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教育转向服务
——我的第三次转身

刚才说的是心理咨询与心理教育,现在我们来说说心理教育与心理服务。

社会服务是以提供劳务的形式来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活动。它包含了两种定义。狭义指直接为改善和发展社会成员生活福利而提供的服务,如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生活福利服务。广义的社会服务包括生活福利性服务、生产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

因此,我们一直强调的社会服务更多的是指在社会需求里面对支持、陪伴和文化的建设,帮助对自我的一些发展。它不是咨询性的,不是治疗性的,不是有问题了来咨询,而是帮助提升你的幸福生活。

所以说很多人都可以进入团体分析。现在很多人学了团体咨询以后,回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开始你分析我,我分析你。这些分析就是在团体咨询培训中小组里常做的。

那么教育呢?是传授知识,是启发你,让你获得更好的认识,从而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提升你的生活质量。而服务是通过上课来满足受众的需要。我来上课,想要变得更开心一点,怎么样才能开心一点?我跟你聊一聊。

那么心理学提供的服务是什么呢?你来了以后,带着你一起讲心理学的有趣故事,越讲越开心,越讲越没有烦恼;带着你一起做手工,等等。这是你享受的服务。

从教育到服务是一个概念性的转变。我们一听说是服务就觉得变得很高级,为什么?教育让人感觉自己还十分迷茫,别人高高在上的要教我,好像硬塞东西给我。服务便不是这样了,服务让人感觉我是来获得的,是来享受的,因此概念性的转化使人在理解上便产生了不同。

其实,从咨询到教育,再从教育到服务,在这中间,做了几次转换,但是到最后还是回到了咨询。

人们来找你上课,事实上是他生活上的问题没有解决,你给他讲完故事后,他有可能会开始放松,他原来的问题也有可能就解决了。在这整个过程中,我们不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而是以提高大家的幸福感和享受当下、享受舒服的生活为导向,但是最后却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结果。

人们一开始来上课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是带着烦恼来诉说他们的故事,我们提供一个听故事服务,最终他们烦恼没了,问题也迎刃而解。这就是将服务作为解决心理问题的切入点。

请注意,在教育和服务这两者之间,教育更多的是要组织人群,如招生、报名;而服务是在组织内,更多的是批量地对一个人进行服务。心理教育更多的是面对市场,招生,打开门做生意;而服务是直接跟某个社区谈,帮你服务。

因此,就看我们是准备用哪一种途径去做这个工作了。如果我们要做社会工作就是服务;我们要是做生意,开公司,做教育平台就是做教育。

但是,我们应该把这三者串联在一起。实际上,咨询是解决人们生活上、工作上或者学习上的烦恼和问题,教育是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途径,服务则是一种享受。当然,三者在个人的追求层次上也会不一样,咨询一定是有问题的人,教育更多是想提高自己的人,而服务是追求更好生活的人。最终,这三者都会成为我们通向幸福生活的一条路径。

为什么要从心理教育走向社会服务?未来的社会服务更多的是由政府购买并提供,因为社会越来越进步,社会的福利也会越来越好,所以最终我们会为组织、为政府服务。就像我们的网校,我们实际上是在做心理教育,我们不说是心理咨询,我们也不承担心理咨询的结果,不承担心理咨询的义务。但是,大部分的人通过在这里学习,他们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就是达到了咨询的效果。有些人在我们的网校学习之后,可能比去做心理咨询得到的效果更好。我们经常能收到很多学员写来的感谢信。

假如说,网校变成了心理服务大学,那么之后呢?也许我们会和一些地方签约,例如和一个小企业老板签约,他签约了我们的大学,那么他的员工就全交给我们服务了。

一个校长来我们这里报名,我们就可以打包这个学校一整年的心理学服务,所以我们服务大学,可能只招 100 个学生,但这 100 个学生实际上就是 100 个组织。而社会上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去提升的人们就进入我们创办的一苇渡心教室。我们以后的目标就是:服务大学、一苇渡心心理学科普教室和本会团体心理学院三位一体,我们这种调整的背后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适应和满足当下社会的不断变化和进步。我们每一年都会做具体的调整。 O1pXjEs7HovP8BSsScc11frMXhYE2OkXVgTsJF7SaOcXGpmgxK8E2BWp1qt2B9j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