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到我就问我:“韦老师,你怎么那么有干劲啊?什么时候看你都是热情满满的,非常有活力,教我几招呗。”
很多人会好奇我的动力来自哪里。很多人一开始很有动力干一件事情,但是在一段时间后就不想做了。大部分干到一定成绩的时候就开始有点不想努力了,没有动力了。他们就非常想知道为什么我一直都那么有劲,想做的事情能一直坚持干下去,而且都干得还不错。
我持久的动力来自我的理想。我的内心始终有一种动力在推动着自己,在不同的阶段我的动力也不一样。最强大的动力就是生命的自由,人性的自由。
第一动力是原始创伤,推动着你要成为一个可以依靠的人。第二动力就是现实社会人的一种本能追求的价值、希望,要成为更好的自己。第三动力就是生命本身的动力。如果这三股动力持续存在,那你这辈子就是个幸福的人。在生命的一开始,我们需要做一个靠谱的人,需要成为一个可以依靠的人。这股动力让我不断地去做事,不断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们是发展中的人。当自己这个阶段的目标实现后,自己的需求也在变化,我们开始追求不一样的内容。这时候的动力就转化为自己的一种本能,想成为更好的自己,想追求自己内心的价值感与希望感,在这个方向上不断努力。到后面就是追求自己生命本身的动力。
很多人会给自己设立很多目标,但是执行力却跟不上自己的计划。很多人就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人。比如有人说要减肥,但是从没看到他出去跑步,控制自己的饮食。有人说自己要看书,但是下班后就拿起手机刷抖音、玩微博,看书的事情早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人们缺乏自律,自己心里想去做,但是却行动不起来。
我们很多人都在遭遇这样的情况。墨子说:“志行,为也。”意志付于行动,那才是作为。提高自己的执行力,需要进行准备,设立自己的目标。亨利·福特曾有句名言:“做好准备是成功的首要秘诀。”在行动之前做好准备,为了自己的目标提高自己的行动力。机遇只会属于那些做好充分准备的人,只有各方面都准备好了,机会来临的时候你才有可能抓住。在准备过程中,我们会遇见很多困难与问题,这个时候不能放弃,要持续专注于当前的事情。歌德曾说过:“一个人不能同时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把它学好。”持续地关注于自己当前所做的事情,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在遇见困境的时候要坚持。
很多人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坚持就是胜利”,胜利往往就在于再坚持一下。行百里者半九十,在选定自己的方向与目标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往自己的目标坚定地奔去。荀子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面对外界的质疑时要坚定自己的内心,不为他人所影响。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方向走下去。也许这过程很累,很辛苦,但是坚持后的收获也是你想不到的。很多人没有成功都是因为死在了半山腰。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认知失调理论,是由利昂·费斯廷格提出来的。认知失调是指某人在做出决定、采取行动或者接触到一些有违原先理念、情感或价值的信息后所体验到的冲突状态。当我们的行为与我们的自我概念不一致,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就会出现不舒服的感觉。为了避免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我们就会扭曲我们的观念。很多时候我们会为自己做的事情寻找理由,进行辩解。我们经常会为自己的拖延寻找借口,让自己在舒适区待着,而一直没有行动。我们不愿意去突破自己。
现在很多人想要提高自律性,总是想要做很多事情,但是行动力跟不上。有时候这也想做,那也想做,人的精力有限,如果想每件事都做好,可能会导致每件事情都做不好。很多人一次行动不顺之后就没有信心去做后面的行动了。很多人借用很多的工具来提高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想要做很多的事情,但是最后都不了了之,其实是我们的自律性不够。
很多人问我,怎么提高自己的行动力?我的方法是要确定自己的目标,做好为实现这个目标不断行动的决心。太多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下定决心做好一件事,这是自己的目标不明确。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人是有动力去做事的。行为经济学家认为要想实现自己定下的目标,我们就要限制自己的选择,他将这个理论称为“预先承诺”。在行动之前就想好自己的退路,这样的行动大多会以失败而告终。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选择太多,就会摊薄我们的精力,让我们不能全身心去行动。
有些人买了一本书回来翻了几页就随手一扔,不知道放在哪了,也不会去看了;有些人想减肥,在健身房办了一张卡,去了几天就不再去了,朋友喊他去大吃大喝他就去了;有些人说要去跑步,买来运动装备,没跑几天觉得太累就放弃了。我们的大脑中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本能的欲望,告诉我们需要及时行乐,不要考虑那么多,开心快乐最重要。另一个是我们的自控力,告诉我们要深谋远虑,要控制自己,为以后考虑,克制自己的冲动。在本能欲望的冲动下,我们不喜欢思考复杂的事物。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丹尼尔·卡尼曼提出人的大脑分为两个系统:第一系统在遇见问题时不加思索,按照自己的本能行事。第二系统遇见问题花的时间要比第一系统时间长,第二系统要经过大脑的思考,对问题进行分析与判断,然后进行决策,这是理性脑。
人类喜欢能够及时反馈的事物。有些事情不能立即得到反馈。就拿读书这件事情来说,书里的内容不是立即就能用在生活或者工作中,人有时候看不到那么远,抵挡不住诱惑,也就很难坚持下来了。很多人都知道读书的好处,但是在面对外界的诱惑时,还是没能坚持读书。读书不能即时反馈。人类具有自控能力,能够控制自己到底是看书还是不看书。这主要取决于人的前额皮质,前额皮质位于人的额头与眼睛后面的神经区,主要负责记忆、判断、思考、分析和操作。如果前额皮质出现问题或者不发达,就会出现注意力障碍,遇事不会解决、不会计划等。
为什么有些人制订计划就能坚持下来,而有些人却不能,早早就放弃了?主要在于前额皮质是否“在线”。斯坦福大学罗伯特·萨博斯基指出,我们大脑的前额皮质的作用就是让我们选择去做更难的事情。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在下班后坚持去读书做读书笔记,而有些人就在那看电视剧,而不想看书。面对外界的刺激我们选择是做难的事情还是做舒服的事情,这取决于自己的前额皮质。
在行动力上,我们会疑惑为什么有些人那么自律,而自己就是坚持不下去,那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自律的路子。
第一,要找到自律的入口,进入自律的状态。牛顿说过,一切都是有惯性的。人也一样,当你长时间不自律,就很难让自己进入自律状态。我们要学会先做一些小事,让自己进入状态。当你准备考试,你可以先在网上查查那些考试的经验帖,了解一下考试的难度,把相关的资料整理一下,买一些复习资料。当你准备跑步,你可以看一下公众号里面别人一些关于跑步经验的文章以及一些帖子。你还可以购买运动装备,为后面的跑步做准备。当你准备阅读,你可以把自己要读的书籍列个书单,把自己想看的书籍买回来。
第二,为自己制订自律的计划,还要做计划调整的预期。在制订计划的初期,我们都信誓旦旦,一定可以成功,将自律坚持到底,在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有时候一件小事就能打乱我们的计划。比如制订了减肥计划,可能一个冰激凌、一次聚餐就打破了自己的计划。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一次一次就这样打乱了自己的自律计划。我们要给自己一个缓冲期,要适时调整自己的计划。
第三,行动计划要循序渐进,同时要制定止损线。计划不是一两天就能实现的,其间我们会有情绪的低落期,什么都不想干,我们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做好。同时在衰落期的时候要给自己设定一个止损线,什么时候必须停止不按照计划行事的状态,总不能一年 365 天都心情不好,都不想做啊。人是有自己的主动性的,要在自己设定的止损时间前,继续执行自己的计划。
第四,我们需要创造一个令人振奋的环境。在那个环境下,我们就知道自己要去执行这个计划。
我们是自己行动的第一责任人。要想看行动的效果,我们就要将目标量化。比如减肥,我给自己规定了一周 5 天要跑步,每天跑步要达到半小时。但是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减肥的效果不明显,看看自己跑步的公里数,发现半小时自己才跑了 1 公里,这样就不好了。我们在自律中也要给自己设置奖励,在达到自己的小阶段目标后奖励自己一番。可以是一场电影,一件自己的喜欢的物品等。
自律之路就像打BOSS一样,难度不断地升级。在自律之路上我们也会不断地看到新的风景。行动力是自律成功的钥匙,我们要好好把握这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