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模式是本会团体心理咨询工作者在社会实践中,根据当下中国社会民众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摸索总结出来的一整套适合于中国人的心理教育形式。近年来,经数千名本会团体成员的实践和体验,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模式逐渐成熟,这一模式已在教育、司法、社区、企业等领域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已经成为成熟的中国本土化的团体心理教育的体系之一。
从教育这个视角看,中国的教育模式一直沿用了教师主导、讲授为主、知识灌输的模式。这种模式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当社会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时,每个人、每个经济组织都被强调依靠自己的创造力、适应力开拓自己的生存之路。个体对自己的了解和调控能力成为核心生存能力。过去的那种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生存能力培育的需求。寻找更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培育有自我觉知能力、自主选择能力和灵活创造力的人的教育方法与模式势在必行。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之前,无论是精神分析还是行为主义,治疗师与被治疗者的关系都是以治疗师为主控方,被治疗者处于按照治疗师的指令行动的被动角色。自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后,心理学开始强调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平等关系,甚至将来访者放在具有自我疗愈能力的主动方,而治疗师不过是陪伴者。这种新型治疗关系适应了强调自主创新的新时代的需要,也更加符合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主体,都是一个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个体的人的特性,为新型团体心理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中国有大量个体的人格发展出现不能适应生活需要的状况,但他们还没有发展到需要立即进行心理治疗的地步。如果能对这些人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教育,将防止他们产生更多心理问题,使之适应生活,使其自我人格更健康地成长。本会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满足了广大群体自我心理教育成长的需要。
所谓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模式,是以心理学理论、学习理论为基础,运用心理技术学原理与方法,实现团体教育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教育模式。体验式的团体心理教育模式的概念界定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但是需要符合以下一些基本特质:
1.体验式的团体心理教育模式是一种体验式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在团体导师的带领下,团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在团体互动的过程中,呈现、体验、转换、整合,以达到能够活在当下、重塑自我、在体验中达到心理教育和心理提升的目的。
2.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模式是一种在同一时间、不同人彼此互动的团体咨询模式。这是根据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如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性而来的。在体验式团体中,团体中成员的社会互动是进行团体教育与咨询的最大优势。
3.体验式的团体心理教育模式整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呈现现象、评估目标、问题解决、心理康复。通过文化心理学、艺术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象征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在文化仪式和艺术作品的加工和展示过程中,完成上述四个阶段。
在团体心理咨询的技术当中,制作团体技术是一个关键的部分。有些人认为团体技术是领导者或培训师带领成员,通过一些简单的游戏而使其体会或领悟到一定的道理。其实这只是在普通的教育培训团体当中较为浅层的一种技术和形式,如果在咨询和成长团体以及治疗和干预团体中,团体技术的实施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根据团体目标而设计的具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咨询技术,不但要求围绕团体心理咨询的目标,还要遵循可操作性原则。一个团体心理咨询师在团体技术制作上会经历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也分别体现了团体心理咨询师在当下的团体带领能力和团体心理咨询的一种状态。而且每个阶段都是在不断上升的,或者是变化的。
顾名思义,在这个阶段会有很多关于团体心理咨询技术的设计思想不断地涌现出来,如泉水一般,这是因为在不断的团体实践中,经验与灵感相结合的结果。这个阶段咨询师在制作技术能力上还是盲目的。大多数在这个阶段“发明”的技术,都不是为了目标而设计的,而是一刹那的灵感的结果。这些技术虽然在某些时候很有效果,但往往不具备针对性。如果运用在团体中,若团体目标效果很好的话,那么多少有些运气的成分。但对于一个团体心理咨询师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也是往更高处攀登的一个必经阶段。
在这个阶段,团体心理咨询师除了有灵感之外,还有目标性、针对性。开始考虑团体技术的可操作性,以及团体目标制作技术原则。
通过团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团体成员迅速融入团体当中,使他们存在的问题得以显现,甚至一些团体技术本身就可以作为治疗和危机干预之用。团体技术实质上就是为成员的互动提供途径,恰当使用团体技术,将能很好地把团体动力发挥出来,促进团体的成长。
作为一个团体心理咨询师,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地方找到一些设计好了的团体技术,但其实也可以自己去制作团体技术。自己制作团体技术除了能为团体成员带来新鲜感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团体技术的制作,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团体技术的本质以及每一个环节设计的最终目标,这并非“现学现用技术”可以达到的目标。在下文我们还会讲到团体技术的自由转换,即根据团体内实际的需要自由地穿插运用不同的技术。当我们懂得制作技术的时候,我们就不再受团体技术本身的限制,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恰当地中断、改变、穿插和变换不同的技术。
在团体培训前期,通过一定的技术,可以有利于团体成员的热身,将他们带入当下。
(1)由冷到热的热身,即一群并不是很熟悉的成员,将他们聚合起来,使他们较好地融入团体中;由热到冷的热身,是指某些团体成员可能都是彼此熟悉的,但是互动仅仅是表面上的热闹,而不能很好地深入彼此的内心,这时就需要通过运用团体心理咨询的技术将他们带入内心体悟中。
(2)从外部空间到内部空间。成员由团体外部进入团体内部,随着环境的变化,需要通过热身的技术把他们的身心也带到团体的环境中来。
(3)从过去(未来)心理空间到现在心理空间。成员在进入团体之前,心理空间关注的都是过去事件,而进入团体后,通过技术使成员心理空间关注此时在团体当中的事件,进入当下。
在制作团体技术的时候,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技术的针对性。也就是说团体技术的设计,一定是要围绕团体目标而进行的。然后还需根据团体成员的需要来设计团体技术。例如,一个人际关系团体,我们的目标就是改善这些人的不良人际关系,我们的团体技术就要根据这个目标来具体设计。
团体往往是有一个总目标的,但在实现团体总目标的过程当中,还会细化出一些小目标,团体中的各个环节就是要达到这些小目标。小目标是为团体总目标服务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在团体技术设计的时候,咨询师需要直接针对小目标来进行,进而间接达到团体的总目标。例如,这个环节的目标是热身,那技术设计就围绕着如何能热身来设计,因为热身以后可以更好地达到团体总目标,此种技术设计就是间接地在服务于总目标。同时,在技术设计的时候,每个团体技术应主要用于一个目标。这就是团体技术设计的针对性。
另外,我们还需要考量技术与团体匹配的问题。部分团体技术适用于参与成员都互相熟悉的团体,部分就适用于参与成员之间不太熟悉的团体。例如,在一个企业内做团体心理教育,成员之间都是熟悉的,那我们的团体技术设计,就要考虑从热到冷的需要。这个也是团体技术的针对性考量。
关于团体目标的可操作性。如果一个团体技术很好,但是导师却不具备这个操作能力,最终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比如一个运动员,要根据自身能力选择适合的技术难度。所以在设计技术以及目标时,要考虑到导师的能力。
现实条件考量因素。比如说现实中只准备有三个小时的课程,就不能设计一个四小时的技术;一个房间只有20平方米,就不能设计一个需要40平方米房间的技术。这就是时间与空间形成的客观条件,这也给我们设计团体技术带来了一些限制。所以,这也是团体技术设计的时候需要注意和把握的。
现在很多团体,方案写得很漂亮,但带领者没有很好地理解清楚每个环节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与目标实现的关系,造成团体目标难以实现。而自己设计团体技术的好处就是自己能完全理解这个技术,能预计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避免可能出现的不好的情况。这样,对于团体的目标的实现和团体教育开展的效果都是有利的,也是团体带领者需要明白的。
团体心理咨询的技术的分类是很重要的,直接影响着我们应该针对什么样的团体应用何种技术,而且也要看到这些技术相互之间的关联和它对目标实现的作用有多少。如果一个技术在达到设计时的主要目标外,还能附带满足其他目标,那将是一个功能较强大的团体心理咨询技术。做到这点,需要有专业的积累、灵活的运用以及严谨的制作过程和全方位的考量。
我们将其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艺术类:包括舞蹈、武术、表演、音乐、绘画、雕塑等。
(2)语言类:分析、故事、演讲等。
(3)工具类:纸笔、石头、投射等。
了解了团体心理咨询技术的作用、目标、影响因素以及分类,虽然这仅仅是团体心理咨询的开始部分的技术制作,但是却贯穿了整个团体心理咨询的过程,起到了一个总领、开好头的作用,因此不容忽视。
作为结构式的团体,可以制订出很具体的方案。然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往往并没有按照技术的过程进行完整的操作,而是对不同的技术进行自由转换。因为,我们看到了成员的需要,更多时候我们是跟着团体动力的流向去运作的。如一位团体导师在一个团体心理咨询的班里,带领着学生在练习照相机技术。开始时比较顺利,按着技术的计划和过程在走。正当练习正常进行之时,场内突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首先,在描述环节中,组员S表达了认为小Z很能干的想法,而小Z就把它理解为对方认为自己是女强人,难以接近,在此积累了一些负面情绪。她当时并没有把它表露出来。在下一轮的照相机练习中,小Z与Y进行时,把Y与过去生活中的某个人物进行了连接,从而造成对Y的恐慌,而Z也感觉到这一点了,在其间进行了表达。作为一个结构性的团体,不少带领者可能会点到即止,双方完成了对技术的表述就结束了。然而,因为这位导师看到了在小Z心里其实是积累着过去的不良情绪,所以就可以做出及时的处理,让她做出适时和适当的表达以释放情绪,促使团体动力良性发展。
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技术不是心理学理论的直接讲解,也不是生活技能的直接教授,它直接以人的情绪、意象、情结等内心活动为工作对象,通过引发个体内心变化来达到心灵重塑的目标。它的工作内容和目标不根据外在的理念或教育者的主观意愿来制订,而是直接针对参与团体的成员的心理需求和团体工作目标来确定。因而效果明显,取得的成效也很迅速。这就是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技术的针对性特点。
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技术经过研究开发,有明确的操作程序和结构,便于任何团体导师使用。
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技术考虑到人心的丰富性与团体互动的多样化,在技术中多使用艺术化、象征化、概括化甚至隐喻性的文化形式作为媒介,可以包容多种心灵内容和互动情境,因而在具体使用时,可以根据团体目标和团体成员的动力变化灵活组合使用,达成不同的使用效果,具有非常突出的使用灵活性。同样一种技术可以适应不同团体或理念的工作需要。
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和传统的教育相比较,传统教育的目标是重视受教育者的间接知识的获得,在内容上过分强调知识,在方法上过分强调灌输、讲授。对学生的认识上是把学生看作知识的容器而不是来源。体验式教育的目标是把受教育者看作是教育的创造者而不是接受者,在内容上,一方面有间接经验的传授,更多地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体验、感悟、分享、交流、整合。
科学研究证明,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左半球是负责人身体右边的一切活动,一般左脑具有语言、概念、数字、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右半球是负责人身体左边的一切活动的,右脑具有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象、综合等功能。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可以使参与成员在体验式活动中不仅通过语言、思维等方式让成员进行学习领悟,也可通过音乐、绘画等方式表达领悟,符合了整合左右脑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
集体意识指的是成员对集体的认同态度。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的重要特征,就是群体意识;而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是个体意识。中国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正是符合我们中国文化的集体性、合作性、整体性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成员与成员之间、成员和导师之间、每个人的心理空间之间、心理空间和物理空间之间都产生联结,这样的联结本身就是各要素间的整合,本身符合我们东方人的文化特点。
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模式最根本的特点是体验和团体动力。因而,它具有如下特殊意义。
体验式教育不以教师的教导为主体,而是以受教育者自身能动参与活动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完成自我启迪、自我教育为主要方式。受教育者在心理体验活动过程中是主角,心理导师只是起着引导、陪伴、组织活动的作用。因而,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个性在活动过程中被充分尊重,其积极性和投入程度极高。
体验式心理教育活动,弱化知识概念的讲解灌输,强化身临其境的活动。受教育者不是先学知识概念,而是先打开心灵感受情境和自己的情绪,在感受活动过程中领悟其中的人生意蕴,得出有利于指导自己人生的理性结论。这样的学习过程自然、生动、深入内心,真正经过了个体自己内心的反复咀嚼,其领悟生动而深刻。
人在本质上具有社会性,人也是在人际关系中成长。无论个体人格生长正常或异常,都源自关系。因而,特别强调团体动力作用的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使受教育者在具有心理学意义的团体中参与人际互动,重新在关系中处理问题、提升人格力量、完成自我成长,自然而圆满。
这种教育效率最大化首先体现在数量上。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与小组心理咨询相比,参与心理教育的人数最多,既可以是三十人,也可以是五十人,甚至几百人,从而可以使心理教育的受教育面实现最大化。
在质量上,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也可以实现教育效率最大化。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不仅能在意识层面开放个体心灵,甚至有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深入潜意识之中,化解多年积淀的问题或限制,释放潜能。
心理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成员能够更加独立自主、协调圆融地生活,能有更强大的力量和灵活性应对生活的各种挑战。这就要求团体成员在接受教育期间就能形成较好的人格整合,从而有能力应对现实生活的挑战,也就是有能力将受教育期间的所得,迁移泛化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相对于只是接受了知识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更能促成团体成员将所得泛化到自己的真实生活中。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教师主导、讲授为主、知识灌输的模式,受教育者是被动的、机械的记录和效仿者。体验式教育模式以其特有的动力模式和体验式技术相结合,发挥被教育者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育过程呈渐进性深入,从感知到领悟,从情绪到理智,可以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满足企业心理需求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不同的目标群体,在执行群体目标过程中,会遇到个体心理需求与群体目标的冲突,这种冲突表现在企业中会冲击到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凝聚力、导致职业倦怠、影响到员工情绪并波及婚姻家庭等导致个体化的问题;反过来,个体化问题又作用到群体中,最终影响到企业的效益。
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模式可以根据群体的问题层面分别进行工作,特有的体验式模式可以通过团体动力下的心理学技术将个体带到具体化场景中去体会,使团体成员更深层次地领会教育的目标和意义,达到教育效果最大化的目的。
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模式还可以广泛应用于社区、医院、司法、政府等多个领域,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