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会有人找我推荐心理学方面的书籍,问我哪一些心理学的书籍比较好。我通常会这样回答:“读书,要和自己现在的心理状态,和自己现实的学习水平,以及知识积累的水平匹配。”书当然有优劣之分,但是就读书这件事来说,更应该和自己现在的心理状态契合,所以说,适合你的才是好书。
除那些“毒鸡汤”类,或者是价值观有问题以及“伪科学”的书籍之外,应该说“开卷有益”在当今社会还是适宜的。
我们有时候读书是表面的,我们要读背后的作者,读他的精神世界,和他产生穿越时空的对话,走进一种美学的、艺术的和心灵的世界,与他畅谈,把酒言欢,这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借助文字要走进一个精神的世界,尤其是心理学的书籍。
目前市场上太多鱼龙混杂的心理学书籍,大都泛泛而谈,并不是真正的心理学书籍。打着心理学的旗号,宣传心理学,这样的书籍看多了可能会让我们走偏路,对心理学产生误解。
面对市场上的这种现状,我们要怎样挑选出适合自己的心理学书籍呢?心理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怎样去学习心理学,怎样去读心理学书籍,将心理学的内容运用在生活中,把心理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呢?
首先,在读书态度上,我们要多读书,要随时随地与书为伴。踏青远足,出差旅行,带上一两本内容连贯的小书,既不会加重行李的分量,也不会占据行李箱太多空间,书可以陪你度过闲暇时光。我在旅行中或在家里都会准备一些书进行阅读,多看书让我看到了更远的世界,对自己的探索更深。
我们读得越多越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书籍,什么样的书籍好,什么样的书籍不适合自己。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心理学书籍,其中不乏没有受过系统心理学学习的人写的,这时就需要我们练就火眼金睛。多读书的过程也是一个判断梳理筛选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就会挑选出适合自己的心理学书籍来阅读,慢慢建立自己的阅读体系。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要多读书,从书中吸取营养。
其次,我们要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别人推荐的书籍,如果自己不喜欢,是看不进去的。在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收集与书相关的信息,记录自己想读的书籍与需要读的书籍,这样可以减少自己与不感兴趣的、乏味的书籍的接触。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享受其中,与作者对话,那是一种非常棒的感觉。读书不是拿自己买回来的书一页一页地读,而是要让书中的内容进入你的大脑。一本书买回来先看看书里面的提纲目录,你就会知道这本书大概讲了什么内容,然后挑选自己喜欢的章节进行阅读。通过快速阅读就能把握一本书的基本信息。这样主动地、带着目的地去阅读,自己才能收获不一样的体会。
在阅读中,我们也可以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书籍。孔子曾经说过:“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说的是一个人熟读《诗经》,交给他政事,却办不通;派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应对。即使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在孔子看来,读了《诗经》就要会用。在工作中,遇见一些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去查找相关的书籍,帮助解决自己的问题。我年轻的时候做过厨师,当时也是买各种菜谱去研究,当时我就按照菜谱学会了好多菜。因为需要,因为要用到实处,我们的使用效率就会提高,书籍内容也掌握得更好。
在读书方法上,我们要挑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的人是视觉型的,有的人是听觉型的,针对自己的学习类型选择适合自己的才能更好地学习。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其他人的阅读学习方法,我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使用过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抛弃那些不适合自己的方法。有些人并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学习方法,那可以多去尝试,比如可以尝试看一些书,或者听一些书,看自己用哪一种方法效果更好,这样你就会了解自己适合什么样的阅读方式。
不同类型的书籍也会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作者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包括“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随着阅读的层次不断深入,对书籍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朱熹曾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凡读书,须有次序。且如一章三句,先理会上一句,待通透;次理会第二句,第三句,待分晓;然后将全章反复触绎玩味。如未通透,却看前辈讲解,更第二番读过。须见得身份上有长进处,方为有益。”读书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来进行相应的阅读,在阅读之后要进行反思。读书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口头上,朱熹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阅读之后要体验,切不可只当作文字。我们进行阅读,同时养成阅读的习惯至关重要。所谓习惯,是习性,是惯性,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需要,而不是被动的,迫于外界力量的行为。自己主动地选择读什么样的书,用什么样的方法阅读,选择怎样的读书速度。
读书就是读人。读这本书你就是跟这本书的作者进行对话,跟作者的思想进行交流沟通。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一个主题去进行多方面的阅读。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喜欢上某个作家的书,这样你可以多看看这个作家其他的书籍,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个作家的思想。如果喜欢心理学,你就去找心理学最专业的书籍进行阅读。
心理学的书籍也是有分类的,有一般心理学的科普书籍,也有专业的心理学理论书籍,也有心理学各种分支的书籍。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某一类的心理学书籍。比如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我需要进行咨询,但是自己没有经验,怎么办呢?可以寻找心理咨询之类的相关书籍进行学习。
目前很多人读书有一个问题,读完觉得有道理但是后面就没有然后了。就像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书籍,大家看完觉得这很对啊,但就只是懂得了一个理论,在心理学理论、研究与应用之间缺少一个中间地带,缺少一种应用思维,没有这种应用思维会感觉心理学离我们好远。比如一个心理学本科生,读完四年本科,然后走入社会,发现自己学习的内容在社会上根本没有用,这中间缺少应用地带,就像沙漠与绿洲之间的过渡地带。我们很多人看理论就是理论,不能将理论与应用联系起来。我们要学会以问题导向去看这个心理学理论、研究的著作,将学习到的理论与自己生活相联系,我们要多去想一想心理学的研究与现实的联系,并运用起来。
我们总是说要读好书,那么什么是好书呢?好书的标准在哪呢?哲夫说:“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社会,不可能有一个单一的标准通行天下,但是要有标准,这是毫无疑问的。”好书的标准或许很难界定,因人而异,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阅读的兴趣就不同,不同的兴趣、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品味,喜欢的东西也就不一样。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