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都在谈成长,那么什么样的成长是符合个人成长路径的呢?成长是有规律的,具有普遍性。对于我而言,在从事心理咨询的这些年里,我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一种心理成长模式。我把自己的这种成长称为“走钢丝式的个人成长”。那么什么样的成长是“走钢丝式的个人成长”呢?
在教育学当中有一个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的水平,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能达到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在最近发展区进行活动能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做事情时把自己放在最近发展区的位置,不断挑战自己,突破自己,超越自己最近发展区达到下一个阶段的水平。不同的人对待最近发展区的方式不同,他们的成长发展速度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蹲马步。以前蹲马步我可能蹲个 10 分钟。但是 10 分钟后我就难以坚持下去了。以前我学武的时候练蹲马步,如果坚持不下去了老师就会拿一个鞭子来惩罚我。要是在蹲马步的时候不标准,起来就是一鞭子。那时候在没有外界惩罚的情况下,10 分钟是我的极限。但是如果用鞭子逼你一下,你可以蹲到 11 分钟。那么从 10 分钟到 11 分钟的这一分钟就是你蹲马步的最近发展区。如果说你每次蹲马步蹲 10分钟就不蹲了,那你的最近发展区就发展不起来。你不能继续往上面提高,这样你提高的速度就会很慢。你不去挑战自己,不往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发展,这样自己的水平就不会提高。如果每次你都多蹲一会儿,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提高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的水平,你就会进入下一个阶段的最近发展区的水平了。之前 10 分钟到 11 分钟这是你的最近发展区,当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每次不怎么费力蹲马步就能蹲到 11 分钟了,这时候你的最近发展区就提高了。
一个人的学习是这样的,迁移到个人成长,心理成长,最近发展区也是变化的。比如说面对问题时,我的心理抗压能力现在是 6 分,这 6 分之内的事情我能扛得住。但是超过 6 分的事情我就很难抵挡得住。如果这时候不放松能达到 7 分。6 分到 7 分这 1 分的提高是可以提高你的抗压能力的。从理论上讲,一个人的抗压能力越强,他的承受力越大,压弹力越大。岳晓东博士提出一个理论观点,关于压弹力。它原本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指的是物体接受压力时的反弹力。接受压力之后又反弹回去,连续几次之后都能反弹回来,那么它的反弹力就会提高。一个人的压弹力越高那么他的心理空间、包容度、安全度以及在面对问题时的承受力都会提高。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压力能提高人们的动机和表现。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各种活动都有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过于强烈或动机不足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一个人的压弹力越高,他的抗压能力就越好。
一个人的心理成长是不断发展的。比如拿走路来形容,走路是不累人的,如果你跳着走呢,那样难度就会增加一些。走路的时候你不用那么集中注意力,但是跳着走你就要集中注意力了。有些人更喜欢挑战,那他就会寻找不一样的方式来进行。有些人不在地上跳着走,而是在平衡木上走。在平衡木上你就要不断找平衡,平衡自己的位置,以免自己掉下来。除了平衡木之外,我还会挑战另外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比走平衡木更难,那就是走钢丝。我这个人喜欢做有挑战性的事情,一件事情做了几次之后,那我到后面就会给他升级,不断加大难度,不断突破自己,提高自己最近发展区的水平。
很多人会觉得为什么要这样折腾自己,一件事情做好了你有了经验,按部就班轻车熟路去做就可以了。但是我不是这样的性格,我喜欢的就是不断提高自己,挑战自己,远离自己的舒适区,走进最近发展区,还不断超越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但是有些人不喜欢这样做,他喜欢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面,不愿意出来。像我是走平衡木、走钢丝的,他们有时候走路,有时候就直接爬行。他们不愿意成长,满足于自己的现状。
面对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我是不断挑战自己的,不断突破上限。对自己的成长我是有些狠的,敢对自己下狠手,不给自己留有余地。这样的方式身边的人一般是受不了的。如果我晚上不睡觉,我会整夜给大家开会,谈成长。他们就制订了一个规则,说为了韦老师的健康,韦老师晚上 10 点钟要睡觉。原先我以为大家关心我,我就答应了。后来发现大家说要写保证书,保证晚上 11 点前要睡觉。我签了名,大家都是见证人。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大家受不了,才用这样的方法。对于我而言,我习惯了不断挑战自己的时间。在事情上我也是越难越不好做的我就越要去做,做这样的事情能让我获得成长。每天我都会去自省一些东西,讨论一些东西,我不会那么轻易放过自己,我不允许自己不成长。这是我的成长模式,但是每个人都要学我的成长模式吗?不是这样的。你有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理成长的模式和规律?
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我们是承载着一些责任的。通过心理学你能更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学心理做心理学的过程中你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心理咨询中说助人自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也是在不断学习中的,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帮助了自己。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咨询师需要一辈子去学习。
有很多人之所以心理得不到成长,是因为他总把自己放在舒适区。在这个区域里,他感觉到舒适、安全、放松、稳定。在这个环境中它是可以掌控的。很多人习惯于享受舒适区的安逸,不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活动,因为走出自己的舒适区需要很大的勇气,非常具有挑战性。
就我上课而言,如果我为了让大家觉得我现在讲课讲得还可以,不向自己发起挑战,不把自己放在最近发展区域,不去创造新的东西,只是把课件做得非常精美,这样就是把我自己框住了。一直待在舒适区,就很难再有创造性了。不去挑战自己,故步自封,可能暂时躲进避风港了,但长久停顿止步,只会被社会淘汰。
一个人要想心灵成长,就看敢不敢把自己放在最近发展区的最高峰。很多人不敢,总是有很多的理由。他们害怕失败,害怕自己努力没有收获。他们不敢尝试,因为他们在乎别人的目光,害怕别人看到他们的弱点,他们希望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在他人面前。
一到关键点的时候,要出他们“丑”的时候,要暴露自己平时不愿展现的那一面的时候,他们就会规避掉。因为他们害怕别人看到他们的不好,担心别人会对他们产生不好的评价,内心会恐惧,所以不愿意交出自己。问题是最好的成长时机。问题即机遇。如果你规避问题,不敢呈现问题,也尽量避免不要有问题,就失去了成长的契机。
人就是在这样的不同发展水平区域内,在发展过程中分道扬镳,不知不觉地人和人就不一样了。你是做一个爬行的人,还是走着的人,还是一走一跳的人,还是在平衡木上的人,还是走钢丝的人?
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经历不同的事情,收获不一样的体验。在这段旅途中,你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正如我是长期把自己放在最近发展区的人,并且将自己放在最近发展区的最高点。正常人走路是在平地一步一步地走,我想提高自己的水平,就经常一走一跳,蹦起来,有时候跑起来。有时候走在平衡木上、钢丝上,不循规蹈矩,永不止步,一直在路上,不断前行。我们要敢于挑战自己,去走一走钢丝,把自己放在最近发展区的最高峰。正所谓“心灵成长一小步,人生幸福一大步”。我们不断成长,遇见更好的自己。
有一句话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一个人敢于把自己交出去,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向自己发出挑战,不断更新自己,不断实现螺旋式上升,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会发生很大改变。人的潜力无限,不要给自己设限,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在最近发展区内,我们要敢于尝试,相信自己,不断看到自己的不同,实现螺旋式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