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薛雪湿热病辨治中的常变思维

中国中医科学院 郑 齐

薛雪是清代温病学派的代表性医家,《湿热论》为其主要代表著作。该书对外感湿热证(症)辨治规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为湿热类温病诊疗理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具体描述湿热病病机演变时,薛氏是以正局、变局作为纲领的。正局是湿热病病机变化之常,变局是病机变化之变。有了病机变化的常与变,也就有了辨治方法的常与变,常变思维贯穿于薛雪湿热病辨治的全过程。

一、三焦辨治为常

薛氏认为“湿热之邪,不自表而入,故无表里可分,而未尝无三焦可辨”,“湿多热少,则蒙上流下,当三焦分治”,三焦辨治是湿热病辨治之常法。湿蒙上焦,需分虚实。若属湿热病初起,浊邪蒙闭上焦,此为实,薛氏以涌泄之法,循《内经》“因其高者,引而越之”之旨,涌泄祛邪,邪从吐散。若病后,余邪蒙闭上焦,此为虚,当用轻清之品,宣阳除湿。湿伏中焦亦有轻重之别:轻者治用藿香、佩兰、白豆蔻、石菖蒲以芳化,郁金、厚朴、六一散等以疏利,伏湿得解;若湿邪极盛于肠胃之证,重用辛开之厚朴、半夏、干菖蒲、草果等,使气机得行,湿邪得化。湿热下流,滞于膀胱,用滑石、猪苓、茯苓、泽泻、萆薢、通草等渗利清热是常法;而加杏仁、桔梗以开上,源清则流洁,则是变法。

二、卫气营血辨治为变

尽管薛氏没有具体阐述湿热病卫气营血次第传变规律,但是全论的字里行间却可见“卫”“气”“营”“血”等字样。薛雪认为“有湿无热,只能蒙闭清阳,或阻于上,或阻于中,或阻于下”,依三焦累及。而“湿热一合,则身中少火悉化为壮火”,此时热偏重,应从卫气营血的角度来考虑其辨治。

1.卫分阶段 同为在表之邪,薛氏以阴湿、阳湿分别之。阴湿为湿伤肤表,热象未显,治疗取藿香、香薷、薄荷、牛蒡子等芳香宣透,加苍术、羌活以祛湿。阳湿为湿热伤犯肌肉关节,热象已显之证,由于病位深入、病性化热,治疗上以滑石、豆卷、苓皮、通草等清利之品替代辛温之苍术、羌活、藿香等。

2.气分阶段 有邪热结实于胸膈与阳明之不同。虽同有神昏、抽搐之证,前者用凉膈散加减,釜底抽薪,利在速战,后者多伴津伤,多生津泄热,增水行舟。

3.营分阶段 有热灼心包之神昏谵语,有营液大耗、肝风内动之发痉、头痛不止,还有气热未尽、气营两燔之斑疹、神昏、痉厥等变化。三者均用犀角、羚羊角、生地、玄参等养阴凉营,但热入心包要辅以至宝丹、石菖蒲清心开窍;液耗风动佐用钩藤、蔓荆子息风止痉;气营两燔则要在凉营同时以银花露、方诸水、金汁清泄气热。

4.血分阶段 有热入血室之证,有湿热深入血分、走窜欲泄之险证,还有湿热内陷厥阴血分之腹痛圊血。前两者治疗上同以犀角、紫草、茜根凉血散血,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只是剂量大小有异。湿热内陷厥阴血分则仿白头翁汤治法,凉血清热止血。

相对于三焦辨治,卫气营血辨证是一条变法。但是在每个阶段,亦是有常有变,法度灵活而不失规矩。

三、三焦辨治中的常中之变

前文探讨了三焦辨治之常法,薛氏还以大量的笔墨讨论湿热病在三焦的每个阶段病机之变局,由此产生了常法中的变法。由于内容较多,故单独讨论。

病在上焦,除了顺传中焦之外,还可以有以下几种变化:一是湿热由表侵入经络脉隧中而致痉,治疗用滑石利湿,黄连清热,秦艽、灵仙、丝瓜藤、海风藤、地龙等宣通经络,开噤止急;二是湿热阻遏膜原,寒热如疟,治仿吴又可达原饮之法;三是湿热病邪直接阻于中上二焦,急重用槟榔、鲜菖蒲、六一散加皂角、地浆水疏化湿热,湿去则热清。

病在中焦,大体上有热化、寒化两途。热化的情况有3种:一是湿热悉化壮火,胃液受劫,胆火上冲。二是素有痰饮,湿热内留,木火上逆。二者同为阳明、少阳同病,前者清阳明之热兼散少阳之邪,后者则涤饮与降逆同施,薛雪自谓两条“同而治异”。三是胃热移肺,肺不受邪,还归于胃之呕恶不止。仍是以呕吐之治与前2条对举,此是降湿热、通肺胃,选用著名的苏叶黄连汤。太阴虚寒则为寒化的情况,轻者用甘淡平和之品调养脾胃、升清降浊,重者用理中之法,匡扶中气。

病在下焦,主要有伤阴、伤阳之变。“热邪直犯少阴之阴”,治仿猪肤汤凉润;“湿中少阴之阳”,当用人参、白术、附子、茯苓、益智扶阳祛湿。若病邪深入下焦日久,阴阳两困,气钝血凝,邪不得外泄,见口不渴、声不出、与饮食亦不却、默默不语、神识昏迷等症,须仿吴氏三甲散破瘀通络为治。

以上对薛氏《湿热论》条文进行了初步分类讨论,从中勾勒其湿热病辨治过程中的常变思维。辨证论治的学习不仅在于知常,更重在达变。所以薛氏对病机之变尤为重视,在讨论变证中他注重类证鉴别,甚至举出不是湿热病但有相近表现的病证予以鉴别。整个35条原文看似杂乱,排列不甚规整,但正是这种“杂乱”才可能更接近于临床瞬息万变的实际情况,才可能更深刻展示辨证论治的实际应用。诚然,对医家学术思想的研究总有见仁见智之处,这也只是笔者一种粗浅的解读,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斧正。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第14卷第4期) SA83tsp6zwDRCefRhLFrZ0KjXVuTC3lUY72cZh6IBX21inlPEHL/BrhcSs8j9hI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