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心理成长的规律
——术、道、德

心理咨询师有没有共性的心理成长之路呢?我想应该是有的。心理咨询师需要经历术、道、德三个阶段。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们首先要掌握具体的方法与技术。

刚开始进入心理咨询行业时,大家最在意的就是技术。彼此见面,交谈最多的也是这个话题。如“你学的是哪个流派”“你会什么方法”“这种技术好不好用”等。

在讨论的同时,大家也在暗暗比较,如果知道某种技术很好,自己恰好又不会,就会生出自卑的心理;当然如果知道对方会的技术不如自己多时,又会生出自豪感。

这个阶段,我们的喜怒哀乐完全被技术主导了。

技术掌握是有层次之分的

虽然有些咨询师掌握很多咨询技术,但是他能不能了解技术背后的原理,能不能运用自如,这就不得而知了。

在我看来,技术掌握分为三个层次。只是知道掌握技术的使用要领、操作指南,属于最低层次;能够知晓原理,属于中间层次;如果能够运用自如,灵活变化,这才属于最高层次。这三个层次就是技术层面的知其一,知其二,又知其三。

现在很多咨询师只是在第一层面上打转,今天学习了一个技术,明天又学习了一个技术,从来不深挖背后的原理,更谈不上灵活运用。所以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深挖原理和灵活运用,我们把陈述的重点放在这两个方面。

深挖原理

在深挖原理方面,孔子是一个鲜明的代言人。相传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习一首乐曲一段时间后,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已学会了这首琴曲,可以进一步学点别的了。”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学到它弹奏的技巧啊。”

孔子又练习一段时间后,很快学会了技巧。于是,师襄子便对孔子说:“你现在已经学会技巧了,可以学点别的了。”孔子回答说:“可我还没有了解曲子表达的意趣啊。”

孔子又继续专心练习一段时间,了解了曲子的意趣。此时,师襄子又对孔子说:“你已经了解了它的意趣,现在可以进一步再学点别的了。”但孔子依然想继续深入,回答说:“我还不知道它歌颂的是谁啊。”

于是,孔子专心致志,每天弹奏,用心领会曲中歌颂的人物。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孔子若有所思,静静地站在一个高处,向着远方眺望说:“我已经知道它歌颂的是谁了,他肤色黝黑,身材修长,有着广阔的胸襟,长远的目光,他眼光辽阔,囊括四方。若不是周文王,谁能如此啊!”

师襄子听了,十分惊讶,立刻离开座席,来到孔子面前,两手交叉于胸前,充满敬意地说:“君子,真是无所不通的圣人啊,此曲的名字便是《文王操》。”

孔子不单单局限于掌握曲调,弹奏技巧、曲子意趣、曲中歌颂的人物都领会得一清二楚,这真是做到了极致。

同样地,在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懂得其背后的原理,那才算得上真正学会了这个技术。

在积极品质训练技术中,有一个“热板凳”技术。具体操作是这样的:体验者坐在中间的板凳上,周围人围成一个圆圈,轮流走到体验者面前夸奖他。这个操作过程是很容易的,网校的学员也很喜欢运用这个技术,但是部分学员并不一定懂得背后的原理。如果再深挖这个技术为什么是积极品质训练技术,相信知道的学员就更少了。

那我就在这里做一下阐述。“热板凳”技术依据的是积极心理学理念。我们都渴望被人看见、被人认同,从而对自我产生满意感。这种满意感的提升又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一些积极品质。

比如在技术操作过程中,周围人都夸奖体验者“很真诚”,真诚就是一个积极品质。体验者听到这种夸奖,就会产生满意感,这种满意感又会进一步促进和强化他真诚的品质。

所以这个技术最终的目的就是让体验者能够确认自己的积极品质,能够强化自己的积极品质。这也是“热板凳”属于积极品质训练技术的原因所在。

另外,深挖原理还有一个好处,我们会懂得一些技术背后的原理是相通的。我们不需要今天学习“耍猴子”,明天学习“耍猩猩”,后天又学习“耍狒狒”。

就拿沙盘疗法与催眠疗法来说吧。沙盘疗法属于心理分析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潜意识内容外化,探索人们的内心世界。而催眠疗法呢,也是运用心理分析,通过心理暗示和来访者的潜意识进行沟通。所以,这两种疗法是相通的,属于“近亲”。咨询师真的没必要学习沙盘疗法后再学习催眠疗法。

但是现在很多心理咨询师陷入一个误区,他们只是一股脑儿地学习技术操作,却不深挖原理。对于他们来说,“耍猴子”是一种技术,“耍猩猩”是另一种技术,“耍狒狒”又是一种技术。

心理咨询师要想走得更长远,就需要有钻研的精神,就需要懂得背后的原理。但是现在有些人却忽视了这一点。

灵活运用

灵活运用是技术掌握的第三层面,这让我想到了老汉粘蝉的典故。

故事是这样的:孔子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速度贼快,一粘一个准,仿佛那蝉不是在高树上够着的,而是在地上捡的一样。孔子很有兴趣,就问老人:“先生真是厉害啊!这里面有什么门道吗?”老人就回答:“当然有了,我先在竹竿上叠起两个丸子进行练习,如果这俩丸子不会坠落,那我失手的情况就很少;如果我叠起三个丸子练习,丸子不坠落的话,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当我在粘蝉的时候笔直地站着,举竿的时候也不摇晃,心里什么都不想,眼里只有树上的蝉,肯定就一粘一个准了!”

老汉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已经完全掌握了粘蝉需要用的技术与手段,粘蝉需要“稳”,老汉就用竹竿顶丸子练习稳;粘蝉需要“专”,老汉的目光就死死地盯着蝉,身体也不左右摇晃;粘蝉需要“快”,老汉的“稳”和“专”自然就成就了快。

所以,懂得原理之后,老汉的练习自然成就了他的粘蝉手艺。

心理咨询师学习技术也一样。懂得原理之后,就要不停地应用,不停地优化。在应用和优化的过程中,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原来现有的技术也不是那么完美无缺,技术的创造也不是那么高深与困难,我也可以创造技术。

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2007 年我去参加全国心理技术应用学术论坛,结识了杨鑫辉教授。杨教授非常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他在现代心理技术学的重建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我通过杨教授得知,虽然现在应用心理学很流行,其骨子里流淌的仍是心理技术学的血液,只是现在大家都关注应用,把技术淡化了而已。这就引发了我的一个思考:心理咨询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那背后依托的也应该是心理技术学知识。

从那之后,我就站在心理技术学的角度来看待心理咨询。我不再学习别人创造的心理技术,而是开始自己创造技术。当然这并不是我不知轻重,要一人独大。实际上现在流行的技术,如海灵格的家庭序列排列、莫雷诺的心理剧、萨提亚的家庭雕塑法、卡尔夫的沙盘疗法,问世时间最长者也不过一百年。整个心理技术领域,目前还仅仅处于创作阶段。而未来心理学的普及与应用,大多是要依靠技术作为宣传手段的。

技术是心理学产业壮大的根基

其实现在心理学行业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理论派”和“实践派”之争。“理论派”认为“实践派”过于务实,“实践派”认为“理论派”实操性差。

我们心里都清楚,没有“理论派”的研究支撑,“实践派”哪懂得操作?没有“实践派”的问题反馈,哪有“理论派”的进一步钻研?可双方的当事人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误解呢?就是少了一个起连接作用的桥梁。这个桥梁不是别的,就是技术。

不管是“理论派”还是“实践派”,心理技术学都没有受到重视。“理论派”只想搞理论研究,“实践派”只想怎么帮助别人,于是技术学就成了盲区。

今天的心理学社会服务没有迈进大众,没有走向产业化,就是少了技术的依托。大家都各玩各的,不在乎技术,不注重技术研发,怎么能让心理学壮大?这就好比有种豆子的人,有想喝豆浆的人,但是中间没有豆浆机的打磨,这些豆子是卖不出去的,人们是喝不上豆浆的。

也许有人会问:“我也在专心学技术,为何没有什么变化呢?”这里我就要反驳一句了:“你钻研的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过来的,不是我们本土化的技术。”国内的心理学行业要想壮大,就需要本土化的心理技术。但是就目前我接触的人群来说,很多人都是在“吃老本”,没有进行本土化的技术创新。

咨询师经历了“术”的三个阶段后,就开始进入“道”这个更高层次的磨炼了。

在《道德经》中,“道”是指宇宙万物发生发展的规律。而在心理咨询行业,“道”主要表达的是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正确认识事物,需要经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产生理性认识。

在心理咨询行业,咨询师想要“得道”,即掌握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就需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具体来说,咨询师就需要积累经验,慢慢把经验上升为理论。

积累经验只是开始

对于积累经验,大家的想法会不一样。一些人是出于赚钱的目的,被迫去积累经验;另外一些人认为只有积累经验,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此时的积累经验是主动的。

不管你是出于什么目的来积累经验,时间和金钱的投入都是不能缺少的。虽然是老生常谈,可很多心理咨询师的症结就在这,所以这个话题避不开。

就拿时间来说吧,有些初学者总羡慕那些知名的咨询师,并时不时地拿他们和自己做比较。如垂涎人家的高收入,哀叹自己的苦、难、穷,但人家背后付出的努力他却熟视无睹。人家工作到半夜,他看不到;人家天南地北地学习,他看不到;人家没有休息日,他也看不到。正如冰心所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所以,收获和付出是成正比的。

积累经验不仅需要时间投入,还需要金钱投入。有些毕业生到实习单位工作,是没有工资的,甚至还会交钱给实习单位,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单位给你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一个实践的平台,你需要给单位提供金钱支持。心理咨询师也是一样,你学习需要花钱,请专家督导也需要花钱。

很多的咨询师都愿意把金钱投入学习中,可一听说要请专家督导,就立马不干了。为什么呢?因为督导是要评价咨询过程,而很多新手在咨询过程中会存在很多问题,一般情况下,督导师看到问题,就会当面指正,有些人就会误以为督导师故意“找我的碴儿”,面子上挂不住,就有点讳疾忌医了。所以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还要克服心态问题。咨询师要有一颗谦虚的心,要勇于接受来自专家的批评和指正,不能凡事都由着自己的性子。

不过积累经验还只是开始,咨询师要想“得道”,还需要把经验转化为理论,即把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

理论总结才是王道

有些咨询师做了很多年咨询,经验也积累了很多,可在专业上还是没有一点儿提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把自己的经验和心理学的科学体系连接起来。

一旦心理咨询师能把经验同理论结合,就会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经验其实并不值得一提,因为很多经验都是无用的,甚至是错误的,有用的经验可能仅占三分之一。咨询师必须经历这个阶段,否则就会陷入唯经验论,偏离科学体系。

心理咨询师的“师”代表什么?就是你有一套科学专业的理论来引导咨询。所以,咨询师的经验积累到一定阶段,就需要以科学体系为参照来进行整理。如果经验整理后,还能以通过论文或者讲座形式与同行进行交流,这就表明更加进步了。

比如说一个咨询师做了 100 个抑郁症案例,每一个案例都有非常科学细致的记录,记录的过程中对于存在疑惑的地方,他能够真诚地把疑问提出,并聘请同行来进行督导,这个过程就是经验总结、理论上升的过程。

感性认识如果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不准确的,经验如果没有上升到理论同样是不准确的。即使有些咨询师做了很多年的咨询,如果他没有进行经验总结,没有进行理论提升,同样也不会有多大成就。

有些咨询师可能对科学知识存在误解,认为自己不搞学术研究,也不评教授职称,那些理论知识学不会,也看不懂,就好好把自己的“术”运用好就行了。这种“不思进取”的态度会导致有些专家教授对心理咨询师有误解,觉得心理咨询师没有理论支撑,凭借在某个培训班上了几节技术课,就大门敞开接待来访者了,以这种急功近利之心实在无法成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的确,没有理论的支撑,心理咨询师就如同盲人摸象,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心理咨询要想让更多的专家及大众接受,就需要好好沉淀一下自己,把那些无用的、错误的经验过滤掉,把实用的、准确的经验进行升华,进而纳入科学体系中。这样咨询行业才能进行长远的发展,我们的咨询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当咨询师已经到达“道”的阶段时,下一步需要追求的就是“德”的提高。“德”不仅仅指道德层面,它的范围更广。

很多咨询师的技术都掌握得差不多,比如都用了三年的时间做了100 个案例,都有理论,发表了几篇论文,也做了相关的总结,可是为什么你还是没有人家好呢?区别在哪里呢?这个时候“你是谁”比“你会什么方法”更重要。

一开始,咨询师会比较谁做得多,会比谁能把一个实践或技术做得更深入,到最后,比的就是“你是谁”,即你的气场、人格、价值观,以及你的“德”。

“你是谁”比“你会什么”要重要

我常常说一句话,“‘你是谁’比‘你会什么’更重要”。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共情技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做当事人中心疗法的时候,来访者说他在生活中遇见很多困难,罗杰斯说:“我知道你一定走了很远的路,在人生中遇见了很多困难,但是你一直没有放弃。尽管你寻找突破的路并不是那么平坦,但是你内心想要成为更好的人,可能过程不顺利,但今天你到我这里来,希望我与你一起解决这样的困扰。”当他说完这句话,来访者感动得泪流满面。大家一听会觉得这是多好的共情技术啊!但是如果是一个初学者,或者是没有罗杰斯那样的人格的人说出这样一句话,也许来访者就会感觉很突兀。

那么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不是共情技术的区别,而是罗杰斯与新手咨询师人格的区别。罗杰斯的人格透出来的温度是 35 度,他能让人感觉如沐春风,能让来访者感受到一种力量,一股正能量涌现在来访者心间,并且产生了共情,咨询师理解我;而新手咨询师的人格透出来的温度就比较低,可能只有 15 度,让来访者感受不到这样的温暖。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德”不同。

心理品格的发展

你身上最优秀的是哪个品质,真诚、善良、勇敢、慈悲、诚实、谦让、仁慈还是创新等?你最喜欢自己身上哪一个品质?心理品格就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每个人的基本心理水平的发展程度。

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气质与品质。一个人的心理品质、心理品格就是一个人的心理资本,是一个人的“德”。

心理咨询中,是否需要“德”呢?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言而喻,肯定是需要的。随着社会发展的日益复杂,“德”将更加重要。掌握同样的技术,研究类似的心理学方向,有着同等时间的咨询经验,但咨询师之间还是有不同。这就体现在“德”的层面上,心理品德的高低让咨询师之间产生差距。

社会品德的构建

很多人会认为,我只是一个心理咨询师,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帮助来访者走出困境,不需要非常高的道德水平。

这样的想法是对的吗?一个人的道德水平高,善良就跃居心间。善良是人的一种心理资本。社会品德、道德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心理咨询师、心理学教育工作者的生存基础与发展高度。

在选择心理志愿者的时候,我们都会考评他的同情心与他的伦理观。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2004 年,我在广州心理志愿者协会选心理热线辅导员的时候,都会问他们关于伦理的问题。比如:一个带着小孩靠卖淫和贩毒为生的人来找你做咨询,当你了解这个人的情况后,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用一个词来进行表达。有人说“可怜”,有人说“同情”,有人说“可悲”,有人说“可恨”,有人说“损人利己”,每个人的回答就代表了他的价值观。一个咨询师要与自己的来访者相匹配,这种匹配,不仅是技术上的匹配,还有人品价值观上的匹配。在上面的案例中,当你的内心突然有一种同情心的时候,你与来访者的问题是匹配的,在相处的时候你不会轻视她。

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我认为要有一种“侠士”精神。这需要一种大无畏的担当与使命感,这是一种德行,也是一种社会品德。这种品德的构建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自然之德

培养一个心理学家,不如发现一个;发现一个,不如天生一个。心理咨询师也是如此。人人都可以做心理咨询师,但是优秀的咨询师本身的天分很重要。

所谓的天生本身就具有一种创造性。自然品德是在与大自然的科学、社会、文、史、哲等的互动过程中,有自己出其不意、特立独行的表现,有自己独特的与别人不同的认知。这种人的创造性是不可复制的。

品德的发展分三个层次。第一个是心理健康水平,即心理品格;第二个是社会品格,即狭义道德;第三个是限制我们高度的自然品格,所有的大师都是自然品格很厉害的人。

当两个人“术”与“道”的层面差不多的时候,关键的差别就体现在“德”上面了。刚开始进入心理咨询行业时,咨询师会热衷于“术”,掌握更多的技术来为自己的发展保驾护航,在“术”的层次达到一定水平后就往“道”的方面进行发展。通常在这个过程中,“德”一直贯穿其中,却没有重点发展。

目前学习心理学的成长路线一般就是“术”“道”“德”。如果你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心理学工作者,成为一名大师,成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这个路线一定是“德”“道”“术”。 kkX+sxgnOffTxIY4eQ1p9E1oY/GGVFFEU6oeZt6btGCRjQsFs6viFaW/M7Z6+cx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