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这些“坑”,不要踩

玩具越多越好?这三点危害不容忽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给孩子买的玩具越来越多了。有一部分父母认为,玩具也花不了多少钱,只要是孩子想要的,基本上都会满足孩子。

然而,孩子各式各样的玩具越来越多,问题也接踵而来。

比如,家里的玩具已经堆成一座小山,但是孩子喜欢玩的不外乎那几个。孩子每次玩的时候不专心,随便摆弄一下就没了兴趣,还不停要求买新玩具。收拾玩具变成了孩子和大人每日上演的拉锯战。

1.不是越多就越好

在“给”和“接”的过程中,玩具可以促进孩子社会性的交流互动。当玩具被用来促进孩子从平行游戏进入交玩游戏时,玩具就成了互动的媒介。

虽然丰富多样的玩具能给孩子带来快乐,但过多的玩具或不适合孩子年龄发展阶段的玩具,却会引发不良效果。心理学教授克莱尔·勒纳曾说,给孩子们过多的玩具或不适当的玩具会损害他们的认知能力。因为在过多的玩具面前孩子会显得不知所措,从而没有办法集中精神去玩其中某一个玩具,也不能从玩中学到知识。

玩具太多,可能会带来以下三个问题。

(1)容易降低深度探索能力,影响专注力的发展

想必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我们想从书柜里找一本书,但因为书籍实在是太多了,我们在找的过程中,注意力被分散了,不知不觉翻看了其他书籍,甚至忘记了自己原本要找的是什么书。

对于低龄孩子来说,他们“有意注意”和“持续专注”的时间要比成人短得多。玩具太多,反而会干预孩子对单一玩具深度探索和玩耍的能力,不利于孩子专注力的发展。

(2)不利于孩子秩序感和安全感的建立

玩具太多,收纳管理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没有及时整理,很容易变成“灾难现场”。

玛利亚·蒙台梭利曾说,0~4岁的孩子,正处于秩序感发展的敏感期。

秩序感是自小开始,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培养的。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事物、熟悉环境。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孩子天生对玩具摆放的顺序、位置,甚至使用的方式有强烈、刻板的秩序倾向。

这种外在的秩序感,可以说是内在安全感建立的基础。因为熟悉的感觉会让孩子感觉良好,从容不迫,容易创造内在安定感。而混乱摆放的玩具,则不利于建立统一的秩序和规则。

2.给孩子多少玩具,需要考虑以下两个要素

(1)孩子是否可以自主收纳和管理玩具

根据孩子玩耍的空间,设置一个合理的收纳区,能够满足与帮助孩子的秩序感发展,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孩子参与收纳,培养其物归原位的好习惯。

一般来说,1~2个收纳柜的空间是比较理想的。使用收纳柜,再结合各式收纳篮,可以实现比较精简的收纳风格,同时又可以满足分类的需求。

当孩子再大一些的时候,可以运用矮柜里放收纳篮,把玩具放在收纳篮的方式,在篮子外进行标签分类,在家里实现分类的收纳方式,让孩子做整理归纳玩具的工作。

(2)玩具是否都被有效利用

玩具那么多,孩子是否都有拿出来玩呢?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太简单的玩具,孩子玩得并不专心,他们会随处摆放,甚至一两周都没有再拿起来过。这一类型的玩具,可以先收起来,看看孩子会不会来找。如果一两周孩子也没有来找,我们可以和孩子沟通,将玩具清理或者送人,并补充新的玩具。

如此,孩子可以对玩具保持一定的新鲜感,我们还可以减少玩具的数量,让孩子玩耍时更加专注。

对于难度太高、不符合孩子认知和抓握能力的玩具,孩子玩耍时容易感觉到挫败。这类型的玩具也可以暂时收起来,过段时间再拿出来,也许孩子就可以玩得很好了。

无论是玩具的种类还是数量,适合孩子的玩具,才是最好的。

过晚戒奶瓶弊大于利,“一杯三步法”帮助宝宝顺利渡过

孩子有吸吮的本能,很容易学会用奶瓶喝奶,但是“请神容易送神难”,戒掉奶瓶就不那么容易了。孩子前期使用奶瓶的时间越长,后期对奶瓶的依恋会越大。

那么孩子什么时候戒奶瓶比较合适呢?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宝宝6个月之后就该学习使用杯子,12个月时要停止使用奶瓶,最晚18个月一定要彻底戒除奶瓶。

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孩子6~12个月这段时间,我们可以给孩子介绍杯子,平时让孩子有使用杯子的机会,并助其练习如何使用。经过半年的时间作为铺垫,在孩子12个月时,基本可以顺利使用杯子喝水了。最晚到18个月,一定要让孩子彻底戒除奶瓶。

这个时间段练习使用杯子也和宝宝的生理发展相符合。比如,6月龄时,绝大多数孩子的小手精细肌肉可以掌握“整手掌”抓握,这个动作的发展正好支持孩子可以抓起食物送入口中品尝,以及抓握起一个小杯子靠近嘴边。

1.戒奶瓶的三大危害

如果孩子两岁还没有使用正常的杯子喝水,容易产生以下三点危害。

(1)引发蛀牙,影响牙齿健康生长

孩子长期使用奶瓶喝奶,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诱发蛀牙。尤其是在夜间,如果孩子睡觉时嘴里还含着奶嘴,口腔里容易残留奶水,而配方奶里的糖分较母乳来说更高,容易引起孩子蛀牙。

(2)咬合不正确,影响面部骨骼发育

如果孩子两岁后还没有戒除用奶瓶喝奶、喝水的习惯,那么孩子发生唇、齿和脸部变形的概率就很大。孩子在两岁左右长齐20颗乳牙,若长期用奶瓶喝奶,外力的作用会让宝宝的上唇和上颌骨向外凸,造成鼻腔压迫,形成“口呼吸”。

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出现“地包天”等口腔问题,影响面容和面部正确骨骼肌肉的发育。

(3)形成不正确的心理依赖,不利于独立发展

对于新生儿和6个月以前的婴儿来说,母乳或者配方奶是最适合他们的食物。

然而在6个月后,孩子会用一日三餐逐渐取代母乳和配方奶,这就是孩子走向独立的过程。如果此时孩子仍然用奶瓶喝水、喝奶,那么会不利于孩子内在独立和自信心的发展。

2.奶瓶好方法,“一杯三步”帮助宝宝喝水喝奶更独立

无论是喝奶还是喝水,宝宝饮食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低龄孩子习惯的养成,主要依赖于父母或者照料人的养育方式。根据孩子月龄和使用奶瓶的情况,我推荐“一杯三步”的方法。

(1)“一杯”,使用“断奶杯”

如果孩子6个月龄前很少使用奶瓶或母乳亲喂,我们可以直接用小杯子给孩子喂水。

这种杯子有人称为“断奶杯”。意思当然并不是要求孩子在6个月的时候就断奶。如果我们把断奶看成是一个过程,那么当孩子吃上第一顿辅食时,断奶的历程就开始了。

“断奶杯”需要满足以下两个特点,才能辅助孩子更好地使用。

小尺寸,适合孩子整手掌抓握

“断奶杯”是专门给宝宝使用的,我们需要考虑孩子是否可以在不借助父母的帮助下,独立操作使用。一般来说,“断奶杯”的尺寸非常迷你。它的容量大约为40毫升,口径4厘米,高度5~6厘米。这样的尺寸孩子用一只手就可以紧紧抓住杯子,将其靠近嘴边,可以提高孩子成功操作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因为容量小,也易于孩子练习和父母清理,不会出现孩子打翻后“水灾泛滥”的情况。

玻璃材质、有一定重量

理想的“断奶杯”是透明的玻璃材质,不仅通透美观,也具有真实性。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在杯子里装上10~20毫升的水,靠近孩子并喂他喝。慢慢地,等孩子可以独坐后,孩子就可以学习握着杯子自己喝。

在之前的时间里,孩子已经有很多机会练习吸吮和吞咽了,只要我们信任他,让他多尝试几次,你很快就会发现孩子喜欢上了这样的方式。

(2)“三步”,循序渐进使用戒奶瓶

如果你的孩子从小是用奶瓶喂养长大的,那么让孩子一下子接受用杯子喝水或许会不习惯,甚至会表现出抗拒。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不妨试试看从三个时间段,分三步循序渐进过渡。

6~12个月,使用鸭嘴杯

鸭嘴杯介于奶嘴瓶和吸管杯之间,一字形状的杯口增加了与牙齿的接触,可以平衡孩子牙齿的受力,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发生牙齿变形。

12~18个月,使用吸管杯

慢慢地,我们可以试着给孩子使用吸管瓶。使用吸管的方式和使用奶嘴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吸管更多运用到了孩子整个口腔的肌肉,可以帮助孩子进一步接受新的方式。

18个月以上,完全使用断奶杯或尺寸合适的敞口杯

如果孩子经历了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从半闭口的杯子逐渐过渡,一般情况下他就可以使用完全开口的杯子喝水了。

这时我们可以在客厅设置一个倒水台,创建一个孩子可以自己倒水、喝水的环境。孩子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他可以照顾自己,照顾环境,当客人来访时甚至可以倒水给客人喝。他深刻认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并为此感到自豪。

右脑开发和闪卡教育,可能只是“智商税”

闪卡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美国人格连·杜曼发明的一种视觉刺激卡片。

在很多以右脑开发的思维课程里,我们会看到老师通过使用快速闪动卡片的方法,以极快的速度,把卡片进行反复交叠替换,同时念出对应的词汇,让孩子被动记忆这些词组。

多年来,人们对闪卡的使用一直有许多争议,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有各的观点。支持使用闪卡的家长和机构以“左右脑思维训练”作为标签,主张开发右脑,他们认为大脑还有90%待开发。而右脑开发就是使用各种适合右脑工作的方法来激活右脑,激发其潜能。

支持闪卡的人认为,6岁前是右脑最活跃的阶段,尽早对孩子进行感官训练,可以促进孩子的右脑发育。而通过使用“闪卡”,可以刺激孩子的视觉感官,培养他们的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专注力、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

但是这样填鸭式的灌输,真的是好的启蒙教育吗?

对于大脑的认知和使用,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探索的重点。人脑确实是有左右之分的,但是所谓的“右脑开发”或者“全脑开发”,还是存在不少疑点。

美国儿科学会曾对闪卡做出评论:这种治疗方案基于过时的、过于简单的大脑发展理论,现有的信息不能支持提议者关于这种治疗方案有效的说法,其使用仍然是没有保证的……

与此同时,儿童神经精神学、认知发展心理学等组织也对这种模式治疗提出了质疑。比如,研究证据不足、夸大效果等。

我们再来看看孩子学习语言的过程。在闪卡教育中,虽然孩子通过强输入快速习得了很多语言,但是这些语言是在他不理解这些词的含义之前,被强行灌输的概念。

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听、说、读、写是环环相扣的。口语先于书写语,而书写必须由口语来支持,这便是孩子自然学习语言的逻辑。一岁前的孩子,会通过不断地听,吸收父母说话的声音,然后再模仿父母的语言进行表达。

在真实的语境中,孩子学习了说话的逻辑、表达的含义、与他人沟通的认知,最后才能将言语和文字对应起来,了解其中的含义。

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息息相关、环环相扣的。阅读的基础是理解。如果不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就算孩子能认得几千万字,那么意义是不大的。

真正的教育,一定不是揠苗助长,而是需要激发孩子的自我驱动力,孩子能自我引导、自我学习、自我肯定。比起大人控制闪卡,决定“闪”的速度、“闪”的内容,我认为孩子自主探索和体验更重要。

蒙台梭利曾说:“我听到了,我就忘记了。我看到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的,我就理解了。”孔子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吾听吾忘,吾见吾记,吾做吾悟。”说的都是“听不如看,看不如动手做”这个最简单的道理。

学习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自然发展的规律,尊重孩子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和成绩。

闪卡要不要使用,我们需要参考科学的结论,同时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孩子的方式。我们要成为一个有判断能力的家长,给予孩子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2sS+l5KZl2FjuG/ZzOczjWUtJykmexG7w+EnzDsJW5niDk/O+fj0scBe0TuKiqQ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