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称为量化研究。两者是个相对的概念,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和方法之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研究范式。
定量研究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定量,就是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定量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某种标准作为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量的变化规律。由于其目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的量的属性做出回答,故名定量研究。定量研究与科学实验研究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科学上的定量化是伴随着实验法产生的。定量研究是基于一种称为“先在理论”的基础研究,这种理论以研究者的先验想法为开端,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
定性研究是研究者用来定义问题或处理问题的途径。具体目的是深入研究对象的具体特征或行为,进一步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如果说定量研究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那么定性研究解决的就是“为什么”的问题。定性研究通过分析无序信息探寻某个主题的“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这些信息包括各类信息,如历史记录、会谈记录脚本和录音、注释、反馈表、照片以及视频等。与定量研究不同,它并不仅仅依靠统计数据或数字来得出结论,也有像“扎根理论”“人种学”等正式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是以“有根据的理论”为基础的,这种方式形成的理论是从收集到的许多不同的证据之间的相互联系中产生的。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研究范式或研究类型,面对这些差别,初学者或许有些眼花缭乱,实践中也难以把握其中的关键。那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到底有哪些区别呢?
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定性研究主要是一种价值判断,它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的基础上。其主要观点是:社会现象不像自然现象那样受因果关系的支配,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有着本质的不同。研究方法主要包含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等。定量研究是一种事实判断,它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的。实证主义源于经验主义哲学,其主要观点是:社会现象是独立存在的客观现实,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评价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相互孤立的实体,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必定存在内在的逻辑因果关系。量的评价就是要找到、确定和验证这些数量关系,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相关法等。
一切研究都是基于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用来帮助研究者正确地搜集和分析资料。在一般情况下,定量研究主要关注和回答有关整体的、相对宏观的、相对普遍的、侧重客观事实的,特别是有关变量之间关系的问题。定性研究主要关注和回答的往往是有关个体的、相对微观的、相对特殊的、侧重主观意义的,特别是有关具体情境之中的互动问题。定量研究涉及的主要方法包括调查法、相关法与实验法。比如调查“特定人口总体中精神病出现的频率是多少”采用的就是定量研究。比如调查“精神病患者的带病生活对本人及其家人意味着什么”采用的就是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
研究回答问题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两类研究在目标上的不同。定量研究更多的是以描述总体的分布、结构、趋势及其相关特征,揭示变量之间的关系,验证已有理论假设为目标。而定性研究更多的是以揭示现象变化过程、现象内在联系、研究对象的主观认知、诠释行为意义、发展与建构新的理论假设为主要目标。
由于目的地不同,各自经历的路径也不同。为了到达自己的目的地所需要的交通工具也会不一样。有的需要飞机才能到达目的地,有的需要双脚长途跋涉才能到达目的地。研究者借助不同的工具、经历不同的路径,看到的风景也是不一样的。
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不同的社会现象是相互联系的。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研究工具是不同的。在定量研究中,研究者为了保证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的客观性、精确性、真实性与可复制性,同时也为了达到发现社会现象总体特征、相互关系以及普遍规律的目标,通常要对研究的现象进行严格的、符合统计分析要求的抽样、测量,也需要采用问卷、量表等各种标准化的、高信度的工具。对于研究资料的分析需要借助建立在数理统计基础上的统计方法以及SPSS等统计软件的帮助,得出研究结论。在定性研究中,研究工具是研究者本人,研究者对特定的研究对象、对处于具体情绪中的社会现象的某种深入了解。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都有自身的优势,但同时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它们相互结合能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在一项研究中可以同时运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研究者可以在定量研究的过程中使用定性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例如在对某种社会现象进行系统、大规模定量调查前,研究人员可能会采用定性研究的某种方式比如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对这一现象进行初步探索。例如人们在设计调查问卷之前,研究者也会进行一些开放式的个人访谈,来了解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和行为态度,为问卷调查打下一定基础,为问卷设计做准备。在定量研究中,研究者使用了定性研究中的某些具体方法来帮助自己对定量研究中统计分析结果进行理解与解释。比如在对大规模的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后,再对个案进行访谈,以访谈的结果来帮助理解和说明定量分析结果的含义,或者进一步来补充、验证、诠释前者。
对所研究问题的不同方面可以使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来进行探讨,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两种方法来回答不同性质的问题。
比如对于自我调节学习进行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可通过阅读《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发展特点与类型》和《自我调节学习的研究进展与趋势》这两篇文献来看看两者的不同。
《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发展特点与类型》这篇文献属于定量研究,主要的资料收集方式是问卷调查。为了了解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发展特点与类型,作者采用了问卷法与剖面分析法来对1539 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资料。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吉林省和黑龙江省 1539 名初中、高中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的自我调节学习策略问卷对学生进行测量,对收集来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了解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情况。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整体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有下降的趋势。初中生的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水平要比高中生的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水平要高。初中生与高中生的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类型不同。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分为三种类型,高中生的自我调节学习分为五种类型。定量研究一般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设计的问卷进行分析,进行量的研究。对某种现象进行研究时,一般用数据进行说话,通过对数据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来对现象进行深度探讨。定量研究基于对数据的分析,数据的真实性非常重要。
《自我调节学习的研究进展与趋势》这篇文献属于定性研究。这篇文章采用了文献研究的方式,通过对已有的研究文献的关于自我调节学习的资料的查找,写出自我调节与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与特征,然后从自我调节学习的理论模型、教学与干预训练、测评方法以及个体差异与类型四个方面对该领域的内容进行了综述,最后归纳出了该领域的未来三个发展趋势:理论模型的整合、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内容的深化与丰富。定性研究对数据的要求不是很高,也不强调对数据的具体分析。
具体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主要在于你的研究目的是什么,看看研究的内容适合哪一种研究方法。这样更有利于研究结果的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