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要与他人进行心灵上的联结,帮助他人梳理心理问题,启发别人的心灵,解决别人的心理疾患。心理咨询师的责任重大。当咨询师,做了就要认真做,不能任由自己去出错。如果咨询师在这个时候出现问题,伤害的不仅仅是来访者,咨询师自己也会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
曾经有一个来访者,他整夜睡不着觉,总认为别人要害他,担心自己会死,具有心理障碍。他不敢坐飞机,不敢坐汽车。家里人劝他去看心理医生。他们就查找了当地最有名的心理医院与心理专家,认真了解信息,然后选择了一个时间预约了那个最有名的心理医生的号。别人都说这个心理医生的号是很难预约的,因为他是当地最有名的精神科的主任医师。很不巧的是,这个来访者去了之后,心理医生自己有点事情,心情不好,影响了他的工作。那个心理医生跟来访者随便说了一些然后就开了些药给来访者。这个来访者感觉很不舒服,回去后也没有吃药,他也不再相信心理咨询与治疗。后来别人把我推荐给他,他说我已经去看了最好的心理医生,他都解决不了,其他人肯定也是不行的了。所以之后他再也不同意去看心理医生了。他认为所有的心理医生都不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他没有去找那个最好的心理医生之前他还是抱着希望的,他不了解心理治疗是什么样的,通过外界的描绘他认为自己的病还是有可能会好的,但是见了心理医生后他的那点希望被打破了。这样的一个心理医生就会让来访者对所有的心理医生持否定态度。
咨询师自身没有成长好,对来访者来说不是帮助而是伤害。有时候咨询师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做了真的能帮助到别人吗?有的时候咨询师做了还不如不做。目前很多的心理咨询有一个这样的现象,咨询师帮助来访者会询问来访者的问题,然后运用自己所擅长的心理学流派的技术与理论来进行这个咨询,这些都沿着一个思路。问清来访者的问题,考虑咨询师要做些什么,来访者要做些什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很少有人会进行反向思维式思考。我们不要去做什么,哪些事情我们不做就会好。我们让来访者感受到哪些事情不做了情况就会变好。
当你去医院看病,症状是肠胃不舒服,医生会根据你的症状开西药给你。当你去中药馆,他会询问你平时的生活习惯,生活的地方与环境。之前我去中药馆,因为我嘴里总是起泡,那个医生问我住哪,我说广州。广州夏天的时候很潮湿又闷热,所以会把一些降火的食材放在汤里面。我是一个北方人,没有学习广州人这样的饮食方式,所以我就经常上火。后来医生就建议我改变自己的饮食方式,少吃煎炸类的食品,少吃辣。这个时候医生不仅仅是帮助你解决问题,同时也是在告诉你问题如何才能不发生,当你不去做的话这个就不发生了。我说自己很喜欢吃辣的东西,那要怎么办?医生说了一个字:“戒。”好多人身体出现问题就是因为戒不了。因为戒不了烟,人们可能会产生支气管炎,对肺部产生不好的影响;因为戒不了酒,人们的肝容易产生毛病;因为戒不了辣,人们经常会上火。
咨询师的成长就是缺少一个“戒”。戒就是哪些是我们不做的,哪些是我们不能做的,哪些是我们不要做的,哪些是我们需要斟酌去做的。在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与职业伦理中,我们要清楚哪些是我们不要去做的,哪些是我们需要去做的,哪些是我们去做就会有成效的。我们不仅仅要看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还要想着如何让这个问题不发生。
在心理咨询当中,我们的策略要围绕着来访者。例如焦点疗法,要看引起这个问题的因素、行为有哪些。来访者说出自己的问题,我们一起看来访者以前有没有这样或者类似的成功经历。比如说来访者说自己经常晚睡,想早睡但是又睡不着,很困扰。咨询师会问他之前有没有早睡的经历,如果有的话之前是怎么做到的,现在也可以像以前一样去早睡。焦点疗法是我可以做一些什么让一些事情不要发生,我们可以做到什么样的程度,我要戒掉一些什么对我现在问题的解决有帮助。
戒不仅对心理咨询师很重要,对于其他行业也很重要。我们都要在成长道路上给自己盘点一下,哪些是自己做不到的,哪些是自己可以努力做到的。我们要知道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同时也要知道怎么样让问题不再发生。现在很多的人只看到问题,但是并不知道源头在哪里,一直在寻找方法解决,但是一直抓不到关键点在哪。
目前人们总说要自律,也就是自我管理,包括人际、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管理。对于自己要做的事情要有自己的规划,自己有计划地去做一些事情,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心理成长也是要将自己可做的部分做好,将需要戒的部分做恰当。在成长过程中,你是自己人生的第一责任人,不要期望别人来解决你的问题,要自己去做好自己要做的,自己帮助自己。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要敢于对自己下手,要对自己下狠手,相信自己的付出。你不对自己狠一些,自己是难以成长的,总是躺在自己的舒适区里面,不敢迎接挑战。
有些时候心理咨询师会遇见这样的问题,我认真努力地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给了他很多建议,布置给来访者一些作业,但是来访者下次就不来咨询了。这是为什么呢?来访者脱诊的原因是什么?我做了很多但来访者好像不需要那么多。有时候做了反而不好。把握其中的度非常重要。因为这样的咨询过程会让来访者感受到压力,让来访者感觉到不舒服。很多咨询师只看到来访者的很多问题,但是没有考虑到来访者本人的现实情况。改变需要一步一步地完成,一次性地给太多任务会让来访者感受到深深的无助。来访者觉得自己做不到,从而自己就有点打退堂鼓了,自己就不太想改变,想维持自己的现状了。
小改变成就大改变。一步一步的行动最脚踏实地,人也会容易做出自己的行动去改变。来访者没有认识到改变是一步一步来的,有些新手咨询师太着急,想快点看到成效,而没有考虑来访者的真实情况,这样咨询效果就不乐观了。咨询师做了也不一定好,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那个度。我们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哪些事情不能做。
孔子对人生阶段曾这样描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从心所欲,不逾矩”说的就是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会谈到这个度。它无处不在,但无影无形。它体现在你所做的事情中,你的举手投足之间。怎么把握好这个“度”体现了你的为人处世准则。
在日常家庭教育中,我们总会说孩子不能溺爱。如果孩子的需求都得到满足就不“适度”。孩子在家里任何东西都能得到,那么他就认为只要是我要的都可以得到。进入社会后,不可能你想要的都能得到。那么受到溺爱的那些孩子就难以适应社会,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需求满足的度的把握,不能过度也不能失了度。
曾经有一位来访者在 18 岁之后的人际关系中遇见很大问题。他在关系中不知道怎么把握那个度,不知道自己的角色定位。进则怕过,退则怕错,不敢做出自己的选择与判断,他无法信任别人。当时他非常害怕,我问他:“18 岁之前是什么样的啊?”他告诉我,18岁之前没有犯过错误,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告诉孩子该怎么做,父母替孩子做了决定。长大后孩子就不敢自己做决定了。因为自己做选择就意味着自己要承担责任了。小时候父母替孩子做选择,孩子是不用考虑这么多的,但是现在到了自己做选择的时候孩子就害怕了。这就是父母替孩子做了太多,反而让孩子不敢去做了,就是“失度”了。目前中国很多家庭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父母替孩子做了太多,长大后孩子出现了很多问题。父母帮孩子去做,到孩子去做的时候孩子不会也不敢去做。现在新闻上经常出现年轻人啃老的现象,这也是一种小时候父母包办的结果。
有时候做不一定就好。无论在心理咨询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一定要把握好那个“度”。把握好自己人生发展机遇,既不过度也不失度,而是要适度。对待来访者要掌控好度,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同时慢慢地帮助来访者进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