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的第一本书

2007 年,我已经开始在全国做本会团体心理咨询的培训班,那时候我就在想要写一本关于自己带团体的经验和实践的书。可是当时自己写文章都很费劲,那怎么办呢?我的办法就是每一次出去讲课,把讲课内容进行录音,然后把课程录音拿回来整理,语音变为文字。

说起来挺可笑的,现在打开这本书,有一些地方会出现这种情况:下面我们讲三条,一、二,第三条没有了,其实是根本忘记了。这说明什么?说明这本书确实漏洞百出,可是漏洞百出也不露怯,也要继续写。第一本书没有人愿意出版,你从来没有出过书。一般的大学老师要评职称,出专业的书,自己花钱买 50 本,100 本,200 本,然后就有这么一个成果,能评职称就行了。可是我又不评职称,后来我的一个学员找到了他在广东一家出版社当编辑的同学,说可以帮忙出书,就这样出版了我的第一本书——《本会团体心理咨询与实践》,数量为3000 本。

当书都达到我这里后,我就做出了这样一个决定,我要想办法把这 3000 本卖出去,卖不掉我就送。2009 年年末,我讲课总结今年收获蛮大的,要感恩回馈,于是就说送 300 本本会团体心理咨询的书籍,就把这个信息发到各个QQ群,很快 300 个名额就满了。

当时第三届心理技术研究班有一个学员是全国十佳优秀心理健康老师,她在当地成立了自己的心理教育工作室,做得非常好,现在是一个知名的专家。当时我送书的时候有人就问那位老师,“有人要送书,心理学的,你要不要?”她说要,我们就邮寄了一本给她,她拿到书时没有立即看,过了两年才看的。等她看后就决定要跟着我们学习,所以后来她报了我们的研究生班。

陈明清,内蒙古呼伦贝尔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第二中学的老师。2009 年她到山东济南参加我的本会团体咨询培训班,这次是第二模式表达性艺术团体。她当时来的时候是坐在轮椅上的,坐火车来济南甚至要依靠吸氧气来维持她的身体机能。她是一名残疾人,坐在轮椅上,十几年前得了不治之症,她在学校坚持做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安排心理活动。她借助的一本参考书,就是《本会团体心理咨询与实践》。

当时在山东济南看到她的时候,那本书一直放在她身上。我看到那本书上写满了字,每一页都有她画的东西。她看书上面的东西就照着学,照着做。她也会在网上看我的网站,每周三小组的报道。当时她就说在有生之年一定要亲自见见我,接受我一次督导。所以她不远千里到山东济南来参加我的培训班。在课堂上,我们进行了“心理专修学校”模拟。即按照心理成长的目标与种类,在现场模拟成立几个“心理专修学校”,现场的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加入一个学校。然后进行选拔,每个学校选拔出最需要成长的学员到我这里,最终选拔出3 ~ 6 位人员作为此次课堂“讲故事的人”。当时陈明清就是其中之一。她在现场说了与我的故事,我就这样认识了陈明清。如果没有她,我就不会走进学校,把自己的心理学事业延伸到教育领域,开始了学校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的探索。

像陈明清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些人都是因为我的写而结识了我。很多人反映看那本书就像在听我讲课。因为那本书上的文章是口语化的内容。当时的内容都是自己上课内容录音转化而来的,是我的处女作。我的第一本书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我。很多人从一开始在网站上看到我写的文章,再然后看到我的书籍,慢慢就知道了我。

万事开头难,开始了才有后来,千万不要给自己设限。正是因为我出版了第一本书,才有后面的一系列的书籍出版。我的第二本书是《谁在掌控你的人生》。这是一本心理治疗小说。2009 年本会团体心理咨询研修班在成都召开,其中有一个学员主动提出帮我介绍出版社,然后就介绍了另一家出版社。我的第二本书就是在这家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由真实案例改编。有一个个案,他的情况比较特别,我当时就跟他商量,在我们咨询结束后,要是我治好了他,他走出来了,情况好转了,我们就一起把这个故事写成一部小说。他每一次咨询结束后要记录自己的感受与体会,与我分享,我记录这个过程。他当时同意了。但是到后来咨询结束了,他考虑过后还是决定不参与其中,不与我一起写这本书了。但是他愿意授权我写这本书。我就按照这个案例的思路写了我的第二本书——《谁在掌控你的人生》。这本书包含了我的一些心理学思想、心理学理念以及心理咨询策略。

我的第一本书是 2008 年出版的,当时因为自己做一些团体心理咨询的实践活动,很多学员会在团体工作坊里问我一些问题,“什么样的团体心理咨询书籍对我的团体工作有帮助?”“你什么时候把你的团体经验整理成为一本书分享给我们?”当时心理咨询在中国慢慢发展起来,团体心理咨询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与接受,也有更多的人想加入团体导师的队伍中来。但他们都会遇见一个相同的问题,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团体导师,需要有相关的团体书籍来参考与学习,但当时的现状是团体心理咨询类的书籍很少,适合中国本土应用的团体书籍就更少了,这些少有的团体书籍大多是在描述一些理论,理论脱离实际,没有实际案例,真正实践类的书籍凤毛麟角。基于这样的一个情况,我决定将自己这些年的团体心理咨询实践整理出来写成一本书,分享给更多的在从事团体心理咨询工作的朋友们。

《本会团体心理咨询与实践》这本书主要分为五大部分,共有 10章。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团体心理咨询的现状以及作者对团体心理咨询的态度、见解与感悟;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作为一名团体心理咨询师所具备的伦理观、引导能力、具体技术的操作与技术的创作和运用;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团体心理咨询在各种领域的应用和具体的目标;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团体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常见的现象,并提出 3种不同类型的团体带领的主导形式;第五部分主要介绍了一些在本土心理咨询和辅导中很独特的个人尝试。

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的情境下,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心理辅导技术使团体成员自知并且自助,达到消除症状,改善、适应、建立健康人格的目的。我在团体心理咨询的实践中在运用国外既已成熟的理论与技术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改、完善与创新,希望融入更多的适合中国本土化团体心理咨询的内容与方法。

本会团体的理念之一是每个人本来就拥有一些本能,而这些本能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因为一些因素而失去了,这些因素就是和人互动的结果。本会团体就是让人们在团体中重新获得这些本能的过程。一些我们本来就有的能力在社会人际关系中逐渐失去了,我们可以通过团体再次获得。荣格曾认为:“人的心灵意识进化是一个继承与进步的过程,继承祖先的潜在意识通常处于朦胧状态,只是受到外界物的刺激才表现出来。”作为一个人,我们本身是存在某些东西的,但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我们慢慢丢失了这些东西。受到自己身边环境的影响,本土文化的熏陶,我们的观念也有差别。当我们在团体中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时会发现自己的相处模式。

“成为一个人”是罗杰斯人本主义的核心思想。它是人们始终都在寻找隐藏在表面行为下的真正的自己,并努力成为真正的自己的过程。

我的第一本书是将自己在中国本土开展咨询实践中的经验、体会与方法进行概括与总结,书中的内容是我在本土开展团体咨询中积累并在实践检验中得以完善的观点。 3uAiElCxO9bn3xCGzpZug+ytZGgSilXDQtv2gViqYXlrYO2MDsSFuTEYsUclRNi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