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媒体合作

在网络科技还不发达的时候,人们主要是通过什么形式来传播、普及和学习心理学的呢?几乎是没有什么途径的,大部分人了解心理学或者学习心理学都是通过书本或身边人的描述。这些途径传播速度慢,影响范围窄,甚至还会传播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和理念。这无论对心理学的传播者还是心理学的接收者来说都是困难重重,传播者很难将一些正确的心理学理念传达出去,群众也找不到了解或寻求心理学帮助的路径。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心理学的传播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了,主要有报纸、电视和自媒体等。接下来具体介绍我与媒体合作的经历,以及我对这些媒体的一些看法。

这些年来,从央视的《心理访谈》开始,各大卫视也推出了心理类节目。如果你有兴趣,晚上的时候打开收音机,几乎每个电台都至少有一档情感谈话类节目。伴随着这些节目的诞生,必然也有一些心理咨询师走到镜头前与大众进行互动,他们或睿智,或犀利,或温和,说出的话总是直指人心,让人惊叹:怎么他那么厉害,几句话就能解决那看似难缠的痛苦情结啊!

毋庸置疑的是,心理类节目对于把心理学推广普及到大众中去是功劳巨大的!最近几年来,各种心理学理论已经深入人心。

一开始,我使用的媒体是互联网。那时候的媒体对心理学有了认识,他们遇到与心理有关的问题,想让心理专家来评论一下,就上互联网找这类的专家,就联系到我。不同的阶段互联网上主要流行的社交平台不同。那个时候就是做网站、做论坛、做博客,后来才有微博。我是新浪博客健康专栏首页推荐的专家。

我其实不太理解媒体上做心理学的原因是什么。最早,我被一家卫视邀请去做了一段时间的心理节目。录制的时候我发现,媒体有一种思维,就是想要现场火爆,现场效果好。但是我是心理学专家,我来这里是要帮助来访者,不是为了节目现场效果火爆而去“修理”来访者,让这个现场变得又吵又闹。这次的合作并不是很愉快,4 个小时录制下来,经过剪辑,做出 50 分钟的节目。这次合作以后,他们没再邀请我,我也不愿意再去了。

但是,我有一些自己的感想。既然电视台打造的是心理类的节目,就得按照心理学的纹理去处理。媒体要效果,要渲染,可以理解,但是这是个助人的节目,首先要尊重心理学专家,一定要站在帮助人的立场上。其次,还要尊重上节目的来访者,他们是来寻求帮助的,不是来配合节目现场效果的。

所以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媒体呢?可以做自媒体,这样心理咨询机构就彻底活了。

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贴吧、论坛等网络社区。自媒体是基于互联网的社会化媒体,由于社会化媒体更加互动,更加快速,充分满足了每个人都想要发声的需求,同时其及时性也非常吸引人,因此社会化媒体瞬间拥有大量的受众群体。社会化媒体也需要有优质的内容,自媒体人就是这些内容的来源之一,而且是其中一股强大的力量!如果说以前你有满腔的才华不得施展的话,现在互联网时代,成为一个自媒体人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已经有许许多多前辈们通过社会化媒体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是比较术语类和专业性的解释,通俗一点解释自媒体就是你自己开的媒体。比如我在今日头条上面注册了一个心理咨询账号,在我的今日头条下面有我的应用中心,这个应用中心就是自己的媒体,现在有 14.9 万粉丝,如果好好经营,在上面分享咨询案例或者一些专业性的心理学知识,做理论的科普和推广,很快便会有人来找你做心理咨询。就好像面对这十几万人开了一个心理诊所,每个月可以接几个到十几个心理咨询个案,帮助他人。

所以自媒体跟你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往往可以推动你的进步和你职业的发展。而且平台还会给你钱,比如我与今日头条平台签约,那就是属于行业里的大V,受到平台的认证,以后每回答一个问题,五百字以上,还有几百块钱。关键是,平台还会把我放在首页推荐给用户,让更多人可以看见我,了解我写的东西,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私信我。如果是一个心理工作室,成本其实就够了,先接电话预约的,暂时进行电话咨询,按小时进行收费,然后逐步发展成为面对面的咨询。

实际上我们是可以做自媒体,如果你的文笔不错,文章写得好,一边写,一边整理,最后还可以将你的文章和感受汇集成书集,传播给更多的人。这是一条路线。

另外,还可以适当去参加本地的电视节目。报纸现在的阅读量有限,但是报纸有一个好处,它是主流媒体,影响力强。有的报纸能够给你带来影响力,但不能带来客户。

微信公众号也是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是开发者或商家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申请的应用账号,该账号与QQ账号互通,通过公众号,商家可在微信平台上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全方位沟通、互动,进而形成了一种主流的线上线下微信互动营销方式。你可以自己申请一个个人公众号,好好经营,在公众号上发表心理学的推文等,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那么,如何处理媒体与保护隐私的关系?目前不管是哪一类电视节目,其实一上去就等于个人隐私全部被公开了,如果你愿意或者决定通过电视节目的方式接受心理咨询,那么就要接受它给你带来的一切后果和影响。所以后来的心理访谈类节目,都是让邀请来的心理学专家们自己找愿意上节目的来访者,因为节目需要自愿并且足够独特的案例,这样才会有人愿意看,才会有节目效果,才会有收视率。所以只要能找到案例你就可以去上节目,但这其中存在着风险,因为带着来访者上节目,你不知道在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事,这都是不可控的。

那么,媒体上的咨询案例都是真实的吗?我的回答是:有真实的,也有不真实的。2005 年,我曾在电视台做了一个心理故事节目,节目中邀请的嘉宾和主持人是我找的人,专家是我,咨询的个案是我们心理机构的学员。这就带有不真实的成分。

还有一档心理类节目,里面的来访者、故事和咨询的过程全是真实的。有很多人都十分积极主动想参加这个节目,节目一开始来访者就开始吵,吵完以后发现都是很狗血的事。

老百姓们都特别喜欢看这些问题,每个人看了别人的问题都想出谋划策去帮助节目上的人。其实这个节目也是打着这样的旗号:我们请了心理学专家来帮助你解决困扰你很久、影响着你幸福生活的问题,这些心理学专家会认真聆听你的问题,最后帮助你。有些来访者还是有顾忌的,都是戴着墨镜和口罩来,也有想临阵脱逃的人,不想把自己的问题、自己的伤口或者说是最脆弱的部分暴露在大众面前,让人们评头论足。这时,主持人和编导就会鼓励他,“你要留在这里,老师或者心理学专家才能帮助你呀!”其实,在我的心目中,真正想要帮助人的地方应该是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我个人并不主张在一些真人秀节目上进行心理咨询,但是我主张可以去做更多的心理文化类节目,去宣传和科普心理学的现象和知识,比如心理知识的讲堂,我们可以讲古今中外的心理学人物,对他们进行详细的分析,把心理学知识串联进去,可以解读诗词歌赋里面的心理学思想和心理现象等。

我曾在《广州日报》连续写了三年的专栏,最开始写是出于自己爱看爱写爱思考,喜欢评论,写个千儿八百字,一个月写四次,就能获得几千块钱的报酬。关键是《广州日报》发行量非常大,看的人也非常多。

后来南航《精英生活》杂志的主编跟我说:“韦老师,我给你开一个专栏,专门用来解决人的心理问题,将你的知识、技术和经验,你助人的过程和心得写到这个专栏里面,我们发表出去。”杂志每周一发行,在南航所有的飞机上都有。这意味着,只要是乘坐南航的旅客都有可能读到我的专栏,并知道我。

慢慢地好多粉丝就来了,常常有人与我搭讪:“韦老师,我在南航杂志上面看到你了。”有一天,我去看中医,前面排队的阿姨问:“你是不是韦老师?”……

其实在一些媒体杂志上,确实是可以经常写一写心理学的文章以及自己的一些专业性的知识、技术和体会,可能人家正在等着看你的文章,他真的愿意尝试付费找你做心理咨询。

之所以有些人总是觉得没有办法,做不来,办不到,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不勤奋,不动脑筋,不愿意去尝试,其实机会到处都是。一句话,做不成就是你不用心。

当你决定踏上了心理学这条道路并真真实实、脚踏实地在前进着的时候,真的可以让你比以前更加发光发亮,可以让你有更多的机遇、更多的选择,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俯视这个世界的大好风光。 CNEyZoOc7MlLoDbs+lKWiKPhOBnsqtsMYeItE/8KvKWKJK+HQ4AHZAvtZnWuwiX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