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代代相传而得以流传千古的神话,背后似乎在诉说一件件远古的真实事件。
我有这样的憧憬:如果能借助现代丰富的科学知识,尝试解释古籍里那些远古的神秘、百代的谜团——想象着充当破解神秘谜团的福尔摩斯;想象通过古书和古人对话;想象告诉先人,我理解了您想告诉后人的故事。这样的侦探故事真令人着迷、兴奋!
从小我就困惑,远古的大禹没有金属器械、舟车,他们如何治水?为什么需要治水?为什么有大水“泛滥于中国”而不退(第7篇里再细论之)?共工氏撞垮了什么“不周”之山?天塌陷下来是什么意思,而女娲又补了什么天?怎么补?夸父如何追日?嫦娥怎么奔月?愚公哪能移山?精卫当真填海?《山海经》里千奇百怪的事物在(胡)说些什么?屈原《楚辞·天问》里一箩筐煞有介事、其来有自的问题是在问些什么?龙是什么?后羿射下了什么九个太阳?
“羿射十日”神话里的场景是这样的:帝尧的时候,天上出现十个太阳,焦热苦害万物、百姓。英雄人物神箭手后羿出场,射下九个留一个,解救了大家。
这是哪门子的神话故事?怎么会有如此离奇、无厘头的“剧本”?有什么精神或教育寓意吗?我想着参透那背后的远古事件。这是我作为“福尔摩斯”的报告:
先看看原本的古书里都怎么说。《淮南子·本经训》说:“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乃使羿上射十日。”王逸注:“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坠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山海经·大荒南经》:“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沐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西汉《易林》:“十乌俱飞,羿射九雌;雄得独全,虽惊不危。”唐代《庄子·秋水》疏引《山海经》:“羿射九日,落为沃焦。”
这差不多就是“羿射十日”事件所有的记述了。关于“羿”是何人物,论者已多有论述。记得吧,“羿”就是东夷族的首领,嫦娥的老公!至于“射”,屈原《楚辞·天问》问道:“羿焉彃 日?乌焉解羽?”相信这也是你我的问题。从常识而言,“射”只是个英雄受命时必须做的动作,“射”不“射”显然对“十日”不会有作用的,这并不是重点。对“福尔摩斯”而言,重点是:“十日”是怎么回事?
古书记载总是语焉不详,但从中多少仍可以悟出些端倪:“十”在这里是一个真切的数字,是九加一,不是随便说的形容词。“十日”的出现是单次性的事件,有时、有地。它们是一个接一个、“一日方至,一日方出”轮番出现的;“十日”在地表造成高温,形容它时的用词“焦禾稼,杀草木”是突发式、主动式的,不像是神话故事里面想当然耳说的苦旱;这“十日”明显可以分为两类:那“居上枝”、被指为“雄”的一个被留了下来(还是射不下来?),那当然就是我们的太阳;另外九个“居下枝”、被指为“雌”的被羿射下(恐怕不射也会下来?)。这趟“九死一生”中的九个“乌”(乌是太阳的代名词,源于“日中有乌”即太阳里有黑子的古老记载),不是停挂在天上,而是“载于乌”飞来的,被射下后羽翼解体坠落,成为“沃焦”状。
我把当时的场景还原给诸位:那天早上,太阳已经半高挂,从东方海面低水平角度陆续出现了一、二、三……九个小太阳一样的火球,大鸟般飞行而来。顿时酷热难当,禾稼、草木都焦死了。英明的帝尧手下神箭手后羿当下拈弓发箭;九个小太阳也就在远处一一陨落。陨落之处一片焦黑泥烂。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四千多年后的1994年,全球的人们通过各种媒体,目睹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天文奇景——休梅克——利维9号彗星(Shoemaker——Levy 9)撞入木星事件。经过是这样的:前一年(1993年)的3月,行星天文地质学家休梅克夫妇[休梅克(C. Shoemaker)后来于1997年在澳大利亚进行地质调查时不幸车祸身亡]和利维(D. Levy),在细察天文望远镜照片时,意外发现一颗彗星,还发现它竟然是被木星捕捉而环绕着木星的,而且已经被木星的潮汐力撕扯解体成为沿着木星轨道的一大串(见本篇【小贴士】)。终于,1994年7月,在众“目”睽睽下(包括地面的望远镜、哈勃空间望远镜和当时环绕木星飞行的伽利略号宇宙飞船等),大大小小总计21个块体,一个接一个高速冲入了木星的大气层。最大的块体估计长达两千米,和大气摩擦生热而造成的大火球温度高达两万多开(开尔文,开尔文= 273.15 + 摄氏度),激起的风暴上冲三千米高,留下的“伤疤”范围几乎大如地球(见图1.1)!
类似的彗星解体而连续撞击行星表面的事件,在太阳系漫长的生命里是屡屡发生的;1997年伽利略号宇宙飞船拍摄到木卫三(Ganymede)地表上的一串13个撞击坑链又是一例(见图1.2)。而1908年6月30日发生在西伯利亚无人区的通古斯事件,则是单一彗星撞击地球的著名例子。那次的彗星撞击威力估计合1 000颗广岛原子弹,数十千米内的树木全遭摧毁、向外侧倒(见图1.3)。通古斯事件中,个别亲历其境者事后报告:当时见到天上发光,听到巨响,感到高温,甚至闻到异味。
图 1.1 哈勃望远镜记录了休梅克——利维彗星撞木星事件
环绕木星的该彗星被木星的潮汐力撕扯而解体成大大小小总计21个块体,在轨道里成一串连,总长差不多3倍地月距离(上图),它们于1994年7月16日至22日之间陆续冲入木星大气层,留下的一大串风暴的“伤疤”经月才消散(下图)。
把休梅克——利维彗星撞入木星事件的规模缩小到原来的万分之一,或把通古斯事件一分为九,我们差不多可以想象当年那场惊天动地的场景。那一次,一颗不算小的彗星闯入地球,先遭到潮汐力解体成为九块,继而冲入大气层,因摩擦生热成为“九日”,紧接着一一陨落,撞击在中国的东部某地。惊恐万分却无能为力的先民们,除了向它们射箭之外别无他法,倒为后人留下了一则代代相传的传奇神话;主角也很自然地从无法理解的“十日”转变成英雄人物后羿。
图 1.2 绕木星的伽利略号探测器于 1997年拍摄到的木卫三地表上的撞击坑链
一串13个坑,绵延200千米。撞击年代不详,但由于该卫星上没有侵蚀作用,那次事件留下了永远无法磨灭的痕迹。撞击当时,块体并没有像“羿射十日”事件那样受摩擦灼热成为“小太阳”,而且是无声的,因为木卫三并没有大气层来摩擦或传音。地球上能否找到类似这样的地貌?
“羿射十日”事件的现场,那《山海经》里说的“十日所浴”之处的“汤谷、扶桑、羲和 之国”位于今天山东省东南海滨的日照市,是传说中后羿所属的东夷民族的居地(后羿和嫦娥的墓,据称就坐落在日照天台山上)。我们今天能否找寻出当年连串撞击的地面痕迹呢?恐怕不乐观。“九日”陨落之处当时呈现一片焦黑泥烂,但是似乎没有大量实体的残留,就如同通古斯事件没有留下任何可辨认的坑洞式的地面撞痕。这应是体质松散的彗星撞击的特有现象。至于其他类型的可能痕迹,则经过数千年的人为农耕活动和自然的水文沧桑,早已荡然无存。
图 1.3 1908年 6月 30日,西伯利亚无人区的通古斯事件
事后调查可见数十千米内的树木全遭摧毁、向外侧倒。
报告完毕。
今天,我们认识到:陨石或彗星的撞击事件在太阳系里是常态。包括恐龙在内的物种大灭绝事件,肇因于6 600万年前一次大陨石撞击;连我们的月球,都已被确认是发生在太阳系早期地球和另一个古行星大对撞的结果(见第42篇)。于是地球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灾难榜上,除了已经应接不暇的种种全球变迁之外,又得多加一项更为惨烈的大撞击!不过好在在人类短短的有文化的历史中碰上这种大撞击的概率极低。值得令人反思的是,倘若真的面临大撞击,以我们今天的科技而言,能做的恐怕并不比当年的“后羿神箭”高明到哪去!
后记: 2013年2月15日上午,一颗大如卡车的陨石落在俄罗斯乌拉尔山脉附近的小镇。从当时人们在地面上拍摄到的照片中,清楚可见一颗因与空气摩擦而灼热的陨石正在坠落,形如小太阳的实景。我们终于有可能设身处地看到类似“羿射十日”事件的场景了。
彗星是太阳系行星形成后外围的残留物,由冰雪、尘埃和气体组成,数量极多。偶尔有些彗星会被重力扰动而迷航、沿着椭圆的绕日轨道进入太阳系内的行星圈,在较接近太阳时,其组成物质会一路蒸发散落,就成了我们看到的“扫帚星”;而当地球在公转途中与某彗星轨道交叉时,弥漫于后者中的彗星小碎块便纷纷闯入地球大气层,摩擦生热,从而产生流星雨!若时空更加凑巧,就会发生彗星闯入行星事件。
休梅克——利维彗星在靠近木星时为什么解体?原来,大如行星的物体甲距离木星数个行星半径以内是洛希极限(Roche limit),在洛希极限内的物体乙感受到甲的潮汐力会超过乙自身的重力凝聚力,例如土星环就在土星的洛希极限内。彗星的体质松散,比较大块头的部分一旦闯入洛希极限就会被潮汐力撕扯而解体成许多较小块。解体的星块继续在其轨道上运行,成一连串排列状,快慢略不一,其宿命是陨落撞毁。大到数十、数百米的大块往往可以直穿大气层撞击到地面,产生如本篇所述的通古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