人附右”的记载,我们还可以了解到灵胎之原配、继室亦随夫迁葬,徐爔生母沈氏当时已去世,亦并葬于一墓(表1、表2)。

表1 吴江徐氏世系表(一)

表1 吴江徐氏世系表(二)

上述已证灵胎墓地之两说,那么,灵胎墓为何迁葬?又为何迁葬至八坼今址?对于前者,原因很简单,因“葬后连年欠利”,故于“己酉春重复觅地,越三载始得是地”。对于第二个问题,则必须联系灵胎几位至亲的墓地来解答。曾祖韫奇自西濛港迁居本邑二十五都大光圩,卒后葬大光圩之邻圩小光圩。这里的二十五都系依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吴江知县霍维华《履亩清册》制。清康熙五年(1666)知县刘定国编定《鱼鳞清册》后,大光圩、小光圩改属二十七都。两圩今在吴江同里大光村,与八坼益郎村(1981年自凌益村分出)仅隔一条北大港。祖父釚由大光圩再迁吴江县城松陵镇,卒后葬二十七都壁字圩,灵胎父养浩附葬于左。灵胎之弟如彬、景松、景柏早殇,均葬二十七都小光圩。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灵胎墓之所以迁至今址,是因为归葬祖地吴江二十七都而已。徐灵胎墓原墓基六亩,建有四柱三间石牌坊一座,额“名世鸿儒”,为兵部尚书彭启丰所题;墓联二副,其一为灵胎易箦时自撰:“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士坟。”另一墓联是:“魄返九原,满腹经纶埋地下;书传四海,万年利济在人间。”灵胎墓在1958年前和“文革”中曾遭破坏,1984年江苏省文化厅拨款重修,恢复原貌。现为吴江文物保护单位,并内定为第四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这足可告慰一代名医的在天之灵了。

(《中华医史杂志》,1995年第25卷第3期) KaXoRUFQVM9r0t7OpuE/4DCrQYdFJerT8EGNpg+8ujwqvKXVTj7QTVDPyyh/q/z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