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4个问题,解读宝宝成长变化的关键期

竖着抱还是横着抱?——父母照料方式不同,宝宝自信心发展大不同

抱宝宝,似乎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然而婴儿虽然幼小,却可以从被抱起的姿势中感受到温度和爱。想想看,我们提一袋子土豆、抱一个枕头、拿起一块稀世珍宝,我们用的姿势是一样的吗?我们是否对待后者会更加小心翼翼?我们的姿势会传递态度,宝宝会通过我们抱他的方式感受自己是否被爱,从而产生对自我的信任。

抱起和放下宝宝的技巧,我总结为两个“不要”和三个“要”。

1.抱宝宝的两个“不要”

(1)不要将婴儿摆成他们自己无法做到的姿势

在宝宝还没有学会自主抬头之前,应该避免竖着抱宝宝。因为小婴儿的脑袋重量几乎占整个身体重量的1/4,即使我们用手托住宝宝的脖子或者让他们靠在我们的胸前,也只是卸掉了脑袋的一部分重量而已,宝宝的脊椎仍然会产生压力。

虽然3个月的宝宝脊椎发育已较为完善,差不多可以支撑起自己头部的重量,但是如果较长时间保持着竖直的姿势,宝宝仍会感到颈部和腰椎受到压迫。而对小宝宝来说,他无法通过自主的动作来改变竖直的姿势,他的焦虑只能通过哭泣来表达。

因此,对小婴儿,我们推荐多用横着抱的姿势,让宝宝的头部、颈部和脊椎可以被完全支撑起来。

平时在宝宝清醒的时候,可以让宝宝仰躺在软度适中的活动垫上(不要太软)。他的腰背可以感受轻微的压力,手脚可以自由地活动,这些都可以促进宝宝自主动作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和宝宝说话,并在他身体的两侧放上一些吸引他注意力的小玩具,鼓励他转动自己的脖子,使得宝宝颈部的力量得到协调和锻炼。

逐渐地,宝宝会通过转动、侧翻自己的身体来拿到想要探索的小玩具。这样的方式比起我们将宝宝被动地“摆”成他还没有自然发展出来的姿势,宝宝更能自由地操控自己的身体,对自己的动作控制产生自信心。而生理上的自信,会潜移默化地转化为“不焦虑”的心理自信。

当宝宝可以翻身的时候,他们对解锁新姿势会更有信心。比如他们学习从“仰躺”到“趴着”。当宝宝趴着觉得累的时候,会通过转动身体,倒向一边,让自己可以得到适当休息。

(2)不要抖、摇、晃宝宝

很多大人喜欢一边抱着小宝宝,一边哼着歌谣晃个不停,殊不知,这样的举动实际是对小婴儿的伤害。因为当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摇晃宝宝才能让其入睡时,宝宝会养成习惯,以后每次入睡都需要摇晃。

而如果我们摇晃宝宝的动作幅度太大,可能会让宝宝的脑组织水肿,颅内压增高,引起“脑轻微损伤综合征”。

2.抱宝宝的三个“要”

(1)要完全托住宝宝的头部、颈部和脊椎——C形抱姿

婴儿的脊柱是自然的C形,这和宝宝在母亲子宫里面的姿势是一样的。胎儿在子宫里面空间受限,是蜷缩在子宫里面的,身体的脊柱自然地变成C形。慢慢地,宝宝开始学习抬头,颈部肌肉逐渐形成,脊柱的第一个自然弯曲——颈曲,也在慢慢形成。由于宝宝的脊椎还未能直立,所以如果我们竖直着抱宝宝,容易让宝宝的颈部和脊椎受到损伤。因此抱宝宝时,我们需要完全托住宝宝的头部、颈部和脊椎,让宝宝呈现自然的C形姿势。

C形抱姿五步骤

A.慢慢地靠近,让宝宝看见你。

B.右手手掌放在宝宝的胸部,告诉宝宝你要抱起他。随后右手轻轻将宝宝往右侧翻一点。

C.左手胳膊放在宝宝的后颈下。

D.抽出右手,右手胳膊放在宝宝的屁股处托住宝宝,然后抱起宝宝,将宝宝靠近我们的胸前。

(2)抱起、放下宝宝时要提前告知他

每次移动宝宝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养成“提前告知”的习惯,宝宝会变得更专注、更有安全感,并愿意和我们合作。我们慢慢地移动到宝宝身边,温柔地让他知道我们在这里,并与他目光交流,然后提前告诉宝宝,我们想要将他抱起,比如“我要抱你啦”或者“我要抱你去某某地,看某某东西”,宝宝会逐渐将语言和接下来的动作对应起来。

久而久之,当我们说“我要抱起你咯”,宝宝就会预测到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他们会变得更加平静,并且愿意和我们合作。宝宝也会在我们的言谈举止间,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尊重和爱。

(3)抱起、放下宝宝时要给予宝宝反应的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告知了宝宝即将要发生的事情时,还需要稍微停顿一下,给予他反应的时间,然后再接着做抱起或放下的动作。

慢慢来,育儿不是赛跑,如果我们慢下来,会发现在我们说完话后,宝宝可能还会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他甚至还会挥动小手、踢动小脚。这些都是宝宝与我们互动的方式。

3.拍嗝

宝宝的胃部和喉部还没有发育成熟,因此特别容易发生吐奶的情况。小婴儿身体柔软,怎样拍嗝可以让宝宝更舒服、更安全,爸爸妈妈更容易上手呢?

我推荐两个拍嗝的方法,分别是“朝后竖抱拍嗝法”和“脸朝下趴大腿拍嗝法”。

(1)朝后竖抱拍嗝法

这通常是新手爸爸妈妈给宝宝拍嗝的简单方法。我们可以坐在一张可以向后倾斜的沙发椅上,使用一个沙发靠垫支撑腰部,把身体的重心尽量向后。把宝宝的脸朝向我们放在肩头,让他以斜着靠的姿势,将头部、脊椎的重心尽量分散在我们的身上。用同一侧的胳膊托住宝宝的屁股。然后用另一只手从下至上轻轻拍或抚摸宝宝的背部。

(2)脸朝下趴大腿拍嗝法

还有一种方式是,让宝宝的脸朝下趴在我们的大腿上,尽量靠近我们,让他感觉更稳。使用一只手固定宝宝,另一只手轻拍或抚摸宝宝的背部。

宝宝先学坐还是先学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进度表

小观察

很多父母都有让几个月的孩子学着坐的经验。在我的孩子大概5个月的时候,我试过将一个U形的哺乳靠垫垫在孩子的背后,让孩子学着坐。孩子刚坐起来的时候很高兴,可能是因为坐着视野比较宽广吧,她很兴奋,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感觉十分有趣。

但是没过十几秒,孩子的表情逐渐开始变得焦躁起来,嘴里发出哭闹的声音,双手还快速、用力地向下拍,似乎在说:“我坐不住了,腰坚持不了!赶紧把我放下来吧!”

1.先学坐还是先学爬?传统的认知可能都错了

中国有句老话叫作“七坐八爬”,但是其实这是因为我们人为地在孩子还不会坐的时候就将孩子立着坐起来。当我们特意去使用肌肉力量的时候,这项能力就会被锻炼出来。学坐也是一样,孩子的背部肌肉会提前髓鞘化,发展出“坐”的能力。

儿童行为研究人员观察了上千个孩子,提出经历自由活动发展而来的孩子,应该是先学会爬,再学会坐。一个没有成人干预,在自由运动下发展的孩子,他们的大动作发展会非常自然、和谐。

在大动作自由发展的过程中,孩子依次学会的是“仰卧—侧卧—俯卧”。他会使用不同的方式“卷动”自己的身体,实现从“仰卧”到“俯卧”的自由切换。然后,孩子开始向前挪动和爬,接着是“坐—拉起站起—扶站—独自站—行走”。

当婴儿能运用膝盖的时候,就意味着他很快就能自己坐起来了。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一般采取“半坐”的姿势,经常会用一只手撑着地,来保持身体的平衡。慢慢发展到完全不需要用手支撑,就可以坐起来。在这之后,他们的身体不会因为支撑不起来而突然摔倒,也不会轻易磕碰到头。因为他们可以自如地在“坐”和“跪”之间转换动作。

宝宝爬和坐通常相隔的时间非常接近,有时这两个动作甚至是同时进行的。可能当我们观察到孩子学爬的时候,宝宝屁股往后一坐,就自己学会了坐。

2.宝宝过早学坐的三大危害

(1)过早学坐,会增加宝宝受伤的概率

如果宝宝是自然学会坐,他会将手放在适合的位置,以改变和控制自己爬行的方向。在爬行一段时间,自己觉得累了之后,屁股自然向后坐,转换成休息状态,且动作非常自然。

就像我们做运动一样,一个我们身体力所能及的动作,我们能控制得很好,那么我们做这个动作就很安全。相反,如果一个动作超过了我们本身力量所能承受的,我们很可能会受伤。

当孩子还不能控制和平衡好腰背部的力量时,我们需要扶着他,或者拿靠垫支撑他,才能避免孩子坐着不受到伤害。人为地立起来坐的孩子,他的身体没有太多练习的经验,没有办法跟随自己内在的感觉去摸索和发展,缺乏运用自己的力量找到姿势转换的要领。

(2)过早学“坐”,可能会让孩子跳过“爬”直接“站”

提前且经常处于人为学坐的孩子,他们的背部神经会提前髓鞘化,进而发展背部的肌肉。因此他们可能会在呈现坐姿的时候,直接拉起物品站立起来。

当他们站着开阔了视野,会刺激他们不断重复练习站这个动作,你可能会看到一个孩子无论碰到什么(沙发扶手、柜子、墙等)都想扶着站起来。然后他们就开始扶着东西站,向左右两边水平移动,直接跳过爬学着走路了。

我观察过很多不爬的孩子,这种情况有很大可能是父母以前提前让孩子靠着学坐导致的。

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你可能会说,许多孩子以前也学过靠着坐,但后来爬行也挺好。确实,每个孩子的动作发展都是独特的,动作的获取是他自己内在的秘密,我们也无从知道。环境对动作的获取会有一些影响,但是事实上孩子动作的获取全凭他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就算我们不教孩子坐,他最终也能习得这个动作。

格塞尔“双生子实验”

1929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对一对双生子(双胞胎,基因各方面趋于一致)进行实验研究。他首先对双生子1和双生子2进行行为基线的观察,认为他们发展水平相当。在双生子出生第48周时,对双生子1进行爬楼梯训练,而对双生子2则不予相应训练。训练持续了6周,期间双生子1比双生子2更早地显示出某些技能。到了第53周,当双生子2达到能够学习爬楼梯的水平时,开始对他们进行集中训练,研究发现只要少量训练,双生子2就达到了和双生子1一样的水平。进一步的观察发现,在第55周时,双生子1和双生子2的能力没有明显差距。

双生子实验告诉我们: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取决于生理的成熟。在生理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对最终结果并不会有什么显著作用。而我们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去自由探索,他们最终也会达到发展的里程碑,同时在探索的过程中会显示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孩子最后都能学会坐。与其让成人架着坐,不如孩子自己学会坐,让他坐得更自信、更安全,这样不是更好吗?

(3)过早学坐,影响孩子自主性和自信心的建立

当我们强行把不会自己坐的孩子立起来,教他学坐,那么孩子呈现出来的动作,只是成人想要的动作,并不是孩子自己想要做成那个动作。这个动作并不是孩子独立完成的,这在无形中夺走了孩子独立完成“坐”这个动作的机会,忽视了孩子体验能够做到一件事情的感受。

孩子不需要为这个动作付出努力,他丧失了努力的机会,丧失了为完成这个动作而需要做的肌肉练习而带来的内心的满足和喜悦。这无形中影响了孩子的自主性和内在自信心的建立。如果我们总是让孩子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获得更开阔的视野(帮孩子靠着坐、扶着走等),那么孩子可能就会对重复的动作失去兴趣,也不想去努力。

3.关注这两点,比学坐更重要

不建议提前教孩子学坐,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注意以下两点就可以了。

(1)多趴,感受身体的边界线

一个趴着的孩子,可以觉察到自己的位置,以及意识到自己与所在空间的关系。孩子只有了解了自己的身体和空间的关系之后,才知道如何在环境中安全地移动自己的身体。

在那之后,他才能做到更安全地翻身、爬走、站立、行走。孩子会通过在环境中慢慢挪动自己的身体,了解自己“身体的边界线”,从而做出更加正确的身体动作。

(2)给孩子提供自由运动的空间,感受“我能做得到”

给孩子提供一个软硬适中的垫子和不遮挡视野的空间,让孩子可以在上面自由运动。

当孩子还仰躺着的时候,他看到的通常是无聊的天花板和他眼前的事物;当孩子能翻身了,他视野的横向面积加宽,能看到更多的人、事、物;当他能够坐起来的时候,他视线的纵向面积加宽,范围更广了,他能看到更远处的事物;当他会走路的时候,所及之处都是他能探索的事物。

对于孩子来说,每做出一个新的动作,就可以让他看得到更宽广的世界。这会刺激他练习翻身、坐、爬行和行走。正是这样一种与生俱来地想要探索世界的欲望,让他自发地练习动作,发展更多的平衡能力。

宝宝突然不吃奶了?——烦人的“厌奶期”,孩子需要暂停一下

很多孩子在2~3个月时,会出现食量突然减少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1.宝宝厌奶的两大原因

(1)宝宝的肠胃需要“休息”

在孩子3个月之前,肠胃一直是高速运转的,孩子容易产生疲劳,在2~3个月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吃奶的频率和量降低的情况。这是宝宝的胃需要“休息”的表现,是他自行调整对食物的需求的结果。也有许多人将这种情况称为“生理性厌奶”。

其实这种情况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厌奶”。我们可以观察孩子各个方面的情况,如果孩子精神状态好、尿量也正常,体重的增长曲线图也处于比较正常的水平,那么宝宝食量突然减少,是不用太多干预的,一般情况下顺其自然地过1~2个月后就会有所好转。

(2)宝宝生理发展的正常表现

2~3个月的孩子,和月子里的宝宝已经不同了。已经有一部分宝宝可以在夜间睡6个小时不吃奶,他们的成长需求决定了这样可以促进他们成长发育。因此宝宝6个小时不吃奶也是扛得住的,父母不用为孩子是否会饿着而担心。

孩子要吃多少奶才够?

美国儿科协会研究表明:婴儿的体重与每日食量的关系为每453克对应75毫升。但是孩子可能会根据个体需求不断调整食量。所以不要太拘泥于某个定量,而是让宝宝来告诉我们他是不是“吃饱了”。

孩子吃奶的量是有一定的浮动的,并不是昨天可以吃完100毫升的奶,今天只吃了60毫升,明天也只吃了60毫升 , 我们就说孩子是厌奶。我们成人也有上个星期胃口好,吃得比较多,但是这个星期不知道怎么就胃口不好,吃得少的情况。没有一本书可以确切地告诉你宝宝每次应该吃多少,多长时间吃一次。但是随着父母和宝宝互相了解,父母会逐渐找到明确的答案。

2.宝宝“厌奶”严重,六大措施来帮忙

如果孩子因为厌奶使得生长发育受到了一些影响,我们确实应该采取一些措施。

(1)多观察,尽量抓孩子的饥饿信号

很多孩子在饿的初期,都会咂嘴巴,或者张嘴,将头转向两边,出现觅乳反射。这个时候试试给孩子喂奶,成功的可能性会较大。

(2)让孩子主动含乳

可以将奶头或奶嘴靠近孩子的上嘴唇,如果是母乳喂养可以先挤一两滴奶挂在乳头上,点一点孩子的嘴唇,鼓励孩子自己含乳,不要强塞进去。用奶瓶也是一样的道理。

(3)检查奶嘴孔的直径

如果孩子是瓶喂,父母需要观察奶嘴孔的直径是不是太小了,孩子很难吸出奶来。每个孩子的吸吮能力都有所不同,如果孩子每次都很难吸出奶来,吸吮不畅,他或许就不想再尝试了。我们可以尝试着换不同的奶嘴或尺寸。奶从奶嘴孔流出的比较理想的速度是1秒1滴,滴不出来或者滴得太快都会让宝宝感觉不舒服。

(4)使用一把固定的喂奶椅

尽量给自己和宝宝提供一个专门的喂奶空间。喂奶椅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我母乳喂养宝宝到2岁8个月,喂奶椅帮了我不少忙。因为不仅孩子需要一个安静的吃奶空间,妈妈的需求也很重要。如果妈妈是放松的,那么无论是亲喂还是瓶喂都会变得容易。因为除了环境外,成人的情绪和反应也会影响孩子吃奶的意愿。

喂奶桌和喂奶椅

当孩子发出饥饿的信号时,我们就带着孩子坐到喂奶椅上,给孩子喂奶,并且坚持只在喂奶椅上喂奶。孩子会慢慢意识到:来到这个特定的地方,他的需求是可以得到满足的。虽然他还没有吃到奶,但他来到这个区域就已经不哭了,他会学会自我安抚。使用喂奶椅也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吃奶习惯。

如果家里没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在床上喂奶。但是肯定没有专门有一个喂奶的地方那么理想,因为小婴儿容易混淆“吃奶”和“睡觉”。

在这把喂奶椅子里,宝宝可以看到妈妈的眼睛,这是最好的交流方式,是给孩子爱和安全感的好机会。

(5)少量多餐

孩子饿了,想吃就会吃。这次不吃,我们可以带孩子在活动区域玩一玩,或者抱着他去外面看看花草树木,一会儿再试试看。带宝宝转换环境稍做调节,这样孩子和成人的情绪都会好一些,孩子情绪好了就容易接受吃奶。

(6)必要时可以把辅食提上日程

关于辅食,美国儿科学会的研究是,在孩子不过敏的情况下,4~5个月可以开始添加一些辅食。如果你的孩子有过敏的情况,最好不要在孩子6个月之前添加辅食。

如果你的孩子厌奶十分严重,生长发育图表也出现了低于平均线的情况,那么这个时候把辅食提上日程或许是一个好的选择,但要注意在孩子对食物不过敏的前提下。当然,孩子还是以奶为主,辅食也只是一天1次。或许他尝到不同的味道,会对吃这件事产生比较好的感觉。

3.避免强迫性喂食,吃奶是有价值的社交经验

强迫喂食对任何年龄的人来说,都是令人感觉糟糕的事情。

想一想,你会喜欢别人在没有经过你同意的情况下把食物或者其他任何物品塞进你的嘴里吗?嘴巴是我们身体的开口,“开口”指的是我们头部五官的七孔,加上排泄和生殖管道。这些开口都是我们与外在世界的边防线,我们必须掌握他们,否则便会失去安全感。

喝奶对宝宝来说,不仅仅是为了生存,同时也是开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宝宝吃奶的时候,需与他人互动。这是他最重要、最有价值的社交经验。

如果按照很多传统意义上的喂养方式,每隔3个小时就喂孩子一次奶。这样的方式其实没有顾及新生儿胃的大小、吸吮的力度,以及妈妈产奶的情况。对妈妈和宝宝来说都是没有好处的。

因此,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时间和空间,按孩子的需求来哺乳。孩子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尽可能地靠在妈妈的胸前,吸吮乳汁、听母亲的心跳、感受母亲的拥抱以及母亲温暖的身体,让孩子可以获得与人互动的满足感。

当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都得到满足时,孩子会很快乐,并且会积极寻求人际关系相处的乐趣。

要不要制止宝宝吃手?——发现自己的手,自我认知和口欲期的新探索

手是人类最美的乐器和工具。当人类的双手准备好了,大脑就准备好了。

宝宝刚出生的时候,眼睛就能看见了,虽然看东西模模糊糊,但能分辨光、形状和动作,双手则呈紧紧握拳的姿势(反射性抓握)。他们无意识地挥动自己的手,并且动作不受自己控制。慢慢地,在宝宝2~3个月的时候,他们对观察自己的双手会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如果不干扰宝宝,他们每次会专注注视自己的手5~10分钟。不用担心宝宝会不会看出“斗鸡眼”,这只是这些小生命们发现了自己神奇的双手(手眼协调)。对宝宝来说仔细观察自己的双手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为双手之间的协调互动,以及未来手部精细肌肉的操控能力奠定了基础。

宝宝对手的探索包括四个阶段。

①发现、看见自己的手。

②吃自己的手(通常是大拇指或者两三根手指)。

③用手抓起身边能拿到的物品,并放进嘴里探索。

④换手(将物品从一只手,转移到另一只手)。

宝宝观察和玩弄自己的手的次数越多,手指就越灵活,你很快就会发现孩子能拿到的所有东西都成了他口中探索的“挚爱”。比如软软的桌布、会发出响声的面巾纸包装、五颜六色的塑料袋、长长的窗帘绳,还有大人的眼镜、手机和遥控器。

宝宝特别喜欢把东西放进嘴巴里探索,还“品尝”得津津有味。如果我们把宝宝手里的物品拿走,他还会用哭闹来抗议。

1.宝宝吃手、把东西放进嘴巴里探索的两个原因

孩子的行为和大脑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他们探索物品、做出动作是为了获得技能。总的来说,宝宝喜欢把东西放进嘴巴里主要有两点原因。

(1)宝宝正在经历口欲期

我们的嘴巴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感知外在的世界。最开始的时候,宝宝用嘴巴发出哭声,引起父母的关注,接着宝宝会用嘴找到母亲的乳头,吸吮乳汁让自己生存下来。

慢慢地,宝宝会通过吃手、吃脚来探索自己的身体。宝宝在焦虑不安的时候,吃手还可以让他感觉安全舒适,做到自我安抚。宝宝学爬的时候,他探索的东西就更多了。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朱迪恩·加勒德博士认为:“宝宝习惯用嘴去感觉事物,这是他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一种途径,也是他们自我放松的一种方式。”

因此,把物品放入嘴里探索,是宝宝生长发育必经的一个阶段。当宝宝逐渐意识到自己可以用手拿到更多的物品,并且能良好地使用和操作时,用嘴探索物品的次数就会越来越少。宝宝2岁左右时,就很少会把不能吃的东西往嘴巴里放了。

(2)宝宝正在经历长牙阶段

开始长牙,也是孩子喜欢吃手指、把玩具放入嘴巴里探索的原因。出牙一般是不疼的,但有些宝宝会感到不舒服和烦躁。小宝宝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不适,而咀嚼一些冷的、硬的东西能缓解孩子出牙时牙龈的不适。

口欲期其实也是宝宝积极开启感官探索的敏感期。如果这个阶段宝宝的需求能够得到积极的满足,他们感知世界会更敏锐、更主动。

2.帮助宝宝顺利地度过口欲期的五个原则

(1)移除危险的物品

检查我们的家庭环境,宝宝能触碰得到的地方,有没有不适合他玩耍的危险物品?与其告诉孩子“不可以”,还不如将这些危险的物品收起来,或者放在孩子拿不到的高处。刚刚学习爬行和学步的孩子,是不能区分什么东西是“安全”的,什么东西是“不安全”的,他们只会把自己好奇的物品放进嘴里“品尝”。

当他们学会扶物站立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检查是否有垂下的物品,比如桌布。避免孩子拉着桌布站立的时候,桌布上的物品掉下来伤到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危险。

(2)保持环境卫生和整洁

注意宝宝手部的卫生,我们可以用流动的水把宝宝的手清洁干净,也可以用干净的棉柔巾、细纱布巾沾上干净的水帮宝宝把手擦拭干净。如此,宝宝就可以自由地把手放进嘴巴里愉快地探索。

宝宝触手可及的东西都要保证足够的干净和整洁,尤其是宝宝的玩具,最好是每天都简单擦拭一下。避免使用高浓度的消毒剂,以免消毒剂残留在玩具上给宝宝造成危害。

(3)满足孩子探索的欲望

我们很容易就可以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这并不需要任何昂贵的设备。我们可以给宝宝提供一个篮子,里面装上两三个干净的水果,如柠檬、苹果、梨子,让孩子闻一闻、摸一摸。这种方法不仅安全,而且孩子还可以体验不同的质感,看见不同的颜色、触摸不同的形状、品尝不同的味道。

我们还可以给宝宝提供一些方便小手抓握的牙胶和小玩具,满足孩子口欲期探索的需求。

(4)父母要注意态度

当宝宝把危险的东西放进嘴巴里时,我们可以温和地将孩子的手拿开,告诉他不可以触碰或者不能放进嘴巴里。但是因为我们需要鼓励孩子去触碰其他的物品,所以要避免说“不要碰”这样的话,而要说“不要吃这个花”“不要吃树叶”这样具体的话来指导孩子,以免孩子感到困惑。

当孩子的手越来越“功能化”,孩子就会从口的敏感期慢慢过渡到手和动作的敏感期。 xZhL29JM7lIKUxfFUc+zXVRFNdWvUVTV1Kh4ZTBt38cNzn1lsz1wlzx4h0RO+KS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