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也是在不经意之间走到这里,走上了一条最好的成长之路。
在心理咨询的行业中,大部分人的心理咨询个案是不够的。就得靠讲课获得一些收益,靠教授别人获得一些收入和发展的机会。比如,你今天讲课讲好了,那些听众有可能受你感染,成为你的咨询个案,那心理咨询的个案便会有所增加。随之而来的便是你的收入会增高,你便不再需要花费宝贵的时间去焦虑,而是更加专注和有动力地去学习,然后越讲越会讲,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拿我自己做例子吧。有一天夜里,我给我的咨询班同学们逐个打去邀请电话,邀请他们来捧我场,我想讲一堂课锻炼自己,他们就这样被我召集到了一起并开启了我的第一堂课。我老是主动找别人过来听我讲课从而锻炼自己,经过不断地锻炼与实践,我的课也讲得越来越好,自己觉得挺满意,我便开始到社区里去讲课。
2002 年、2003 年这两年,我到各个社区给那里的阿姨、大姐讲有关心理学的知识,讲多了以后就开始到各种大型的舞台上讲。再后来,富士康事件发生后,全国各类企业掀起了心理学疏导和培训的热潮,并且那个时候广东省的领导提出幸福广东的建设,我便开始到各个企业去讲。
哪里有人愿意听、需要听,我们就去讲。无论是社区、学校还是公司,我们讲得实在太多太多了。
在我还在任职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的主任时,我和于东辉老师被邀请去讲课,结果接待我们的人先伸手去和走在我后面的于东辉老师握手,为什么呢?因为我当时形象上不像一个讲师。
这种情况有很多,还有一次,我都准备上台讲课了,我坐在第一排,然后人家都在找老师是谁,找不着。等我上去了以后,别人说原来是他啊。
不管怎样,一开始你还不是一个老师的时候,你就已经把自己当成老师了。时间长了以后,你就会完成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现在我对讲课游刃有余,包括学术性的报告和大型演讲,一般的知识性课堂,还有团体培训。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目标可以互相转换,讲课的技能越来越成熟。
大家看看我讲了多少课。
2004 年带领了一年半的新生热线;
2006 年至 2009 年星期三心理学小组。每个星期三晚上,2 ~ 3 个小时带领成长小组;
2006 年至 2012 年开培训班,每年 100 多天在全国各地开设工作坊;2012 年至 2015 年期间有三届研究生班,每一届研究生班都是七次课,七七四十九天,带领专业化的课程。
2015 年,带了差不多 10 个七天制的旅行团做心理成长。
2016 年创办网校,当年 36 门课,每门课 20 个学时,加上我还在外面讲各种各样的课,一年讲了 1200 个学时。1200 个学时的录制量,365 天平均一天录两三个学时。
那三年的网校,“校长时间”是我星期天晚上雷打不动,极少有缺席的。每个晚上两个小时,内容都是非常有新意、学术性、专业性、思考性和引领性的。
现在我们在一苇渡心心理学科普教室里面差不多有两三百集的课堂了。别人提出来心理问题,我就回答。其实就是要不停地把知道的东西教给别人。
我们可以一起来听一听课堂学员的亲身体验和他们对韦志中老师的看法:
“我来说说我眼中的韦老师吧。我是 2011 年 11 月认识韦老师的,那时候韦老师在台上讲课而我坐在台下听课。当时,我已经有了几年做心理咨询师的经验,但是没有明确自己真正要走的路和自己的职业方向。正好韦老师那一天就在台上激情满怀地讲咨询师的成长之路,当时我特别有感触。”
“到底老师教什么最初我也不太清楚,我想就跟着这个老师走吧,就开始学了。从 2012 年的研究生班开始,我就沿着韦老师说的那一条学习之道,一点一点学习,学一点就赶紧教给别人,当初刚学习完之后以为自己学会了,但是去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做得并不好,在并不成熟的状态下就开始给别人讲了,开始教人了。
“但是你不讲给别人听,便更不会讲了。后来,从一开始还觉得害羞、脸红慢慢开始改变。在这期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跟韦老师接触的几年,在各种场合里,他其实就是一直在讲。那个时候是一种游学的形式,七次课堂,韦老师在哪里讲课我便跟去哪里听课,一次都没有落过。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个三届学员对我说的一句话:‘我发现韦老师的每一节课好像都有你。’尽管后来中断了几年,但是我没有和韦老师断过线,还一直跟着,同时也在网上不断地听韦老师讲课,跟着他去做报告。”
“这一路走来,我感觉其实自己是受益最大的。我也是第一届研究生班的,我是亲眼看见韦老师一直在讲,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受益的。我开始真正站在讲台上,把自己当成一位真正的教师。”
“我本身是老师出身,作为一名老师其实就是不断地给学生们讲课,讲很多课。但是在听完韦老师讲课之后,我开始思考老师们讲课与韦老师讲课之间存在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韦老师每一次讲完之后要不断地重新思考和提炼,要比在以前讲的课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比如说,我做老师的时候,就是讲一门课,讲了很多年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一直还是这样,该怎么讲就怎么讲,没有过多的研究,即使有研究也只是停留在提升自己的层面。但是,听过韦老师讲课过后,我觉得韦老师在讲学的过程中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去学习的就是对自己讲的课不断地更新。
“这一点我认为是我们所有做教师的人应该思考和沉下心去做的事情。这当然也要结合另外一点,就是做研究。做讲师的人不能丢了自己的研究。做什么研究?研究课堂啊!你要研究课堂上的动力,研究自己的教学方式。例如催计生的改革模式。当大家都去看、都趋之若鹜的时候,我们却能看见其缺点和不足的地方,然后再进行自我检讨。”
曾经有学员跟我交流过这样一个问题:讲课讲累了。很多人都反映,讲了几十堂课之后就不想讲了,为什么我们讲了几百堂甚至几千堂,连续讲好几天甚至好几个星期的课,我们都不觉得累呢?
原因就是我们每一次讲课遇见的都是全新的自己,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教课的也是新的自己。如果让我不断重复讲一个固定的课件,每一次讲都不做任何的改变,连讲三回我也会厌烦,我也会不想再讲课了。因此,每一次讲课一定是不重复的,一定是不断地去更新自己的讲课观点、思想和方法的。
是的,就是不断地创新。比如,老师之中也不乏许多出色者,他们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挖掘、不断地更新以及创新。有的特级教师讲了几百场同样的课,为什么每一次讲还是滔滔不绝、津津有味,而台下的人也愿意听?
与此同时,讲完之后他们自己也觉得很受益、很快乐。原因就在于他每一次讲课都是有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讲课都可以给自己带来新的体验和体会;每一次讲课都有自己的创新。
因此,这里应该加入一个我说的研究,就是加入老师对这堂课的研究。然后再把研究结果拿出来并且形成自己的体系。比如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我的三位一体,我的六位教学法,我的五步教学法,学、做、研、教、写。提炼出来以后形成自己教学方面的一个模式,成为自己的理论。
这一点,不管我们做老师也好,还是做心理咨询师也好,都是应该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