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机构与个人发展

我们来说说个人与机构的关系。

在《精神卫生法》出台前,虽然二级心理咨询师并不具有开业资格,但可以开一个心理咨询机构,只不过要求医疗除外、违反中国相关法律的除外。这个定义是很模糊的。当《精神卫生法》出台之后,法律上给出了明确的规定和定义,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师没有治疗病人的权利,只能做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咨询。

目前,虽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已经被取消了,但有的地方可以注册心理咨询机构,而有的地方就注册不下来,这说明地方之间存在着差异,对政策的解读也各有不同。当前的心理咨询市场十分不明朗,不确定哪个部门负责这一范围,因此没有人可以批准这一类公司的开业。

当你开了一家心理咨询公司,就可以给来访者做心理咨询了,但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属于医疗范围以外,法律规定不允许你治疗精神病人,你没有诊断的资格。然而,如果来访者中有疑似精神病患者,你为他提供了心理咨询服务后可以进行判断,如果是精神病人,就要建议他去医院找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没有处方权,是不能治疗精神病人的。

曾经有学员问能不能开一个团体工作坊。我的回答是:能。可以利用网校学习的课程。比如学习了积极心理学技术这门课,你就将学习内容重新设计一下,做个PPT,开办一个积极心理学技术班,两天收费 600 块钱,当招到 20 ~ 30 个学生的时候就能开始上课了。

很多心理咨询机构是个人机构。在这里,个人怎么发展?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机构与个人是什么关系?

如果说机构是你的,那么机构和你这个人是什么关系呢?是你去经营这家机构,要把这家机构经营成一个商业的机构去赚钱?还是这个机构经营你,要把你这个人经营成一个著名的心理专家?大家要搞清楚,是机构为你服务还是你为机构服务?也就是说,你是做平台还是专业?

那我对个人与机构的定义是什么呢?从一开始,我对韦志中心理咨询工作室的定位就是它为我服务而不是我为它服务,我需要一个机构让我干好专业。在我的机构里,我带领几个助理,他们帮忙打理工作室的日常事务,我能腾出手来走我的专业道路。

这是我一开始对机构的定位:机构为我服务,我为心理学服务,心理学为社会服务。机构可以没有,因为我也可以随时没有,但是心理学会一直在,社会对心理学的需要也会一直存在。假设机构消失,然后人消失,但是心理学这门学科是不可能消失的。假如心理学没有了,被其他学科合并了,合并成了社会学,以后没有心理学了,那社会服务还在吗?只要有人在的地方社会服务就会在。

因此,我们要明确,谁先没有?谁最不重要?机构最不重要。

确定了机构是为我服务的定位之后,个人的发展方向就清晰了。我在经营机构的同时是为了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专业的人,是为了成长自己,经营自己的生命状态。我们要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遇见什么人,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有些有名的心理学专家开机构,但是每一次开都会亏,这是什么原因呢?他就是犯了这个错误,他想利用自己的人脉和影响力将这个机构开起来,而不是利用这个机构将自己经营和打理得更好。开机构有两种方式,一是注重平台的打造,纯商业型,请许多心理咨询师来坐诊,管理他们,让他们帮你赚钱,经营好。二是开一家独立的,专门为自己服务的,能让你专心做一位专家的机构。

但是,打造平台是很困难的。因为这需要商业资本运作,所以最难的是要将机构壮大,这需要搭上人脉、时间和金钱,会使花在自己成长上的时间和精力变少。并且在这过程中,付出多回报少甚至没有回报,为他人作嫁衣的情况都有可能出现。

最好的方式是,如果大家有条件,自己开机构,但是不要自己租房子,可以找一个社区,通过商量从社区获得办公场所并为他们提供服务。这是一种合作的关系,不需要掏钱,开设的心理工作室为社区服务并成为社区的参观点和特色。类似于这样的地点还有妇女儿童中心等,都可以去尝试。

网校是什么?我认为,网校就是实现我、实现跟着我的一批批心理学工作者的个人成长和自我价值实现的一个平台,当我们实现了这个目标以后,就会开始去追寻更高和更好的平台。

所以我认为个人与机构的关系就是机构为我个人服务,我为心理学服务,心理学为社会服务,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每一环都好好的,没有那么复杂。在这个过程中,我终于成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这是我个人成长的一个经历。

钟年老师曾说,无论是学习还是社会上的实践,如果非要分派别,那就只有一个派,就是科学派。只是有的人在社会上做应用类的心理学,另外一批人在学院里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虽然侧重点不同,一个侧重实践一个侧重研究,大家的目的都是服务社会、服务社会上更多的人。

但是这中间确实有一条河,这条河隔开了学院派的心理学专家和社会上实践的心理工作者。以前,这条河上只有一条“绳索”,有些人可以通过绳索攀到对岸,比如说我就是靠着这条“绳索”爬到对岸的,向学院派的心理学家们交流和学习。所以我早前便进入一些高校去做他们的客座教授和研究人员。

之后我就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在这条河上修一座桥。让应用心理学派和学院研究派可以互相了解,相互交流,放下各自的偏见和不理解,转换思想,推进心理学的发展,让心理学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服务机构工作委员会成立了,其中有大学心理学院的院长、教授,有社会上的实践专家,大家组成一个几十人的专委会,说明两派已经胜利会师。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继续沟通,而且要合作,那么无论在哪个阵地,无论在主流阵地还是非主流阵地,在研究阵地还是在实践阵地,都是一颗真心、一颗公心地去经营心理学,大家最终会走到一起,共同为中国的心理健康事业贡献个人的力量。 WLdGExCsE0SqX/RMSK8/P55bt/ss+X3WwMbVUrnrO0UA67L77AaVb5y87aKEszv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