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湿热论》存世疑问的文献学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 张志斌

薛雪(生白)《湿热论》是清代温病学经典著作,但是至今关于此书的传本、书名、作者、成书年代、条文数诸方面,尚存在着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笔者查考了现知较早含有此书的9种清代书籍,其中包括现存最早的刻成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的《医学蒙求》与《温热病指南集》及刻成于嘉庆十七年(1812)的《医师秘笈》,对《湿热论》进行了全面的文献学考察,以期对存在的问题做出较为确定的解答。

一、含有《湿热论》的早期传本

《湿热论》早期的文字仅见于多种清代温病著作中,未见同治年(1862—1874)以前的单行本。现经考察存有该书早期文本的各种清代书籍,发现《湿热论》条文有两大来源,其一为徐行《医学蒙求》,其二为舒松摩重刻《医师秘笈》,其共同特点是计有条文35条,主体内容相同。此外,王孟英《温热经纬》还将陈平伯《温热论指南集》(存条文31条)视为收录《湿热论》内容的来源。上述35条本与31条本的主体内容并不全同,王孟英却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新的《湿热论》文本。王氏之书影响甚大,其是其非,有必要追本溯源,逐一加以考证。

1.徐行《医学蒙求》本 现知含有《湿热论》的最早医书即徐行《医学蒙求》,该书成于清嘉庆九年(1804),初刻于嘉庆十四年(1809)。徐行,字步安,苏州人,《吴县志》记载他著《内经旁训》若干卷及《医学蒙求》四卷,皆在嘉庆年间。《医学蒙求》卷二载“一瓢湿热论”。卷前有薛雪自序(未署序年),书前有徐行“湿热论序”(1804)。“一瓢湿热论”之后有徐行按语。

该本薛雪自序文字简短,文风俊逸,文辞优美,符合史载薛氏之行文风格,非后人刻意假造。薛序中明言:“数月以来所历病机,与诸子弟或阐发前人,或据己意,随所有得,随笔数行。”说明此乃薛氏心得随笔,未经过雕饰润色与精心编排。

此本有条文35条,各条下有薛氏自注(大字)。惟第25条及第35条下各另有小字注:“肥胖气虚之人夏月多有之病。”(第25条)“若脉有力,大便不通,大黄亦可加入。”(第35条)小字注出自何人之手已难确考,但它们成为考察《湿热论》文本的重要标志。

依据《医学蒙求》所载《湿热论》的清代医书,现知有潘道根《湿热、温热二论批本》(1833)、宋兆淇《南病别鉴》(1878)。此二书在《湿热论》之首均有薛氏自序,正文第25、第35条之末均有同样的注文,只是《南病别鉴》将小字错刻为大字。

2.松摩《医师秘笈》本 此即王孟英《温热经纬》中所载《湿热病篇》最早的书籍,他说《湿热病篇》“始见于舒松摩重刻《医师秘笈》后,云是薛作”。

《医师秘笈》二卷,原作者佚名。据其原序,此书曾初刊于滇南,其时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记载,该书现仅存光绪七年(1881)浙宁简香斋刻本,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然而笔者在访书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此书的清嘉庆十七年(1812)写韵楼刻本,藏于苏州市中医医院图书馆。写韵楼刻本应该是舒松摩重刻《医师秘笈》于吴中的最初刻本,而光绪简香斋本完全仿照写韵楼本重刻。不仅版式完全一致,连书中的错误也均一样,惟某些字的笔画不同,可资鉴别二本为不同的刻版。此二本的不同,在于书前的“医师秘笈序”与“医师秘笈原序”的位置互换,且写韵楼本的“医师秘笈序”后有关于时间及作者的“嘉庆己巳春日小塍周庆承撰”十二字,而简香斋本没有。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显示了舒松摩重刻《医师秘笈》于吴中的时间。此二本的扉页均妄题此书为“薛生白医师秘笈二种”,实际上《医师秘笈》并非薛氏书,仅该书卷二之后“附刊薛生白湿热条辨三十五条”。王孟英所见的当为嘉庆十七年(1812)的写韵楼本。

此本除书名前冠以“薛生白”之外,没有任何关于《湿热条辨》的说明。该本第25条后无小字注。《医学蒙求》本第35条后的14个小字注在该本中为大字文。其特异之点是第33条后有小字注:“汗血即张氏所谓肌衄也,《内经》谓热淫于内,治以咸寒,方中当增入咸寒之味。”保留此条注文的医书有章楠《医门棒喝》(二集,1835),章楠于此小字注后云:“此说未知何人所注,亦甚有理也。”故此条注文出自何人之手尚不明确。

《医师秘笈》流传甚少,但章楠之书影响甚大。王孟英《温热经纬》(1852)、宋兆淇《南病别鉴》都曾参考过章楠之书。

上述《医学蒙求》《医师秘笈》二书收录的薛氏《湿热论》虽然书名小异,但均为35条,主体内容相同,且均署名为薛生白所撰。

3.陈平伯《温热病指南集》本 此书刊于嘉庆十四年(1809),仅孤本存世,今藏山东省图书馆。该书署为“江白仙鉴定、陈平伯祖恭著”,故王孟英称之为“江白仙本”。

此书凡3篇,依次为“温热病大意”“风温症条例”“湿温症条例”。其中“湿温症条例”存有部分薛生白湿热论说,但却未注明出自薛生白。王孟英说“江白仙本以附陈作后”,即指“湿温症条例”为此三篇之末。但王氏“附陈作后”之说有误,“陈作”之后并无薛氏《湿热论》全文。实则为陈氏将薛氏《湿热论》部分内容充入己作,刊行于世,故不言其为薛氏之书。

“湿温症条例”中,陈平伯撷取薛氏之作中颇有心得的条文19条,参以己见,删润文字,又附以己说12条,共成31条。经考证,陈氏删除的薛氏原文为4、6、9、12、13、14、22、25、26、27、28、30、31、32、33,凡16条,而其保留的19条,文字已做了较大改动。首先是将“湿热”改为“湿温”,其次是更改某些条文的内容。如《湿温证条例》第4条源于《湿热论》第10条,但陈氏将原条50字的正文,增9字,删11字;又将原条下55字的注文,增15字,删14字。所以说此本并不能视为薛氏《湿热论》全本。王孟英称作“吴本”(吴子音刻)的《温热赘言》乃依托陈氏书,更换书名,略加删改,托名“寄瓢子述”,实则为一伪书。《湿热论》早期传本情况示意图如图1。

图1 《湿热论》早期传本

二、书 名

在含有薛生白论湿热内容的书籍中,其书之名主要有三:《湿热论》(见《医学蒙求》《湿热、温热二论批本》),《湿热条辨》(见《医师秘笈》《医门棒喝》《南病别鉴》),《湿热病篇》(见《温热经纬》)。另《温热病指南集·湿温症条例》未署名为薛雪著,故不在讨论之列。清光绪以后,薛氏之书影响日益增大,遂有单行本传世,多种丛书亦将该书收入,但其所用书名更是五花八门。如光绪年间大量印行的《陈修园医书××种》均将《湿热条辨》误作《温热条辨》。现代出版的《中医证治典范》则称之《湿温论》。其余后人杜撰之名,不予赘述。

徐行《医学蒙求》中的薛氏湿热之作最早以《湿热论》命名。该书所收之《湿热论》传承源流清晰可靠,其底本来自其师吴蒙(正功)。吴蒙与薛雪为同时代人,且同为吴中名医,二人曾共同校正周扬俊的《温热暑疫全书》。故以上诸名以《湿热论》最为可靠。

《医师秘笈》使用《湿热条辨》为薛氏书名。此名符合其书的内容(湿热)与成书形式(条辨),但其成书年显然晚于《医学蒙求》,学术传承关系也不如《医学蒙求》清晰。故相比之下,薛氏书名当以《湿热论》为妥,《湿热条辨》可作为别名。王孟英名之为《湿热病篇》,乃其自拟之名,未出示任何依据。

三、作 者

《湿热论》作者为薛雪(生白),《医学蒙求》对此有详细记载。该书不仅存薛雪自序,还有徐行所写的“湿热论序”,述其书来历传承:

“徵君薛一瓢先生,吴医中巨擘也。著有《湿热论》,皆亲疗愈,历有成效,随时登录者。简编无多,其于湿热二者,感受之轻重浅深,治之表里先后,条分缕析,可谓深切著明者矣。吾师正功吴先生,校订未梓。”

从序中可以看出,徐行与其师吴正功珍藏《湿热论》历时数十年。前已提到,吴蒙与薛雪二人曾共同校正周扬俊的《温热暑疫全书》,且吴正功曾校订过《湿热论》,但不曾付梓。徐行序中还提到:“余于医数十年,耽玩讲求,未有所得。犹忆丙午岁,疫亦流行,于范文正义庄设局疗治。余承乏斯役,治有效者,悉本二书。今周君书流播遐迩,独是论湮没不彰,深惜之。”

可见徐行在乾隆丙午(1786)治疫时,悉本周(扬俊)、薛(雪)二书。由此可见,在1786年前后,薛雪《湿热论》已在苏州当地流传,且为医家所尊崇。此外,《医师秘笈》重刻刊行者舒松摩也是苏州人,舒氏将此书附刊于《医师秘笈》之后。故《湿热论》为苏州人氏薛雪撰著殆无疑问。

然而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认为薛氏之著,“究难考实,姑从俗以标其姓字”。这是因为王孟英未能得见徐行《医学蒙求》,仅见舒松摩重刻《医师秘笈》附有薛氏书,又见陈平伯《温热病指南集》有薛氏论而无薛氏名,故为之疑惑,发出作者“究难考实”的感叹。

王孟英《温热经纬》介绍《湿热病篇》源流时说:“此篇始见于舒松摩重刻《医师秘笈》后,云是薛作。”现代点校本多把该句标点为“后云是薛作”,给人错觉是《医师秘笈》并未称《湿热条辨》作者为薛雪,而是后人说是薛作。其实检索《医师秘笈》原书,其所附“薛生白湿热条辨”赫然冠以薛氏之名,并非后人妄说。

由于王孟英所见之薛氏《湿热论》缺乏佳本,故疑此书并非真是薛氏所作。这一疑虑也表现在他对《湿热论》正文的评述。如《湿热病篇》第10条有王氏注说:此条药味太多,“颇不似薛氏手笔”。第30条又注云:“此条本文,颇有语病,恐非生白手笔。”这些疑虑无疑给后人传递了《湿热病篇》可能不是薛生白之作的信息。

四、成书年代

薛雪何时撰《湿热论》,迄今尚无考证。薛雪为《内经知要》作序时年84岁,时为乾隆甲申(1764)。《吴医汇讲》(1792)载薛雪“年九十而殁”,故其生卒年当为1681—1770年。薛雪《内经知要》序中提到:“余久遭老懒,自丙子岁(1756)后,竟作退院老僧,绝口不谈此道矣。”丙子岁薛氏已76虚岁,自言不再谈医道。据此,《湿热论》成书当在此之前。《医学蒙求》徐行序中言其师吴正功于乾隆丙子年(1756)校订《湿热论》,可作为旁证。据此推测,《湿热论》成书年下限当在1756年。

至于此书成书年的上限,据薛氏自序:“将数月以来所历病机,与诸子弟或阐发前人,或据己意,随所有得,随笔数行……横空老鹤,一声长唳。”其时薛氏已有诸多弟子,且以“老鹤”自比,则薛氏年龄恐在50~60岁。据此推断,此书成书年的上限在1731—1741年。

因此,可以推测《湿热论》的成书年当在1731—1756年。薛雪《湿热论》成书之后,吴正功虽曾校订,却并未立即出版,只在苏州传抄流行。故此后徐行将其收入《医师蒙求》,舒松摩以之附刊于《医师秘笈》之后,其刊刻地均在苏州。

五、《湿热论》条文数

《湿热论》的两个早期载体——《医学蒙求》所收《一瓢湿热论》与《医师秘笈》所附《薛生白湿热条辨》,都明确该书为“三十五条”。问题出在王孟英《温热经纬》中所收之《薛生白湿热病篇》,却收录了46条文字。

王氏在第36条之下有说明:“此下11条自吴本补入。”在第46条之后,王氏又有一段按语:“《医师秘籍》仅载前三十五条,江白仙本与《温热赘言》于三十五条止采二十条,而多后之十一条,且编次互异,无从订正,偶于友人顾听泉学博处见钞本。《湿热条辨》云:曩得于吴人陈秋赞府者,虽别无发明,而四十六条全列,殆原稿次序固如是耶?今从之,俾学者得窥全豹焉!”

所谓吴本,即吴子音刊刻署名寄瓢子著的《温热赘言》,此书完全抄袭自江白仙鉴定的陈平伯《温热病指南集》。陈氏所增的11条(实为12条,抄本漏辑1条),乃陈氏临证体会,与薛雪无涉。王孟英将抄本11条补入,实属蛇足,扰乱后人视听。今后言《湿热论》者当去王氏所增。

六、结 论

清薛雪《湿热论》是重要的温病学著作,该书共35条正文,薛氏以正文加自注的形式随意记述了自己的临床心得。书成之后,在薛氏家乡苏州传抄流行。该书最早的载体为徐行《医学蒙求》,其次为舒松摩重刻之《医师秘笈》。此二书均刻成于苏州,主体内容均为35条,文字略有细微差异。据徐行《医学蒙求》诸序,可考其作者确为薛雪,且其书撰于1731—1756年,名为《湿热论》。王孟英《温热经纬》所载薛雪《湿热条辨》条文46条,其中所补11条出自陈平伯《温热病指南集》,乃陈氏补撰之文,非薛氏原著所有。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第30卷第6期) QQyNdIgZRAtYfyA5/g8WMcDMBBsIvUKGMC4ev/THOlT6OM9N10CA5iB5oJCljMe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