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薛雪医案探究其学术思想形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曲永龙 郭玉红 刘清泉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 王晓鹏

自古以来,中医的学习需要师徒之间系统而严格的传承,加之医者自身勤勉学习,多加临证,方可成为一方名医。阅读前贤医案是医者修习提高医术的重要方式,通过研读薛雪医案,探索薛雪学医成才的要素,对于中医学者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薛雪医案目前主要收录于《扫叶庄医案》《三家医案合刻》。《扫叶庄医案》全书共四卷,共记载薛雪临床医案500余则,医案以内科杂病、时行温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儿科等。医案书写多简明扼要,其中医案用药多10味以内,对于案中治法、辨治思路多夹叙夹议论述于医案中,使医者易于把握其中精髓。《三家医案合刻》共记载薛雪医案74则,涵盖内、外、妇、儿、伤寒、温病各科,每案叙述病情为先,处以方药总结为后。该书重于议病,对病机的辨析透彻详实。鲁兆麟等将此二书合成《薛雪医案》。本文以《薛雪医案》为主,并参考相关文献,探索薛雪学医成才之道。

一、宿习儒业,基础深厚

薛雪早年曾研习诗文,拜于当时名家叶燮之门,与诗坛名家沈德潜等相交甚密。薛雪早年并未接触医学,只因母病才自学中医。系统而扎实的文章考据功底,当为自学中医的重要基础。薛雪早年的儒学生涯为其奠定了深厚的古文基础。《三家医案合刻》行文之法对仗工整、骈散结合、文辞优美,如“暑热实邪,病经十二日,诸法俱备,何必问途于蹇足,既承触暑相招,勉尔挥汗撰方”,薛雪自谦医术不足,但勉力为患者处方,文辞优美,体现了薛雪的儒医情怀。

其次,薛雪少年时学书画,擅长丹青之术,中医之学习讲求象思维,与此异曲同工,这种经历对其处方用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其在《三家医案合刻》中对于滋营养液膏方解的论述:“滋营养液膏贞、莲二味,法二至以暗转阴阳,佐以桑、麻调风气应候,播植生机,助以杞菊为升降之春秋,亦承流以宣化。归芍辛酸,一通一泄,使无壅滞之情。地黄、蒺藜,一填一养,不致肌虚之困,穞豆皮滋水息肝,南烛培元益气,茯神、玉竹为营卫报使,橘红、甘草为舌喉真司,阿胶济水造成,激浊扬清之凛冽,蜂蜜百花酿就和风润雨之仁慈。”薛雪用文字将药物运用思路跃然纸上,令人印象深刻。在《三家医案合刻》共74则医案的行文中,薛雪用词典雅准确、对仗工整、骈散结合,非深于儒业者难以为之。

二、精研易学,援易入医

薛雪精通《易经》之学。《易经》作为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参天合地,无所不包。明代赵献可、张景岳更是极为重视《易》学对于中医的影响。张景岳在《医易义》中言:“予故曰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然则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设能兼而有之,则易之变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是以清代名医如徐灵胎、叶天士、黄元御等人对于《周易》都曾有精深的研究。薛雪也深谙此道,曾著《周易粹义》一书,可见一斑。在《薛雪医案》中共有14则医案明显使用八卦、干支、爻象等易学术语辨析疾病。如《三家医案合刻》中,薛雪直接以卦爻论病:“横则为坎,竖则为水,中间一点真阳,水亏则露,为龙火,震下之阳,与之同源,升为雷火,所以雷为木属,皆阴中之火也。”薛雪用周易的坎卦、震卦来论述真阳和龙雷之火的异同,更加鲜活直观。薛雪在分析地域对于疾病的影响时,曾提到“蜀在坤矣”“偏在中华之巽上”,运用卦象来分析地域气候、物候对于疾病的影响,体现了《周易》对于薛雪医学的深刻影响。

三、参合道家,修习丹道

薛雪好读老庄之书,参合道家构成了他医学独特的一面。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其学术思想中的重柔、赠人以言的思想对薛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薛雪医案》中共有10则医案显示出薛雪与道家学者的交流以及对于道家修行的认知,兹举几例以证明。如《三家医案合刻》中:“此证原属胃乏冲和之气而起,要之,冲和之气即太和元气,位天地,育万物,无非此气……吾闻君子赠人以言,爱人以德,故琐屑及此。”此段论述中薛雪认同道家的世界观,并且借用了老子在孔子离别时赠言的典故,体现了薛雪的亲和万物的道学思想。又如后文:“苟非致太和之气,以消乖戾,必至阴失潜藏,阳无所倚,履霜坚冰至,岂不闻未雨而绸缪乎。老子云:齿刚则折,殆其是也。”由此可见老子的重柔思想对于薛雪的医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薛雪极为重视丹道之法在治疗中的作用。如“今将投味厚入阴者乎,抑投味薄清阳者乎?窃恐山川草木,皆不足以还返金品,莫妙夫大药金丹,周天火候耳。”此外薛雪也擅长吐纳导引之术,年近八旬而鹤发童颜,步履平稳,大概得益于此。可见薛雪既是道家养生学的学习者,又是实践者、得益者,道家学说对于薛雪的医学成就具有重要作用。

四、深契内难,临证遵从

《内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为历代医家推崇,薛雪在临床中十分重视《内经》中四时升降沉浮以及五运六气在临床中的应用。在《薛雪医案》中共有13则医案较为明显地引用或者化用《内经》的言论,体现了薛雪对于《内经》的深刻认识和运用。如《扫叶庄医案》:“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乃他处累及,非治肺矣。”此案薛雪化用《素问·咳论》之语对病情进行分析,可见薛雪对于《内经》运用之熟练。“当夏四月,阳气大升,体中阴弱失守,每有吐衄神烦。已交夏至,阴欲来复。”此案中薛雪则根据《内经》中时令对于人体气血升降的影响与病情并论,注重自然对于人体疾病的影响。“丁巳风木司天,春木气震,胃土受侮,嗳气呕食。”这则医案则是薛雪结合五运六气学说分析病情,同叶氏一样重视气运对于病情的作用。类似医案在薛雪的医案中随处可见。薛雪善用《内经》之理而灵活取法,循法守度,化之冥冥,在晚年参与了《内经知要》的刊刻,并且对此书进行精当的批注。薛雪对于《难经》也有深刻研究,在医案中共提及《难经》3处,兹举一例:“少腹有形隆起如阜,上至心下则厥逆,来疾去驶,虽大力人拒之不能却……群医不能治。余思此证载在《难经》,特未曾缕析示人耳。且云:此物伏在脐旁上下则少楚,伏入脐中则少安。可见脐旁两穴,亦与此条相合。且弗揭明其义,一任群公思而得之可也。”此案是一例疑难杂症,群医难以识别,薛雪谙熟《难经》引经据典直指病源。这则医案体现了薛雪熟读《难经》,临证自有源头活水,值得学习。

五、取法仲景,灵活变通

《伤寒杂病论》作为中医界普遍推崇的一部著作,凡是欲成为名医者无不从此而入,薛雪也不例外。在《薛雪医案》中直接使用仲景方剂或化裁的医案高达55则,其中复脉汤、桂枝汤、黄芪建中汤、大小半夏汤等方剂在医案中多次使用,至于间接化用的医案则难以尽述。如:“右脉虚大,色夺形瘦,肌燥疮痍,咳嗽经年,曾经失血。是津亏气馁,由精劳内损。但理胃阴,不必治咳,《金匮》麦门冬汤去半夏。”本案中患者“右脉虚大”是肺脾肾三阴虚损,阴之所生必从中焦脾胃中来,因此薛雪用麦门冬汤,考虑到半夏伤阴之弊,故去之。一味药物的变化便使得原方切合病机,符合病情。又如:“服麻桂汤药,失血呛咳不已。过辛温耗散动络,姑以甘柔药缓之炙黑甘草汤。”此例是患者前方用药不当,辛散动络失血,薛雪直接用炙甘草汤甘缓复阴,用黑甘草一味制炭止血,无需多用方药。又如:“面黄肌瘦,脉虚数,形寒食少,乃劳倦致伤……不可为外感有余,议用小建中汤。”本案证候病机属于小建中汤的正规用法,薛雪直接使用原方,无事更张。又如:“咳喘频发,脉细畏寒,乃下不纳。苓桂五味甘草汤中加入紫壳胡桃肉。”此案属于冲气上逆,元海不纳,薛雪变用苓桂五味甘草汤治其冲气,又妙加胡桃肉一味补肾纳气,画龙点睛,可谓善用仲景方而能变化。从以上数案观之,薛雪对于仲景之方运用精熟,灵活变通。

六、融合金元,近取明清

薛雪深研金元四大家之学问,在其医案中直接使用金元四大家方剂或者引用其论述的共有17则,其中以李东垣和刘河间较多。如法朱丹溪之案例:“前用丹溪补阴丸,午后头痛已止,精血有形,易亏难复,仍以咸补阴法。”此例患者阴血素亏,薛雪直接用丹溪大补阴丸补其阴血,症状好转,后又考虑到精血有形难复,遂守法守方调治。可见前人已有成法者,薛雪直用成法,甚为稳健。又如:“李东垣,冬至藏阳,肾主受纳,今质疲阴亏偏热,夜深久坐……阳不入阴,浮越及耳鼻上窍。先用东垣滋肾丸盐汤送下。”此例患者素体阴亏导致冬季阳藏之令无阴以藏阳,薛雪直接用李东垣滋肾丸滋阴清火,不寻别法。又如法刘河间案:“据说舌络牵掣,喑不出声,足不堪行动,与河间肝肾气厥同例。”此例中患者患有喑痱之证,薛雪仿用刘河间的地黄饮子同补肝肾祛病。此例患者阴虚至极,未可直投热药,薛雪引用张子和之言“汤中煮桂,火里烧姜,岂不读耶”?由此可见,吸取金元四大家学术精华亦是薛雪成才的一大助力。

明清时名家辈出,而且大多著述丰富,留下了宝贵的学验,薛雪对此大加研读化为己用。明代医家以张景岳、王肯堂、薛己为代表,薛雪医案中常引用其语即是见证。如师法王金坛云:“偏枯之病未有不因真气不用,旨哉斯言!治法专培气分,补而宣通,可望其效。”又如师法薛己云:“寐则呛咳,阳气不能收入阳跷,痰绿色,夜寐不能着枕,此为肾病。薛雪加减八味汤中加入紫衣胡桃肉。”又如师法张景岳云:“右脉一息七重弦,左脉一息六至紧,咳而不得息,阴气已弱,金水同受病,且议景岳六君煎投之。”清代医家则是取法于江笔花、喻嘉言等,如案中常用江氏归芍六君汤、喻氏清燥救肺汤等。据张志远先生考证薛雪曾为王晋三入室弟子,与叶天士为同门,曾共同修订《绛雪园古方选注》,因此薛雪医案整体风格与叶氏极为相似,薛雪案中众多的医案如奇经治法、络脉治法、营卫交互、肝阳化风、注重体质等论述与叶氏极为相仿,在《扫叶庄医案·经产淋带女科杂治》中几乎所有医案都可以见到对于奇经八脉病变引起的女科病的治疗。如:“劳伤肝肾,奇脉不用,遇烦必腰痛背垂。虽有失血,未可沉降滋阴。以柔剂温通补下,以冲奇脉。淡苁蓉、炒杞子、茯神、当归身、淡补骨脂、生杜仲、生羊内肾。”此与叶氏奇经治法相仿。又如:“脉细小,色白食少,不易运,形容入夏更瘦,不独精血不充,气弱易泄,不耐烦劳。此脏阴腑阳交损,补三阴为是。人参、熟术、茯神、芡实、白芍、归身、北五味、熟地。”此与叶氏平补三阴治法相仿。诸如此类医案极多难以尽述,薛雪是否师承于王氏众说纷纭,然其与叶氏学术交互实难否认。

七、结 语

作为医者而言学无止境,薛雪除了以上述内容构建自己的学术骨架之外,还广泛吸收古代医学著述中的精华,例如薛雪曾在医案中提及古法古方等。综上所述,薛雪早年业儒为中医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精研《周易》,参合道学,在此基础上深研《内》《难》,取法金元,近逮明清诸家一一采择,同时勤于临证,终成一代大家,了解并践行上述要素对中医后学学医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北京中医药》,2021年第40卷第3期) WYlKK4i8miAqo8TSkNIpfOmdy41En3c681r4LAf/yJI2LN4Jiep3T/qQlPUQPQT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